【香溪记忆】香溪集镇有宝塔

香溪集镇有宝塔

香溪镇宝塔村由原来的香一行政村、香二行政村与松树塘行政村合并组成。下辖原香溪一村、二村部分和松树塘自然村,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葡萄、柑橘、蔬菜、西瓜为特色产品。兼营制鞋、食品加工,以制鞋业闻名。村中有香山禅寺、香溪宝塔等文化古迹。 村中有五响喜庆队、龙灯会等民俗文化组织。

上溯宋,香溪范氏是兰溪望门大族。有对联为证:“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十子九登科其中有六位举进士,三位中举人,任官等级三、四、五品。七子范洵为大理寺正,因知岳飞冤案,不受冤案弃官出走,被秦桧差人追杀于严州白石滩。八子范浚,举贤良方正,朝廷七次下诏聘任,因秦桧当权不仕。他在家创办香山书院,授徒讲学,名声卓著。时名著全国理学家朱熹三次前来他家访问。范浚又称香溪先生,被后人称为“浙学之托始,婺学之开宗。”所著《香溪文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陆游为《范氏宗谱》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见闻也。” 范筠八子范浚,是南宋理学家,著有《香溪文集》二十二卷原兰溪城内树有范钟、范镕同登科的双桂坊就是例证。

香溪塔高耸在村东南的塔山上。是香溪“誉髦杰出,氏族蕃昌”的标志。塔始建于宋宝庆前,重建于明万历丁已年(公元1617年)。香溪塔的主建者,众说不一。一说是由明万历年间的“十章—童”主建。一说内官府主建。因当时以“章化里”为名的香溪,改乡为镇,设巡检司、税务司,置东、西监粮仓,按惯例,凡县、留所在地,均要建塔,因此,认为系官府主建。

香溪塔砖石楼阁式,六面七级,高约32米。塔的底部为高1.12米的青石塔基,底层边宽2.56米,塔门有三,一向南,一向东北,一向西北,均高为2.2米,宽0.82米。塔底层至四层,每层高4.5米,五层至七层,每层高4米。逐层收分。腰檐菱角牙子出涩。各层壶门虚实相间、隔层错开,塔顶已毁,荒草凄凄,塔刹尚存,为石质相轮。一层塔内,南侧镶嵌石额“大明万历丁已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塔内中空,无楼梯可供攀登,塔内第七层上,棋搁着三块木板,其中一块有:“元宵前三日甲申谷旦章来书”。章来是万历年间秀才,生平事迹不详。塔外第三层、第五层的每一面均嵌着一块烧砖浮雕,第三层可辨二十字:“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增辉,口攀云汉。”第五层十二字:“悬联九霄,亭亭增上,春色溪山。”字迹清晰,辞风气象阔大,情景并茂,读来会身不由己地将天地自然纳于胸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对自己的陶冶。

登塔揽胜,全村风貌、兰江水系尽收眼底,塔南有香山寺,明代时香山书院设在寺内,是明朝员外郎章品读书处;塔东有云林寺。村西豹山有神仙洞,洞内置石桌、石凳,相传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所留。村里原有举人、孝子、节妇牌坊4座。今尚存一座,为章宜春之妻范氏贞节石牌坊,横跨在香二与香三村交界处的村街上。宽3.47米,高7.5米,华板上刻有天思胜节和大明万历四十一年秋建定字样。村南有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双溪石拱桥,今仍为贯通南北的主要桥梁。村中尚有宋代建、明代重修的范氏宗祠和明代建、清代重修的章氏宗祠。村东有范浚(人称香溪先生)墓,墓坐南朝北,墓面宽3.7米,高约1.5米,墓碑刻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墙垣门题有八婺儒宗4字。

在香溪镇南山之北:有一坐香溪书院(现已改为民舍)。香渓书院是宋代“儒学家,理学家,浙东学派婺学创始人” 香溪先生范浚讲学书院。

香溪范、章两氏科举题名,为兰溪之首。

  范氏自唐末范思德起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28世中,科举题名者有104人之多。其中进士20人。现范氏宗祠尚存一门双国柱,十子九登科的对联。上联是记叙范氏第四世范锷和第五世范筠分别于宋皇佑五年(1053)与元佑三年(1088)赐封为上国柱(正二品);下联是说范筠生溶、深、渭、浒、浩、泳、洵、浚、澄、溉10子,有9子在朝廷为官,只有第八子范浚不图名利,痛恨奸臣秦桧当道,朝廷七聘不就,后以贤良方正数荐于朝。其著作现存有《香溪文集》20卷。淳熙九年(1182)二月,朱熹为范浚作传曰: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章品撰文说:先生应诏力辞,以秦桧当国,不屑干时。以上两事后人书为一对联: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对联至今还悬挂在范氏宗祠。七子范洵,宋大理寺正,赠朝清大夫,度宗时左丞相万里为范洵题字曰:经济之才,宏博之学,识见之高,制行之确,成一代伟人,乃万夫之先觉。时因上书力辩岳飞狱冤,为秦桧所忌,弃官出走,被秦桧差人追杀严州(今建德梅城)白石滩,名垂青史。陆游为香溪《范氏宗谱》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见闻也。

香溪章氏仕名较著者:宋代章仔刚,被英宗皇帝赐三世太傅;元代章正为礼部员外郎;章梓为河南路治中。明嘉靖年间,章氏七个堂兄弟同榜进士及第,轰动朝野。其中章宽为山东道监察御史,章俊为赵州知州,章品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章存德为广西监察御史,今章姓宗祠尚存一门七进士,伯侄两尚书的对联。

