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社|“瘦漏皱透”折射的中国文人情怀

◆ ◆ ◆


“瘦、漏、皱、透”

折射出的中国文人情怀


灵壁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收藏历史,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曾令伶伦制磬,击磬乐,“以乐和正”,寓教于乐,促进天下安定。《尚书·禹贡》中“泗滨浮磬”已是皇家供品,此后历朝历代都对灵璧石钟爱有加,帝王的喜爱和文人的追捧使灵壁石成为天下第一名石。宋代米芾提出的“瘦、漏、皱、透”相石四法无疑是针对灵璧石一类的石头而言的,因为米芾当年就在离灵璧石产地不远的涟州做官,接触、玩赏最多的自然也就是灵璧石了。
“瘦、漏、皱、透”的提出是对中国赏石文化的一大贡献,其意义无疑是很重要的。根据当今赏石文化的发展,人们又提出“形、质、色、纹”新的赏石标准。有人说这是对传统观赏石标准的挑战,其实不然。诚然“形、质、色、纹”要比“瘦、漏、皱、透”全面,用此条件可评鉴更多的石种,但只要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瘦、漏、皱、透”是很具体的可操作的赏石标准,“形、质、色、纹”是评石的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而不是评石的具体标准。
当然,“形、质、色、纹”给玩石人指出了好石头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鉴赏。第一是“形”,一件好的观赏石应该形要完整,不破不裂。画面石要石形匀称、饱满(切片石不在此例);象形石要形象生动自然;园林石(太湖石、灵璧石类)应瘦、漏、透、秀等。“质”一般说来,观赏石的密度越高、硬度越大,手感的润度也就越好。“色”很明确就是指颜色,一件好的观赏石应该色彩明快,干净,如果是两个以上颜色应该反差较大有对比,色彩和谐有美感。有的颜色就是构成图案的主要因素,有的颜色本身就是观赏石的主题。
“纹”在不同的石种上指不同的东西,在画面石上指由不同的色块、线条形成的图案;在灵璧石、太湖石上指石皮上的“皱”,在另外的石上又可能指的是石头的机理、纹理等。
另外还要提到一个字就是“韵”,这就是观赏石整体反映或展现出的神韵、意境、趣味、气势等。对韵的理解因每个人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生活经历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有着很大差别。当人们的情感与石上展现的东西情景交融,虚实统一时,就能产生出意境。一个月亮,游子想起了故乡,诗人看到了嫦娥……
相对“形、质、色、纹”,“瘦、漏、皱、透”就很明白,“瘦”是指石头的体型要瘦,有变化,不廉肿;“漏”就是指石头要玲珑,空灵;“皱”是指石肤要有纹理、变化;“透”是指石头要多洞,石有洞就不呆板。虽然“瘦、漏、皱、透”是很具体的操作标准,但我们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就会看到它还蕴涵着深深的文人情怀。
首先是“瘦”,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他们有着报效朝廷,为国效力的远大抱负。但更多的社会现象,又往往使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报国无门,救民无力,所以有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有了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有了杜甫“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的感叹;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情。瘦,其实也就是他们内心的一种感受。
“漏、透”,漏是上下贯通,透是前后通透。古代的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医学、占卜、武术、琴棋书画,古代许多著名人物都是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有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张仲景;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游历名山大川的徐霞客;书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等,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古代知识分子。
他们上马可打仗,下马作诗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漏,是对自己学问的要求;透,是对事务观察理解。漏、透是一种学习的贯通领会,是一种做人的豁达豪放,是一种精神上的博大广阔。
“皱”,反映的是不圆滑,坚持真理的一种精神。文人有文人的情怀,文人的性格,这就是正直,不瞒不隐,光明磊落。在中国历史上坚持真理,勇于向皇帝直言劝谏的人有很多,如不肯低头的“强项令”,备棺上书的海瑞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数唐朝的魏征了,他多次不分场合直言劝谏,有时弄得皇帝都下不了台。但好在太宗还算是个明君,魏征也就活到老了,被太宗称为一面镜子。
苏东坡在“瘦、漏、皱、透”后又添一“丑”字,这“丑”字真是妙极,“一丑字则石之干态万状皆从此出……丑而雄,丑而秀”(郑板桥语),它反映的不是丑晒、丑恶。而是雄秀、古怪、稀有、珍奇。这丑字更是反映了古代文人的个性张扬,个性突出,如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郑板桥;倍受打击依然超然豁达的李白、苏东坡;颠沛流离仍时时关注百姓生活的杜甫、白居易;身受宫刑意志不残的司马迁;以身报国的文天祥……一个丑字完善了灵壁石的美之所在,完善了古代文人的情怀所致。
古代文人士大夫爱石,赞石,更是通过石头反映了自己的情感、情绪主张、爱好,“石不能言最可人”也就是这个意思。历史的原因,地理的原因,灵壁石很自然也很幸运地成了这种情感的代言者。

·END·


文章选自《逸璞石语》,作者苏立社

购买3D打印底

↓↓点击下图↓↓

  相关链接  

十大观赏石收藏心理,你占了几个?

