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积极框架,消极框架)
亚洲疾病问题
美国正在亚洲即将爆发的一场不寻常的疾病做准备,这场疾病可能导致600人丧生,如何与这场疾病做斗争,这样有两套方案,假设对每种方案结果的科学估计如下:
情景1:生存框架方案
方案A:能够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有1/3的概率挽回600人的生命,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
你支持哪一个方案?
卡尼曼发现,在这个框架下回答问题的人,72%的人会选择方案A。 属于风险规避性;
但如果改变问题的框架,卡尼曼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他们给了另外一组调查对象同样的问题,只是改变了对方案结果的描述:
情景2:死亡框架
方案C:400人全会死亡;
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的概率600人都会死亡。
结果78%的人选择了方案D,他们更愿意赌一赌,而不愿意接受400人死亡
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
框架效应的分类
1、风险选择框架,当某一冒险行动的潜在结果用积极或消极的框架呈现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例如“亚洲疾病问题”。
2、特性框架,它会影响对于事物特征的评价,当某一事物被置于积极框架下时,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一般而言,人们更喜爱用积极框架描述的事物。例如,将牛肉分别用75%瘦肉和25%肥肉来描述时,人们更喜爱有75%瘦肉的牛肉(即用积极框架描述的牛肉)。
3、目的框架,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积极或消极框架,从而产生了目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的产生原因
解释框架效应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3类:前景理论、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
1、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面对收益时,对风险进行回避;但在面对损失时,又会变成风险偏好。
2、认知理论则注重研究衡量得失的认知过程。例如“认知损益平衡理论”认为框架效应是做出正确决定和最小努力原则的要求之间的一种平衡的结果。
3、动机理论将框架效应解释为愉悦压力的结果,例如:当人们面对恐惧和希望,人们更多的注意不愉快的恐惧情绪,这与前景理论中“损失引起的情绪要比等量的收益引起的情绪更为强烈”的假设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