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73):消灭敌人,既开心,又操心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73)

打垮吐谷浑,估计李世民的心情和五年前差不多:既开心,又操心。当时也是李靖带队,三个月消灭东突厥,还活捉颉利可汗。要说有什么区别,可能这次开心少一点,操心更多一点。

开心少一点,因为毕竟东突厥是主要威胁,前前后后给李渊、李世民父子找了不少的麻烦,消灭它终于出口恶气。李渊听到消息就说:“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比较起来,对吐谷浑就没那么苦大仇深。说操心多一点,因为光一个东突厥的战后重建,已经把李世民忙得够呛。现在又来个吐谷浑,等于又多一番麻烦。从后面形势发展看,尽管小心加小心,还是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有前面东突厥的经验,这次仗还没打完,唐朝政府已经开始作善后工作准备。五月十八日收到李靖的战报'奏平吐谷浑’,二十一日,即'诏复其国。’明确保留吐谷浑国家存在,同时任命伏允的儿子、长期在隋唐政府做人质的慕容顺为新可汗。

第二个动作是派遣驻军。官方理由是怕慕容顺在中国呆久了,缺少威望和人脉('上虑顺未能服其众,仍命李大亮将精兵数千为其声援’),实际当然还是为了进一步拴住吐谷浑。就象现在的驻日美军,只不过那时候叫驻吐唐军。

安排这么周到,还是很快出事了。

慕容顺当了可汗没几个月,竟然在唐军眼皮子底下被人杀害。随即,又立慕容顺的儿子慕容诺曷钵做可汗,但他一个小孩子,更镇不住场面了,'大臣争权,国中大乱。

打胜仗还惹一身骚,李世民叹口气,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象美国人一样,增兵呗!'十二月,诏兵部尚书侯君集等将兵援之。’又费一番周折,算是勉强稳定住局面。

吐谷浑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也国力大衰。它这边是不来侵犯唐朝边境了,但此消彼长。时过境迁,将有一个更为强大、也更为持久的敌人出现在唐朝的西方。

与这个敌人的交锋还要再等几年,现在先回过头来看看国内。

第一个说下大功臣李靖。李靖这次率军出征,再次大获全胜,其实情形是有点尴尬的——赏无可赏了。上次打败东突厥,给他升了一级做宰相,这次还能往哪里升呢?估计奖金是发了不少,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史书里也没记,只记了另外一件事。

当时各路大军联合进剿,其中岷州(甘肃岷县)都督高甑生率领的一路没能按时赶到。延误军期可是条重罪,但当时大战仍在进行,加上高甑生又是李世民的老部下,李靖给他训斥一顿就算了。没想到这高甑生心胸狭窄,记恨在心。仗着和皇上的关系,回来后告了一状,说李靖要谋反。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谋反可不是开玩笑的,尤其李靖这样的干部。李世民二话不说,立刻安排人去查。查来查去,'按验无状。’就是查无实据的意思。诬人谋反原本要判死刑的,因为高甑生从前有战功,罪减一等给他判了个流放。

李靖虽然洗脱罪名,但估计纪委查他那段时间,背上也出了不少冷汗。'李靖自是阖门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见也。’从此关起门来不和人交往。一代名将,自己给自己关了禁闭。标注《资治通鉴》的胡三省,到这里也禁不住感慨:'功名之际难居哉!’做功臣、尤其做大功臣,不容易啊!

第二个说下李渊。在做了九年高等政治犯——太上皇之后,李渊于本年(635年)五月病逝,终年七十岁。作为大唐王朝的创始人,李渊在历代皇帝中算是一流水平:文武兼备,有胸怀、有谋略,也有运气。他主要的问题,是接班人的事情没处理好。但这也不怪他,接班人问题是帝王体制的一个痼疾,基本上无解。秦始皇、汉武帝,包括李世民我们马上也会看到,个个都出了毛病。父亲爱子出于天性,权力转移属于人事。天性讲感情,人事讲规矩,在感情和规矩之间,再高明的人也难免摇摆。李渊举棋不定之间,李世民已张满弓弦,向李建成射出致命的一箭。

李渊的运气,在于李世民上台后干得不错。很快稳定了局面,没搞两年,国家蒸蒸日上、一片兴旺景象。李世民搞得越好,李渊就越安全。他们父子关系的修复程度,和李世民的政治地位是正相关的:李世民地位越稳固、李渊地位越不重要,两人的关系就越有可能趋于正常化。

李渊生命的最后几年,一些重大场合已经可以抛头露面,说一些李世民希望听到的话。不说安养晚年吧,起码得以寿终。

李渊在隋末的乱世中,以五十多岁的年纪被迫下海创业。逐鹿群雄、荡平四海,终于开创出一个辉煌的王朝。这份功业,终究无法抹杀。

李渊死后,李世民上谥号'太武’,庙号'高祖’。谥法中'克启行禩曰太、克有天下曰武’,就是平定天下、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意思。到了高宗朝,又改谥为'神尧’,'则天广运曰神,大而难名曰尧’,则又已被奉为上古头号明君'尧’那样的神明。

陕西三原-唐高祖献陵

李渊的去世,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李世民同属开国集团的一分子,新旧时代的转换,此时仍在延续。有一种观点:一个王朝能不能长久,第二任皇帝很关键。因为只有很好地实现开国——建国的转换,国家才有可能长治久安。李渊的离去,仅仅标志着开国时代的告终,而建国之业,还有待李世民他们去努力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