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出土,发现的商朝帝王世系,颠覆了司马迁的记载

由于夏商两朝距今太远,所以只留下少量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帝王世系,却难以辨别真假。原因很简单,没有考古物证验证,只能让人将信将疑。尤其是《竹书记年》与《史记》的商朝帝王世系表,虽然大体相同,但还是有一些不同。

那么,商朝世系究竟是什么样呢?殷墟甲骨文的出土,颠覆了史记的部分记载,真正揭开了商朝帝王世系之谜!

1899年,王懿荣发现殷墟甲骨文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就开始了甲骨文研究,至今还没有完全解读。其中,在商朝帝王世系研究上,学者董作宾的发现极为重要,他发现了商朝“周祭”制度。

所谓“周祭”,就是商朝帝王对祖先轮流进行的五种祭祀,十旬一个周期,一旬为10天。学者根据这一“周祭普”,慢慢研究出商朝帝王世系。

由于甲骨文是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没有问题,所以通过“周祭普”得出的商朝世系,显然比《史记》的更靠谱。

从研究成果来看,甲骨文的世系表,虽然与《史记》的大体相同,但却也有不少地方被颠覆,最典型的是商汤去世之后,商朝的王位继承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王朝继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一制度究竟何时开始,往往被认为是周朝开始,商朝还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然而,甲骨文的出土,却显示商朝可能就确立了这一制度。

商汤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太子太丁、外丙、中壬。但商汤去世之后,王朝谁继承的问题,《史记》与甲骨文“周祭普”记载,却出现了巨大差异。

《史记·殷本纪》: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按照《史记》记载,由于太子太丁早逝,所以二个弟弟外丙、中壬分别继位。因为这一事实,所以过去史学界长期认为商朝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然而,甲骨文的出土,却颠覆了这一点:商汤去世之后,商朝帝王按顺序是太丁(也叫大丁,太与大通用)、太甲(太丁儿子)、外丙(太丁弟弟),并没有中壬继位。

至于太丁弟弟外丙为何继位,学者分析认为这与“伊尹放太甲”有关,即伊尹把太甲流放,立了外丙为帝,《竹书记年》中认为是伊尹篡权,反正这是悬案,还没搞清楚。

显然,按照甲骨文的排序,那么商朝继承制度,可能就不是“兄终弟及”,而是早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太丁早逝,太甲继位。

而且,从商朝世系表上(见下图),多数时候都是嫡长子继位,也佐证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甲骨文的周祭普,还改写了一些《史记》记载,比如商朝帝王谥号、庙号的问题。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太宗太丁、中宗太戊、高宗武丁,但甲骨文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太宗”、“高宗”的称呼。不过,在《竹书记年》中,却有中宗祖乙的记载。

另外,《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两个太丁,一是上文所说商汤时的太子,一是纣王的祖父,但甲骨文中,却称第二个太丁为文丁或文武丁。有趣的是,《竹书记年》中反而更符合甲骨文的发现。

从甲骨文对商朝帝王世系目前解读来看,《竹书记年》的记载,要比《史记》记载更为准确一些。当然,这不是说司马迁胡扯,而是与司马迁获取的资料有关,毕竟经过始皇焚书、秦末大乱之后,上古很多史料都惨遭毁灭,司马迁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随着甲骨文的进一步解读,以及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一个更加真实饱满的商朝,未来或许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甚至神秘莫测的夏朝,也会闪亮登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