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欣赏的三个层面

摘要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欣赏过程中,作品才能获得其本质性。因此,对文学欣赏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极大的实际意义。把握好文学欣赏与文学活动的关系、文学欣赏对象的生成及界定、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文学欣赏文学活动欣赏对象心理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型”。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质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欣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欣赏过程中,作品才能获得其本质性。因此,对文学欣赏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极大的实际意义。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欣赏包容于文学活动之中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作品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但欲取得文学品的资格,还有待于欣赏活动。作品倘若不与作者以外的人发生关联,就如马克思所说,对于其他人,它只是一个“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也就是说,虽然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对于与它无关的人,它相当于不存在――也正因为如此,文学品必须是物态化的存在。但它并不仅仅是物,它将某种有别于物的东西呈现于人们面前,它明显是不同于物的一种存在。当人们以欣赏的眼光对待作品时。它才区别于普通物品而成为文学品。一件作品能否取得文学品资格不仅取决于作品,而且取决于欣赏者,作品为欣赏提供了可能,欣赏者则使欣赏成为现实。欣赏者的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审美趣味等决定了他能否从作品里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愉悦。欣赏能不能实现,除了作品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欣赏者自身的素质。由此可知,作品如果没进入欣赏过程就不能取得文学的资格,每一件作品只对把它作为欣赏的对象的人才是文学品,而对于从不知道它和从未欣赏过它的人来说,它或者相当于不存在,或者只等同于普通物品,并非文学品。一个作品如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就不可能成为文学品。无论它的作者是谁,也无论它曾经怎样辉煌。没有天然就具有文学资格的作品,任何作品只有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才能取得文学品的资格,什么时候不再是人们欣赏的对象,它的文学生命也就此得以终结。如此。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某些时候认为非文学品的作品,在另一些时期则成为公认的文学品。某些时期认为不好的文学品――如《红与黑》。陶渊明的诗歌――在另一些时期则被视为杰出的文学品。某些时期被视为优秀的作品――如《巴黎的秘密》卜命运则相反,不是这些作品本身发生根本的变化,而是欣赏它们的人变了。文学欣赏不是简单的观看,而是一种复杂的价值选择,在看似简单的观看活动之下,是人类整个文化价值心理的流动。 
  作品为作者所创造,对于作品。作者如同上帝,是创造者,作品是被创造者。作者是本质性的存在,作品是非本质性的存在。其本质由作者所赋予,作者是自在自为的,作品则是非独立的:对于作者来说,作品永远处于非完成状态。他随时有权进行修改。作品与欣赏者的地位则是相等的,都是独立自在的,同为本质性的存在。欣赏者只能对作品的好坏优劣提出看法,对作品的修改提出建议,但无权修改作品。 
  从表面看,作者可用与欣赏者一样的眼光看待作品,但实际上,两者的眼光根本不同。面对作品,欣赏者面对的是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他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测和期待,在欣赏过程中,他的某些预测得到证实,另一些则被推翻,某些期待得到满足,其他时候得到的则是失望,他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填补作品的空白。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与另一个生命相碰撞。在撞击中成就作品,在撞击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作者则不然,作品是他的创造物,他早已熟悉一切,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没有预测,没有期待,更没有空白,他走进作品,是走进自己的庭院,走进自己创造的天地里,他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行,一路上遇上的都是自己,他检查自己的构思、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效果。作者与欣赏者永远不可能用同一种眼光,从同一个角度看待作品。除非作者成为另一个人,否则他不可能成为自己作品的欣赏者。创作和欣赏只能由不同的人进行。作品只有交给作者之外的人,进入欣赏过程才可能取得文学品的资格,作者没有赋予权。所以说,文学品本质上就是公众性的,不存在纯粹个人性的文学。就在这个意义上,萨特说,作品是一种期待,一个呼吁,一份渴望。同样的原因,文学创作并不等于文学活动。文学创作不可能是文学活动的全部,缺少了文学欣赏,作品永远是悬挂在半空中的等候。如果有人问现代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那就是对欣赏的强调。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学欣赏活动的重要性,把欣赏看作是文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说,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欣赏包容于文学活动之中。 
  二、文学欣赏对象的生成及界定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作品是否文学品。决定权在于作者,其隐含的前提是把作品等同于文学欣赏对象。既然作品是文学欣赏对象,欣赏者从中看到什么,获得什么完全取决于作品,而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文学欣赏的目的就是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古典文学理论以作者为本位,以作者的本来意图为准绳,认为欣赏是一个由文达意。因辞索志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准确无误地领悟作者的意图。文学品独立于欣赏者而存在,作品的意义由作者创造,先于欣赏而存在,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出。传统文学理论的一个潜在前提是:欣赏者是白板一块,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推翻了这一假定,任何人在接触事物之前,已有其特定的视界和思想框架。欣赏者的视界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欣赏的首要条件就是欣赏者的先行理解,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都是如此。同是卡夫卡的作品,萨特发现了存在的意义,博罗德悟出宗教意味。精神分析学派窥见潜意识的奥秘,当代中国学者则从中看到资本主义的异化。鲁迅先生说:同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LQ柯林伍德说:“真正的文学作品是看不见的,也听不到的,而是想象出的某种东西。”厨川白村把文学欣赏称为“二重的创作”,认为文学作品“刺激了读者”,“使他自行燃烧,自己唤起自己体验的内容。”欣赏者不可能完全被动地接受作者所给予的一切,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欣赏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也不可能 以同样的眼光去欣赏作品,否则,作品便不可能进入欣赏者的视域,更不可能为欣赏者所感知,把握。 
