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10

一、

保胃气,存津液”是清代医家陈修园《伤寒论》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治疗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了整体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指导均有重要意义。“胃气”是脾胃消化功能的总称。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

二、

景氏用药,注意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把握时令,权衡用药是景氏临床用药特点之一正月、二月,初春阳气微升,不宜过汗,恐践伤其阴。三月外实中虚,阳气渐上,外感风邪,宜四物参苏饮,取四物以阴生奉阳,汗者不致泻伤阳气。

三、

治病皆有主药,清代医家龙子章,通过丰富的医疗实践,总结出多种病理和治则所应予选用的主药,在“治病皆有主药”中指出:

火结,用大黄、枳壳、枳实;

寒结,用巴豆、三棱、莪术;

调气,用木香、槟榔、元胡;

顺气,用香附、乌药、腹皮;

补气,用党参、黄芪、白术;

破血,用桃仁、红花、赤芍;

补血,用当归、川芎、生地、酒芍;

补阴,用熟地、山药、萸肉;

补火,用肉桂、干姜、附子;

寒嗽,用麻黄、杏仁、白芥子、半夏;

虚嗽,用款冬花、紫菀、百合、五味子;

风痹,用川乌、草乌、桂枝、威灵仙;

火痰,用川贝、蒌仁、苏子、萝卜子;

虚脱,用乌梅、五倍子、龙骨、牡蛎;

湿痒,用苦参、赤芍、蛇床子、白芷;

风疾,用白附子、天麻、僵蚕、郁金;

喉风,用桔梗、山豆根、牛子、射干;

自汗,用生芪、防风、枣仁、青皮;

四、

傅青主妇人产后用药十分谨慎,总结产后用药十误为:

1.因气不舒而误用耗气顺气等药,反增饱闷,禁用枳实、厚朴。

2.因伤气而误用消导,反损胃气,禁枳实、大黄、莪术、三棱、神曲、厚朴。

3.因身热而误用寒凉,必致损胃增热,禁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升麻、柴胡。

4.因日内未曾服生化汤,勿用人参、黄芪、白术以致块痛不消。

5.毋用地黄以恶露。

6.毋用枳壳、牛膝、枳实以消块。

7.便秘勿用大黄、芒硝。

8.毋用苏木、三棱、莪术以行块,芍药能伐气不可用。

9.毋用山楂汤以攻外定痛而反损新血。

10.毋轻服济坤丹以下胎下胞,产后危疾诸证,当频服生化汤、随证加减。依照方论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

五、

《素问》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定位也。丹溪曰:“无火不作眩。”此言患因火,然火有虚实,治有定法。丹栀逍遥散治郁火之眩也,龙胆泻肝汤治实火之眩也,六味地黄汤治虚火之眩也,大柴胡汤治胆胃郁火作眩,借阳明之故也。

六、

石膏清热,山药健脾滋肾。若用大量石膏,可直趋下焦,使药过病所,难以发挥药效;山药煎汤,其质粘而稠,能使石膏煎液留恋于胃中,以充分发挥药力。

七、

柴胡桂枝汤,具有扶正祛邪调达上下协调阴阳的作用,可治疗夜间排尿性晕厥。夜间阴盛阳衰,若元气素虚,夜间排尿时阴阳之气不能相互顺接而突发晕厥。

八、

临床上凡遇久咳,痰吐色白不多,胸闷气逆而舌苔黄白、抠而难去,质地稍糙者,多为肺失清润,气逆不下,余痰滞留气道之故。此时甘凉则助痰,温燥则助热,当以温润下气法,如百部、紫菀、款冬花、炙苏子、杏仁、枳壳、二陈汤等。

九、

应用活血化瘀药应嘱其热服,药液频频热服,一则气血得温易于滋生;同时热药之气入胃,宛如“高照当空”不使瘀血痰湿聚而为患;药液热服之理寓意如此,不得作等闲示观之。

十、

刘志明:热痹甚为正虚,其标为风湿热,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施,可用吴鞠通之宣痹汤合李东垣之当归拈痛汤治之。同时重用生甘草以泻火解毒,配生地凉血润燥,则全方具扶正祛邪宣痹止痛之功,施于临床每获显效。

(0)

相关推荐

  • 消囊汤治疗肝内多发性囊肿-摘

    临床表现: 右胁胀痛或两胁均痛,甚则痛引胸背肩臂,有饱胀感,食欲差,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症. 黄芪.枳实.厚朴.延胡索.川楝子各 15g,夏枯草.昆布.海藻.赤芍各20g,三棱.莪术.蒲 ...

  • 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四逆散

    画的地方和额头中间痛 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四逆散:柴胡10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红参15克,大枣5枚,茯苓30克, 白术12克. 桂枝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炙甘 ...

  • 柴胡枳实

    柴胡枳实 在柴胡类方柴胡枳实药对共见2方,为四逆散和大柴胡汤.<本经>曰枳实能"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北宋沈括<梦溪笔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1.10

    一. <本草求真>谓:"蒲公英泻阳明胃.厥阴肝之火."本药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益肾健胃之功.临证常用于胃炎.眼科火症.泌尿系炎症之治疗,均有显效. 二. 虎杖有清利湿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10

    一. 中医发展之原动力在于中医人之传承和创新,传承和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提高的关键是识证用药.识证和用药之难题的解决,重在经验之积累.目前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重辨证,疏于用药或根据现代医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8

    一. 白术性能燥湿,其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陈修园曰:"白术主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 二.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陈忠章认为大黄利小便之功不可废.临床酌情用少量大黄(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7

    一. 川军久煎则泻下通腑之功不著,而清热解毒活血破瘀之效尚存. 二. 冠心病胸闷,其本在虚,故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香窜破气之药,宜暂用而不宜久用. 三. 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属脾虚者,可用参苓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6

    一. 胃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 二. 朱丹溪认为: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 三. <本草经百种录>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4.29

    林佩琴<类证治裁>:"夫膀胱仅主藏尿,主出尿者,三焦之气化耳." 先贤谓:"攻伐之剂,中病而止,勿使过之,伤其正也." 学不好中药就学不好中医,重医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4.17

    一. "阳明寒(胃)不能食,阳明(胃)热善消谷." 二. "离经之血就是瘀","瘀不去则血不归经","祛瘀生新",&qu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14

    一. 睡觉时头北脚南,顺地球磁场南北方向睡觉,会产生生物磁场效应,使体内的生物电压电流增加,体内器官和机能得到调整和加强. 二. 青春期面部痤疮,每天饭前饮用新汲冷水一碗,大便稀无妨,据说效良好.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