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统勋、刘墉父子故里逄哥庄寻源

逄哥庄原名逄古庄,东南两面环岭,西临潍河,北面有城阴城,涨洋河蜿转流经逄哥庄东侧。据传宋元时期曹、韩二姓就在此居住成村,后因战乱等原因居民逃亡迁走,元末明初逄姓迁来居住立村。明弘治年间刘姓迁入居住,至清初刘氏家族成为著名的仕宦家族,家族代表人物为刘统勋、刘墉父子。1946年3月逄哥庄所在地区由诸城县划归高密县管辖。

民国时期逄哥庄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长900米,宽500米,墙外四周挖有护城河,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与十字大街相接,构成一个田字,四门门拱上方都题有名额,东门为”旭日,西门为“澄清”,南门为“水清”,北门为“安澜”。四个城门上方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建有炮台,门楼和炮台互为犄角,显示出在战乱时期做为地方豪门的刘氏家族保护家园的气魄。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庄旧貌和清代遗迹清晰可见。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3年)刘福携子刘恒,迁入逄哥庄居住。至六世刘必显明末天启四年(1622年)举人,进入清朝后,刘必显于顺治九年(1652年)考中进士,刘氏家族开始显贵。先后出了11位进士、42位举人、149位监、59位庠生,共计261个科名。逄哥庄刘氏共出411位官员,七品以上官员73位,二品以上官员8人,一品官员3人。刘统勋担任东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群臣之首,晋赠太傅,赐谥“文正”;刘墉体仁阁大学士,嘉庆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太子太保,赐谥“文清”;刘镮之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文恭”。刘统勋、刘墉、刘镮之三代一品,一门三公传为佳话。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以人显,逄哥庄刘氏的众多高官也让这个平常的村庄名扬四方。刘氏家七世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正二品),刘棨为官后开始在庄内修建占地40余亩的宅园,高密、诸城两地都有刘氏的田产。刘氏家族虽然在八、九两世连出刘统勋、刘墉这样的宰相级高官,宅园未曾有大规模扩建,一直沿续清初时的规模。

清顺治年间到乾隆年间的150年时间,逄哥庄刘氏先后考取了11位进士。

刘棨生十子,八子登科,3位进士、5位举人、2位监生,九人为官。刘棨的36个孙子出了2位进士、12位举人、19位监生。刘棨这支后代的繁盛,使逄哥庄刘氏不仅成为清代一流仕宦之家,更使逄哥庄刘氏成为胶东旺族。随着家族人口兴旺,村内刘氏分为几个大支,建有桐荫轩、玉树堂、东西裕厚堂、修竹轩、忠厚堂、绿松堂、乐山堂等大宅门院,这些大宅门院和祠堂、花园,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北方四合院和园林建筑群落。

兴盛显赫的刘氏家族虽不张扬,但毕竟是“海岱高门第”,清代一流的仕宦家族,在村内建有花园、祠堂等。

刘家花园位于村东北角,占地40余亩,是桐荫轩刘氏所建,园内除了亭台楼阁,内植奇村异花,假山亭榭。花园中有个园中园“日月河”,“日月河”引村东涨洋河之水,秋落夏涨长常不涸。“日月河”的水中养有金、银、红等各色鲤鱼,水面漂着莲藕菱茨随波荡漾,鱼儿随流水穿梭嬉戏,颇有江南水乡的情调韵味。从刘家花园步入园中园的“日月河”,南有木桥可入,赏花戏水,北有石桥可出,宜登山观景。民国时期花园毁于战乱。

刘氏祠堂,刘氏宗祠是以前庄内最雄伟的建筑,位于村庄中心(今村委会),祠堂大门两旁立有一对石狮。青砖墙体,房顶为灰色的瓦,斗拱飞簷,雕梁画栋,肃穆庄严。祠堂挂有康熙皇帝敕封“青爱堂”匾额,祠堂内另外还有乾隆皇帝御赐“赞元介景”“令寿延祺”“萱辉颐祉”和嘉庆皇帝御赐“贞寿延祺”四块御赐匾额,祠堂内还有众多名人所题楹联。解放后,祠堂改为村民集会,存放公粮的场所。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的动乱大潮中祠堂被毁。

朝阳阁,位于村南,早已毁坏废弃,村民称为“阁子地”。

印月亭,又名“龟亭”,建在村北一冲激土埠上,土埠形似龟背土质松软,亭为二层建筑,亭基难固,比亭屡建屡坏,清末再次坍塌毁坏,今遗迹无存。

逄哥庄刘氏从清初顺治年间到清道光年间兴盛了200多年,刘氏家族的兴盛始终伴随着清王朝的兴哀,清朝的鼎盛期正是刘统勋、刘墉父子所处时期,父子二人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被记入史书,被编入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道光年间以后刘氏家族开始仕途哀微,难见高官,但刘氏家族后代开始专心经营田产和医学,刘氏家族的各个分支形成了众多地主和医学家庭,一直延续到解放。解放后刘氏家族各分支的田产和房产被重新分配,刘氏家族后代子弟也都成为了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这个清代一流仕宦家族所留遗迹,伴随着六十年代破四旧拆除封建余孽,村中的围墙城门和各种清代宅院等建筑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被拆除毁坏,刘氏家族的几百座坟墓也在1958年的平坟运动中被破坏掉,墓中值钱的东西被卖给青岛珠宝店,不值钱的也被扔掉……

这个曾经长期辉煌兴盛的仕宦家族渐渐消失时代变革的历史车轮中,一段时期内很少有人了解知道这个家族。随着九十年代电视剧《天下粮仓》和《宰相刘罗锅》的热播,诸城(高密)逄哥庄刘氏家族的历史故事传说才又一次被人们所熟知。刘氏家族文化研究也成为热点,成为众多学者的热衷对象。

300多年来刘氏家族当官的,没出现贪官污史,经营田产的没有出现危害乡里的大奸大恶之徒。究其原因在于刘氏家族良好的家风,诗书继长,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忠厚传家。

现今在逄哥庄能找到有关清代刘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当属于“清爱学园”,清爱学园于2008年前后由刘氏族人筹资所建,初为几间普通瓦房,资料多为仿品。随着专家学者对诸城刘氏家族的研究深入,清代诸城刘氏家族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地政府对清爱学园进行了升级,于2017年9月对外开放,升级后的清爱文化园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仿清代园林建筑。园区建成以来先后荣获潍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高密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清爱文化园集中展现了刘统勋、刘墉为代表的刘氏家族融合儒学、官德、家风所形成的清廉爱民文化,划分家史馆、家风馆、家声馆三部分,以爱民、忠孝、清廉为主题,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逄哥刘氏家族的历史。重新认知这个耕读立家、诗书继世,通过科举发家的仕宦家族的故事,刘氏家族的清官们通过自已的仕途来实现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家风,是当今浮躁社会需要学习的,当官就要为社会做出供献,实献自已的人生价值,不苟于眼前的浮华享受,放眼于未来清史留名。

逄哥庄村西几里便是潍河,潍河几千年来默默无闻的川流不息,哺育了两岸几千年的文明,见证了两千年多年来周边家族的兴哀荣辱。逄哥庄村东有顷王冢,不远处是顷王妹妹的小妹冢,两千多年后兄妹依然相守,见证了逢哥庄刘氏的兴衰。逄哥庄南十多公里是巴山汉墓群,周边的山水文化滋养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逄哥庄刘氏家族正是在这方水土中发展起来,在清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漫步清爱文化园,通过一个家族的兴哀演示一个朝代的兴哀,感叹朝代历史转折与家族兴衰,深深的留在每一个清爱追寻者的脑海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