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教学手记——学生的表现取决于教学理念
常常有老师感叹:说,孙老师,你的学生层次高,我的学生没有这个水平,没法做你那样的学习任务。面对这样的朋友,我实际想说的是: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封闭了思考的大门,也把自己囿在原来的思维方式里而不愿向前跨出一步。事情,往往是这样,是我们自己没有那种想法,然后认为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有那种想法。进一步说,教师培训的价值与意义不在于教给老师们具体的技巧方法,关键的是改变其思想、思维。因为,没有思维理念的老师,什么样的方法都无用,所有的方法都是理论、理念之下的必然产物。
上周非常欣喜地收到了泗阳中学徐天祥老师学生的作品,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些教学理念。我前些天推出了我让学生阅读小说写小说情节的秘密阅读札记的推文,徐老师看到后,他说:“看了你们班级的《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我深受启发,我寒假布置学生读《毛姆短篇小说集》,但是没有让他们写《小说情节的秘密》,后来又让学生再读一遍,围绕“情节发展的秘密”,今天学生回家,我让他们把《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打印出来,我选择几篇,拜请孙老师指正。”他还说:“还有孙老师,我由此受到启发,现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我让学生写《诗歌情感抒发的秘密》,坚持写下去!100首以后,一定与众不同。”
我真的高兴啊,因为,在这寂寞的高原上,当我振臂一呼的时候,竟然有一个回应的声音了。因为,有不少在时间和空间上和我较近的年轻老师,只愿拿方法,不愿改理念,更不能像徐老师那样举一反三。很多老师是看了看,觉得不错,但始终囿在自己狭隘的认知里无法自拔,只有到公开课比赛了才想起需要些新的理念,甚是可惜,或者说可悲;而徐老师能因我的一篇小小的推文而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且成果丰富,真是让人激动!
闲话少说,且看徐老师学生的感悟吧:
陈烁羽:
写“小说情节发展秘密”是作业,但也是促进我去进一步研读《毛姆小说》的手段,正是这项作业,让我加深了对毛姆小说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行文间该有的使上下连贯的办法。
刘毅恒:
读罢《毛姆短篇小说集》,细细梳理小说的情节,将文字录入大脑,获得初步感性印象,再到思考总结、深刻理解,将其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写完《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才深刻认识到把它写成文章是多么重要,以前有关小说的情节专业术语只能靠大脑强化记忆,现在通过写《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些专业术语了。
徐耀熙:
现在开始追求那种思考的快感,追求那种只属于自己的成就,努力去挖掘别人想不到的层面,一旦写了就不想“同质化”。这个时候我才觉得写作真的是一种思考过程,一种只属于我的思考。 总之,它帮我养成的这种思考的角度、方法远胜于仅完成一次随笔。
我想,如果让徐老师去讲毛姆小说,学生未必会有这样的收获。同理,那些始终霸占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们也未必能讲出学生的这些收获。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推文以千字左右为宜,长了没人看。我觉得徐老师推荐的学生的作品很宝贵,所以我全部展示出来。
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
——以《狮皮》为例赏析
泗阳中学高二(16)班 陈烁羽
弗雷斯捷上尉葬身于森林火灾是故事的结尾,但又是小说的开端。
在毛姆小说中最大特点,便是在字里行间里让你有一定的自我想象,然后在下面的行文中一一巧妙打破,让你在新奇的感觉下想要往下读,就会起到常说的“反转”效果 。
当然,上述看法是我在第一次读诗《狮皮》以及毛姆小说的其他故事中得出的 ,当我重新阅读《狮皮》时,发现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但却又是如此重要 。
在我看来,毛姆写作的魅力在于让我们在自己的看法中去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从而对故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学会很多,而这些恰恰是毛姆想要表达出来的。
下面让我慢慢说与你听。
