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课堂主人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强调: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论述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些论述,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试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
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这是以往教学的主要形式,好象成了教师们的思维定式:不依据课堂教学进行的语文是不正规的,是难以接受的,是“异端”。于是乎,多少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学形式被抛弃,多少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优秀教学创意被指责,多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语文教学改革先锋者被埋没……其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新的思想、方法、经验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如“活动”式教学形式、“研究”式教学形式、“大语文”教学形式等。这些教学改革无不充溢着蓬勃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是语文教学适应21世纪自我改革的必然结果。《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强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是多么狭窄,难以容纳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社会与人生,需要加以拓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封闭的语文学习方式己不足为训。《语文课程标准》也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必须互相促进,互相结合。这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的。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在社会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所以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狭窄的课堂之内。
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并努力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人生、社会的“大课堂”,在实践 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对课外活动起指导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不可偏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配合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全校性的文学社团活动、知识竞赛、读书会、报告会等,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发展语文能力;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训练更切合实际,形式更丰富,教学内容更广泛。如把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影视欣赏等在课堂上进行,或者干脆把语文课堂搬到阅览室、图书馆、电影院、电脑房或因特网等社会环境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语言环境的建设,发动学生改善社会、家庭、党校的语言环境,从中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
二、改教师导课为学生说课
以往每课开始都是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导语说给学生听,这样做虽然起到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但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符合主体参与的要求。再说,课前都布置了预习,学生课前都知道学哪一课,此时再按部就班地导入,有多余之嫌。因此,我把导课改为学生说课,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弄不懂的问题。学生说课的内容包括:泛读课文,认识生词,课前设置的习题,自读提示揭示的内容等。学生说课的好处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上阅读效果,达到课堂期望的效果。
三、改教师包办问题为从学生的质疑中提出问题。
以往上课,教师总是用课前设计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的思维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良好的课堂气氛只不过是表现在举手踊跃、讲座热烈、交流欢愉上。其实学生仍然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改教师包办为从学生的质疑中提出问题,则可改变上述不足。
学生经过预习,以现了许多问题后,课上可先让学生毫无顾虑地侃侃而谈,再引导学生对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即教师要提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明确。这样既有了教师提问时的那种课堂气氛,也给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专注思索、反复研究的机会。
这样一改,有两个好处:信息交流速度快,能直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避免面面俱到浪费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
四、改教师死板教条地按教案授课为依据学生情趣的发展安排授课。
平时,我们上课都是依照教案排好的的程序上课,多一点不敢讲,更不肯少讲一点,怕脱离重点、难点,影响授课时间,课上得死板,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其实,语文这种课程教学更应象一篇优美如画的散文,授课时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教学目标,这个“形”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有关系的问题。如果教师上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质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教师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学有情趣,教无定法,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
当然,依据学生情趣讲课,也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注意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收”指不能超出教材的训练重点与难点,必须在这个范围内;“放”指凡与训练重点和难点有关的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听都可以讲给学生听,不要一概否决。明确的“收”与“放”关系是“主”与“辅”的关系,“收”是为了“放”,“放”是为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