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湘菜49 瓦罐与鼎锅
闲说湘菜49 瓦罐与鼎锅
现在长沙城里有好些个挂着瓦罐煨汤招牌的菜馆,门口一口大缸,汤钵在大缸里煨着,食客随到随点,热乎乎的汤,鲜美诱人。
这些菜馆大都是江西人开的。不少人认为,用瓦罐煨汤做菜,那是江西人特有做法。
其实湘菜也有用瓦罐制作的传统,只是湖南人的家庭或是餐馆,不会在门口放一口大缸。湖南人做菜,用长沙窑的罐子钵子盆子,炖煮煨熬,应有尽有。湖南大部分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从江西填到湖南来的。瓦罐做菜这个技法,是不是明朝初年是不是从江西带过来的?我想也许是,同种同宗吧。
湖南还有一种烹饪的工具,是鼎锅。瓦罐自然是陶作的,鼎锅则是生铁做的。我小的时候,奶奶和外婆常常用这两种器具做饭菜,那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过去那些年代,没有液化气,也没有电磁炉,在广大的农村,用煤炭作燃料都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农户烧饭炒菜用柴草。山里人打柴,在土灶里烧树枝干柴,我们洞庭湖区烧稻草和野草。为了节约柴草,厨娘们会想出一火多用的招儿来。我奶奶外婆那辈人,会在灶炉里加一个瓦罐。在烧饭做菜的同时,用瓦罐煨汤煨稀饭。平常时节,奶奶的瓦罐里,大多是萝卜茄子之类的,,也煮猪食。如果爷爷有幸抓到鱼或是泥鳅,或是甲鱼乌龟,也会用瓦罐煨。当然那个时候,鳝鱼泥鳅甲鱼等不值钱,不比现在乌龟王八吃香,庄户人家还是觉得鸡鸭鹅猪牛羊才是大菜。逢年过节或是客人来了,要煨鸡汤肉汤。富裕点的人家,可以加点红枣、墨鱼、海带、香菇等。这样的羹汤在大火急功之后,余火慢煨,鲜美无比。
也有单独将瓦罐放到柴火上煨汤的,那一定是冬天,在烤火炉子上慢慢煨出的的汤菜,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农家的灶台前部,会留有一个架瓦罐或鼎锅的口子,也是为了利用柴火的余热。我们洞庭湖区的人家,大都在灶前架一口鼎锅,熬粥煨汤烧开水都可以。这是最早的节能设备。
农家厨房边有一个大火坑,从屋梁上吊下来一根竹子或木头做的钩子,钩子上挂的也是鼎锅。这鼎锅是可以升降的,根据需要来调整。不过这也是冬天的时候才启用,夏天房子里太热,寒冬季节一家人围炉向火,一边烤火一边品尝美食。这在湘北、湘中和湘西都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
小的时候,吃过奶奶和外婆做的鼎锅饭瓦罐菜,最多的是青菜熬出的杂粮稀饭、红薯饭、红薯丝饭,冬瓜汤、南瓜汤、芋头汤,节庆时节才会有红枣煨肉汤,萝卜丝鸡汤、笋干煨腊肉、肉汤煨豆腐丝等。
最近一些年,瓦罐和鼎锅也出现在了名头很大的餐馆里,成了餐桌上的一大风景。瓦罐当然要比我们老家的那种精致多了,许多是铜官窑新出来的艺术品。鼎锅嘛,也没有先前的那么大,那么粗糙,锅边雕龙绘凤。长沙的一些名店,如衡阳风味的菜香根酒楼,就有一道吊锅卤干子,邵阳武冈的卤干子卤铜鹅,也会放到鼎锅里吊着,把冷食变成了热菜。湘西风味的餐馆里,大片腊肉煨莴笋片,有放在瓦罐里,也有放在鼎锅里,下面燃着酒精炉子,慢火滋滋滋地透着香气。湘潭还有一道菜,鼎锅煮杂鱼,就是把鲫鱼、黄鸭叫、鲶鱼等放在一起,加了姜丝紫苏慢慢地在弯管或是鼎锅里熬。这样的做法,比之于常德的钵钵菜,是另外一种风味,看起来很土气,吃起来很香。
返璞归真,瓦罐和和鼎锅是最好的寄托之一。它们比起电烤炉电磁炉,看起来顺眼,吃起来本色,最为老食客们偏爱。我就是这些老食客中的一分子,常在液化气炉子上用瓦罐子炖骨头汤,由此而常常被孩子们取笑。去去餐馆点菜,我偏爱洞庭湖区风味的鼎锅煮鲜鱼,随意加点豆腐或是百叶皮,锅里鱼汤滚滚,桌上热气腾腾,那才叫一个够味。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七七级中文班毕业,湖南日报社(集团)高级编辑、原副总经理,教授。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将于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