香溪范、章两氏科举题名,为兰溪之首。

  范氏自唐末范思德起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28世中,科举题名者有104人之多。其中进士20人。现范氏宗祠尚存一门双国柱,十子九登科的对联。上联是记叙范氏第四世范锷和第五世范筠分别于宋皇佑五年(1053)与元佑三年(1088)赐封为上国柱(正二品);下联是说范筠生溶、深、渭、浒、浩、泳、洵、浚、澄、溉10子,有9子在朝廷为官,只有第八子范浚不图名利,痛恨奸臣秦桧当道,朝廷七聘不就,后以贤良方正数荐于朝。其著作现存有《香溪文集》20卷。淳熙九年(1182)二月,朱熹为范浚作传曰: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章品撰文说:先生应诏力辞,以秦桧当国,不屑干时。以上两事后人书为一对联: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对联至今还悬挂在范氏宗祠。七子范洵,宋大理寺正,赠朝清大夫,度宗时左丞相万里为范洵题字曰:经济之才,宏博之学,识见之高,制行之确,成一代伟人,乃万夫之先觉。时因上书力辩岳飞狱冤,为秦桧所忌,弃官出走,被秦桧差人追杀严州(今建德梅城)白石滩,名垂青史。陆游为香溪《范氏宗谱》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见闻也。

香溪章氏仕名较著者:宋代章仔刚,被英宗皇帝赐三世太傅;元代章正为礼部员外郎;章梓为河南路治中。明嘉靖年间,章氏七个堂兄弟同榜进士及第,轰动朝野。其中章宽为山东道监察御史,章俊为赵州知州,章品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章存德为广西监察御史,今章姓宗祠尚存一门七进士,伯侄两尚书的对联。

(0)

相关推荐

  • 走进香溪镇香二村:有香山禅寺宝塔等文化古迹

    走进香溪镇香二村:有香山禅寺宝塔等文化古迹 香溪镇香二村位于香溪镇驻地东面500米.村民委员会驻香溪二村得名.香溪自然镇有5个行政村,按顺序排列,名香溪二村.地处丘陵,区域面积为1.46平方公里.其中 ...

  • 经典重读|古塔名联

    青青导读: 古塔名联 叶旭明 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一,现在也散见于各地方,成为旅游风景区受人喜爱的建筑物.但塔这种建筑,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又受到我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演变 ...

  • 范派许仙,章瑞虹老师这段演绎得太好了

    越剧<白蛇传.护塔>选段 章瑞虹 越剧<白蛇传.护塔>选段 章瑞虹 展开

  • 香溪集镇有宝塔

    香溪集镇有宝塔 香溪镇宝塔村由原来的香一行政村.香二行政村与松树塘行政村合并组成.下辖原香溪一村.二村部分和松树塘自然村,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葡萄.柑橘.蔬菜.西瓜为特色产品.兼营制鞋.食品 ...

  • 【金华一村】 走进香溪镇宝塔村:香溪集镇有宝塔

    走进香溪镇宝塔村:香溪集镇有宝塔 香溪镇宝塔村由原来的香一行政村.香二行政村与松树塘行政村合并组成. 原香溪镇香一村位于香溪镇政府东面400米.村民委员会驻香溪一村得名.香溪自然镇有5个行政村,按顺序 ...

  • 【香溪记忆】龙港村:十里长湖美丽家园

    龙港村:十里长湖美丽家园             香溪镇龙港村由原来的郭宅行政村与祥于里行政村合并组成. 原香溪镇郭宅村位于兰江东岸,富春江库区,离兰城距20公里,是个偏僻的山村,过去交通不便,自从建 ...

  • 【香溪记忆】厚同村:叙仁堂里祭刘焜

    厚同村:叙仁堂里祭刘焜 香溪镇厚同行政村由原来的厚同行政村与择树潭行政村合并而成. 厚同村地处香溪镇,位于香溪镇政府驻地偏东4300米,区域面积2.65平方公里.辖厚同.墙元垅.灵石寺3个自然村.以种 ...

  • 云山街道黄泥岭行政村:章氏元代由兰溪香溪迁居香溪黄泥岭

    云山街道黄泥岭行政村:章氏元代由兰溪香溪迁居香溪黄泥岭 云山街道黄泥岭行政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800米.村民委员会驻黄泥岭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丘陵,区域面积2.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8 ...

  • 【赣雩文艺】作者:彭城《屈原故里·香溪颂》总第925期⑤2021年第131期⑤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屈原故里·香溪颂 作者:彭城 一桥飞跃跨大江, 两岸杜鹃满天香. 三峡秀美巫峡长, 四季脐橙绽金黄. 五更灯火耀屈乡, 六路但闻百鸟唱. 七彩斑斓竞扮靓, 八方游客览湖 ...

  • 诗人-彭城【香溪咏】||文海诗轩传媒倾情鉴赏

    文海诗轩传媒 与众不同  自然出众 点击关注可加微信 [香溪咏] 文/彭城 一桥飞跃跨大江, 两岸杜鹃满天香. 三峡秀美巫峡长, 四季脐橙绽金黄. 五更灯火耀屈乡, 六路但闻百鸟唱. 七彩斑斓竞扮靓, ...

  • 兰溪香溪东莞童氏一门七进士

    兰溪香溪东莞童氏一门七进士 1.童梓 童梓:字良仲,号自得斋,行兴十一(第五世).元代,自幼有异质,父修斋先生命之师事礼部尚书吴先生师道公,于先生内侄,与其子浚仲为内兄弟,朝夕相处丽泽,遂成大儒,诣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