  朱光潜先生曾以“物甲”、“物乙”来辨析事物与事物形象的区别。人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事实的结果,它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走进一个文学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学品,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这些文学品,而必须时时改变自己的观察框架以适应这些完全不同的对象,否则就几乎欣赏不了这些文学品。 
  R茵加登说:“一件文学作品的发端不仅需要作者,而且也需要读者和观赏者再创造的接受经验。”作品自身决不会建构出任何意义,它只有通过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而产生意义,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我们所见所闻的物质载体,它还包括欣赏者将其具体化的过程。传统美学理论中的文学欣赏是一种“主一客”认知模式,现代美学理论中的文学欣赏则是一种“主体一主体”的交流模式,认为文学欣赏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创造活动,不仅作品自身的含义具有丰富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内涵,而且欣赏者也具有多样性,这就使得作品意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空白和虚点就越多,在不同的欣赏者那里就越可能形成不同的映象,而这个映象并非作品本身固有,是作品与欣赏者共同创造的。 
  作品作为欣赏活动的一极,作为参与交流。建构文学欣赏对象和意义的一方,直接指向欣赏活动的另一极――欣赏者。文学欣赏对象和意义的最终形成必然依赖欣赏者的生成和构建。因此,作品必以其充满虚点和空白的空框结构来召唤另一方,激起欣赏者相应的文学感受。作品里的虚点和空白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方面,作为作者的创造物,作品包含了作者有意留下的虚点和空白,表现了作者的召唤,唤起欣赏者的期待、预测和想象,引导欣赏者填充这些虚点和空白: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文本,作品本身就有许多的空白,在进入欣赏活动之前,作品的意义始终未定,它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向所有时代所有社会所有文化的欣赏者开放。正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未定形态。否定和引导欣赏者参与,创造和深化着审美感受的丰富主题。 
  由此,我们必须明白这样几点,1、文学欣赏对象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产生。2、文学欣赏对象由作品与欣赏者共同创造。3、文学欣赏对象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它依存于作品的物质媒介和欣赏者的心理结构。4、文学欣赏对象是一种主客观的同一体。 
  三、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文学欣赏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作品物质载体的感受阶段和作品意义的判断阶段。 
  (一)作品物质载体的感受阶段 
  文学欣赏始于对作品的物质媒介的感受。对作品的感受与对自然的感受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作品具有一种力量。迫使人们去看它,因为它自成整体,从日常生活的对象中分离了出来。它不再从属与现实世界,自身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态度往往是被动的,而对作品的审美态度则完全不同,作品引起的审美态度在欣赏者初级感觉出现以前就以一种期待的方式存在着,作品是一种有待于欣赏者去填补的实体。借用萨特的话来说,文学作品是那种具有支配地位的客观对象,它使环境带上了一种魅力,因而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它。我们的知觉必然会对它建立起一种适当的联系,一种空间的界域,尽管它在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延伸到我们的知觉之外,但在文学欣赏时我们把其它一切方面都忽略了,仅仅注意到它的外观,它的某些特质例如色彩、形状、节奏唤起了欣赏者的一种特殊情绪,正是这种情绪引起了整个文学欣赏过程。 
  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是从作品的物质载体开始的,但并不限于物质材料,我们欣赏舞蹈时,舞者的身体,服装,音乐,灯光等固然是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但欣赏对象并非它们,而是它们组合而成的“虚象”。这“虚象”是超越了物质材料的物理性质才产生的,在《雀之灵》中,我们似乎忘却了杨丽萍的存在,与此同时忘却的还有舞台上的一切,只看到一只美丽的孔雀精灵。越完美的作品,越让人忘记它的物质载体,而使人沉浸在文学幻觉给人的审美愉快里。在文学作品中,材料与形式融为一体,因此材料退隐了,只浮现着完美的形式,超物质的倾向淋漓尽致地得以宣泄。 
  在媒介材料的感受阶段,欣赏者在获得对作品的初步把握的同时,还产生了情感上的跃动,得到一种审美愉快。 
  (二)作品意义的判断阶段 
  如果说前一个阶段是文学欣赏所产生的必然的或直接的心理效果,那么,对作品意义的判断,就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活动。所谓判断,是对作品意义的确认及其价值的判定。一旦欣赏者从审美感受状态中走出。理性恢复过来,就会不由自主地作出这种判断。 
  文学欣赏的两极是作品和欣赏者,这就决定了文学欣赏是由作品和欣赏者共同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作品与欣赏者的相互作用,是作品与欣赏者的交流活动。虽然作品在其中处于被动地位,因为欣赏者在积极进行欣赏之后无法得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它绝非不起作用,作品中的虚点和空白吸引着欣赏者的积极参与,作品结构的潜在可能性限定了欣赏者的活动范围。欣赏者只能在作品提供的框架内填补虚点和空白,并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检查自己主观想象的合理性,任何脱离作品展开的想象都不属于文学欣赏的范畴。 
  我们不妨以《秋思》为例说明对作品意义的判断。《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给我们带来了凄凉痛苦与悲哀的思绪,使欣赏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我们可以知道,是孤独的痛苦使他断肠。孤独是无人理解自己而引发的感受,是无法解脱的痛苦。孤独并非不与人交流,而是对人生的感悟,即便身处人海也仿若独在大漠。孤独是一种伟大而悲伤的感受,是生命高度的象征,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孤独,越伟大的人越深切地感受到孤独。浅薄的人不会孤独,只会无聊,空虚的人不会孤独,只会寂寞,只有对生命有着深切感悟的人才会孤独。孤独是现实的痛苦酿造的人生美酒,是以现实人生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对生命的感悟。由此可知,作品意义的判断阶段中,欣赏者用一种社会历史的眼光和美学的分析方法,调动相关的理论和文化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公允的认识评价,同时,通过对自己取得的感性经验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究,获得对文学作品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以后的文学欣赏作新的蕴藉。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文学欣赏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0)