苏立社:赏石艺术与童心

苏立社:石价漫谈

苏立社:心玩是哲理的升华

苏立社:爱石当求实

苏立社:“接轨”还是交流

观赏石在收藏文化中的定位浅议

苏立社:居有石更安

苏立社:黄河奇石品位试说

苏立社:美石五德

苏立社:话说黄河石——黄河石的价值

苏立社:顽石自述

观赏石图文赏析免费发布

观赏石理论研究免费发布

观赏石新闻大事免费发布

(0)

相关推荐

  • 【灵璧诗歌】灵璧石头赋

    灵璧石头赋 文/村居 慢慢的, 我信了. 石头与人也是要有缘分的: 有的石头在山野间躺了千百万年, 为的只是等你看他一眼. 有的在土里沉睡了千百个世纪, 你用手的温润将他唤醒 端详许久, 你把他搁置一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十卷 直播间 琳琅满目石醉人2

    直播间的魅力不仅仅是物品丰富,还有千姿百态的主播,回头客多为主播而回头.尽管肖承均有退出"江湖"的想法,他其实只是退出了石人实心的直播间,这并不妨碍他们相互加微信,在小视频里看,用 ...

  • 文人雅室,清供摆件,灵璧石赏石 ,煮云

    煮雲 灵璧石赏石 文房雅室清供摆件 含底座规格:高91*宽26*厚24cm 作品款识:顾昉,清代画家.字日方,一字元始,号若周,又号晚皋,一号耕云,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及元四 ...

  • 黄玄龙| 漫谈中国古典供石市场的前世今生

    本篇所讨论的供石,是以中国古典供石为主,其鉴藏标准并不等同于当代出现的新式供石.我们一般相石可从「意」.「形」.「质」.「包浆」等角度欣赏供石,尽管当代供石与古典供石在精神上有相似的追求,即拥有一样的 ...

  • 120万成交的灵璧石《黛云》长什么样,爱石头的小朋友都来看看

    狗年岁末压轴奇石大展在安徽第一侨乡之称的六家畈.江淮古民居吴家花园开幕.灵璧石<黛云>在开展不到5小时以120万成交.就此奇石哥放言:不差钱的世界差的是好石头! 刚刚120万成交的灵璧石& ...

  • 苏立社:观赏石鉴赏的几个要素

    ◆ ◆ ◆ 观赏石鉴赏的几个要素 对观赏石的鉴赏,早在宋代米芾就提出"瘦.漏.皱.透"四字标准.今人又提出新的"形.质.色.纹"要求,有人说这是对传统观赏石标准 ...

  • 苏立社| 观赏石石种命名原则之我见(上)

    ◆ ◆ ◆ 观赏石石种命名原则之我见(上) 当前,随着观赏石事业的迅速发展,观赏石资源开发得很快,许多老祖先不认识,没见过的,想不到的石种.石头都被开发出来了.这是现代资讯技术,交通工具,机械设备发达 ...

  • 苏立社:居有石更安

    ◆ ◆ ◆ 居有石更安 中国人有"园无石不秀,厅无石不华,居无石不安,斋无石不雅"的说法,源于何时,未作过考证,但这句话确实是石界人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在黎氏阁杯山西首届赏石与家居文 ...

  • 苏立社:“接轨”还是交流

    ◆ ◆ ◆ "接轨"还是交流 笔者在<爱石当求实>一文中对中国赏石文化与国际接轨的提法谈了点看法,回头再看,有些话好像不是太准确,想就这个问题再展开谈谈. " ...

  • 苏立社:心玩是哲理的升华

    ◆ ◆ ◆ 奇石赏玩层次谈 赏石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由于参与者的人数众多,人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因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玩石层次.从初步认识石头喜爱石头到迷恋石头:从采集石头收藏石头到研究石头 ...

  • 苏立社:赏石艺术与童心

    ◆ ◆ ◆ 赏石艺术与童心 从幼年到少年,再从少年到青年.壮年.中年.老年.暮年,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不懂事慢慢变得懂事,变得成熟.但成熟以后却发现失去了小时候的许多快乐,不 ...

  • 苏立社:黄河奇石品位试说

    ◆ ◆ ◆ 黄河奇石品位试说 奇石作为寄情怡情之物,自古至今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近年来黄河石越来越多地进入兰州的寻常百姓家. 黄河石·马踏飞燕 然而,在收藏赏石中,必然有高低雅俗之分.对黄河石的品 ...

  • 苏立社:小品石组合的艺术魅力

    ◆ ◆ ◆ 小品石组合的艺术魅力 小品组合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集寻觅.收藏.创作.欣赏于一体的赏石行为和活动,是当前赏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表现,是组合类藏石活动的发展和延伸.赏石活动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 ...

  • 苏立社:爱石当求实​

    ◆ ◆ ◆ 爱石当求实 石,是千载也说不完的话题.大自然以它神奇的物质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资源,石是这资源中最原始.最丰富.最常见的物质.从生命出现.生命培育.生命发展到生命归去,都与石有着千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