相关推荐

  • 陀翁谈文学的价值

    最近刷某英语考试真题,见到一篇阅读,讲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文学之价值的看法.私以为不错,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以下正文,水平有限,望不吝指正.侵删.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翁" ...

  • 2021年第23篇:读文随笔∣文本解读的理论范式

    文本解读的理论范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荣维东教授发表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上的论文< ...

  • 如何理解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理论?

    罗兰·巴特,是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以其丰富的著作与理论实践,风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坛乃至国际文学界.他于19 ...

  • 【关注】嫘祖故里网络拜祖征文开始投票啦!!

    嫘祖故里春意闹,海棠花开溢满城.嫘祖故里西平县于2020年3月5日至3月20日,举办了以嫘祖文化.母亲文化.海棠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征集活动,收到了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广东省.内蒙古等省市 ...

  • 雾山傻根 | 试论文学的娱乐与担当

    试论文学的娱乐与担当 ――评张静女士文学评论<渗透人类心灵的作家->及随想 文|雾山傻根 每每阅读作者张静的作品,或诗评.或文评.或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我内心深处常常会禁不住生发出一种惊 ...

  • 卓越金生,于试,朱知甫三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投稿必须是首发稿件 温馨提示 二十三期思归客诗刊已经全部快递完毕,望朋友们注意查收.欢迎文友踊跃投稿,同时开始征订第二十四期封面,封底人物. ...

  • 学唱歌 记住三个要素要领 让你唱歌技巧每天都在进步

    新手在学唱歌的时候,我们,遇到自己喜欢的歌,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先去理解歌词的含义,感情的深度,包括写这首歌作者的心里的一些想法,然后再去学它的旋律,这样,我们在处理这首歌的时候,在情感上会变得非常的浓 ...

  • 先秦金文篆书欣赏(三)

    铭文5行30字,此铭基本为正方形作品.其章法布局别具一格:在"亚"字形框内,铭文5行,但每行字数不求一致(按30字平均每行整6字),而是根据各字的形体结构.笔画多少而任其自然,但排 ...

  • 零基础学易经,必须先学什么?三首卦歌踏入易经之门

    中国的传统经典有很多,很多年前,就想学<易经>,但是一直不得要领,因此学起来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所以,要想系统的学一门新知识,合理正确的路径很重要.如果有人指点,会避免走很多弯路,可以迅 ...

  • 面相学中的三庭,都各自代表怎样的命运?

    一个人的面相,其实是有上.中.下三庭之分的,其分别代表着一个人早.中.晚年的运势,也各代表着人生的三个阶段.上庭是从发际线到印堂,中庭是从山根到准头,下庭则是从人中到地阁. 一般来说,三庭之间不能有过 ...

  • 学技术,三种速度对比波尔发球细节

    学技术,三种速度对比波尔发球细节

  • 从三个层面把握索贿情节认定

    索贿情节的认定系受贿案件事实认定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索贿是法定从重处罚情节,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受贿人十分排斥对索贿的供认,即便受贿人客观上实施了索贿行为,也往往百般抵赖:另一方面,行贿人为逃避刑事 ...

  • 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三

    跟着莫泊桑学叙事 --<我的叔叔于勒>叙事特色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篇好的叙事作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故事结构安排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现实教学中,大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