故事的开头,我们知道弗雷斯捷上尉的讣告、他死后妻子的去处以及那个让他坚强起来的话, 从而引出了整个故事。其实开头第一段不仅如此。另一出细节也被设计出来——弗雷德 哈代。但被逝者不喜却成为了弗雷斯捷太太现在唯一的依靠和慰藉。这是一个开始。
然后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弗雷斯捷太太身上。她决不漂亮,更不灵活。这就会产生一种疑问 为何弗雷斯捷会爱上他?且看这一句:就在这个笨拙难看的外表下,却呵护着一个脆弱、浪漫、 爱幻想的心。她就是个有颗金子般的心的热切真诚的小东西。看到这些,我们可以得出——她很天真,也正她的天真,使得故事可以发展下去。
我们继续往下,他们俩的一见钟情。作为士兵的弗雷斯捷身上却没有一点儿伤痕,明知自己身体并无大碍,却心安理得的享受医疗资源,从这里便不难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兵,也可以想出他绝不是一个在战壕里的兵。而就是弗雷斯捷太太的天真让她忽视了这一点,她下意识的认为士兵都是保家卫国,为信仰而抛洒热血的人。从而他们在了一起。
我们继续往下看 ,弗雷斯捷不愿外出寻找工作,并总是将身份挂在嘴边,我们知道有钱的人绝不会总是强调自己有钱,所以他这样做不由得给人一种刻意的感觉,当然在这里我们先保留疑惑。
下面我们来看看弗雷斯捷生活状态。他穿的不是熨帖的晨礼服而是旧粗花呢西装,他身边的人不是猎场主管而是监管照顾鸡群的养狗场管理员,他们喋喋不休讨论的不是狍子和猎犬而是黄种奥尔平顿鸡 、西里汉犺,他对那几只西里汉犺操心的劲头就跟他们是一大群猎犬 一般无二,你忍不住会觉得要是把眼前的小狗换成猎犬,他就更加如鱼得水。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人忍不住怀疑,他真的是个绅士吗,或许他比较特立独行?再看他的身份,据他自己说,他的曾祖父曾是摄政时期著名的花花公子之一却毁了整个家族,祖传的地产也出售了。这让我们对她的过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要深入了解,他就以过去太过痛苦来拒绝踏足什罗普郡。这就让人有种奇怪感,但这一切又是多么的自然。
我们不禁向下看,弗雷斯捷太太说:“ 他秉持着很高的道德标准,但心胸却不狭隘。他可以和任何阶级的人聊上话,但是却对弗雷斯捷太太的交友圈限制的十分严格,人觉得他在隐瞒什么,这便不由得联想到上文他身份和行为的反差,似乎有什么东西呼之欲出。但我们天真的弗雷斯捷太太乐在其中。就是这样的在弗雷斯捷太太心中太完美的弗雷斯捷细细品来总觉得他身上相互矛盾的地方他多了.作为一个绅士对农民的东西更感兴趣,作为一个绅士却总是依赖于自己的太太来过活,作为一个绅士却处处限制自己太太和别人交往,这不是很奇怪吗。想起《战争与和平》中雄心与同情心具备的安德烈,我们不由得有了一个隐隐的猜测——他真的是他说的这样高贵吗?
终于,小说对弗雷斯捷这个完美的绅士做了非常详细的描绘。但这样的刻意的描绘却让人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判断,他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觉得有些虚假。再加上前面的种种铺垫,我想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怀疑他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那么继续读下去吧。
这篇小说的转折很少,其中一处便是在哈代夫妇的出现。从哈代夫妇现身之后弗雷斯捷上尉的表现便愈发奇怪起来。他对他们的态度决不是一位绅士该有的,对他们的防备让人觉得他在心虚。即使哈代之前的生活有一些让人不忍卒读,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弗雷斯捷捷上尉的反应太过了。他们之间仿佛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果然, 哈带单独找了弗雷斯捷上尉。而这一番谈话恰恰证明了我们之前所有的猜测是正确的,也解决了我们所有的疑惑。他的出身卑微,他的家庭贫穷,他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帮人洗车。哪怕是哈代这样一个让人讨厌的人 这时说出的话却让我们轻而易举的就信了。即使傅雷思捷上位的回答都那么的天衣无缝 但是我们联系到前文却觉得他的回答多么苍白无力,就更愿意去相信哈代所说的话了。就像他之前身上没有伤痕和哈代所说的他参加的是皇家陆军勤务部队被我们一下子联系了起来,便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如此的正确,从而有一种成就感,自己仿佛变身了侦探而破解了一个一个呼朔迷离的难题。
是这样迎来了故事的高潮——火灾 。当火灾来临的时候 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样一句描写:“哎呦,哪怕是砍到一棵树也好比是砍掉我的一条腿呀!算起来他们应该有近100年的树龄了。”这是一个身份高贵,生活优渥的绅士会发出的感慨吗?这里我们就更加确信弗雷斯捷绝不是他所表现出的那样高贵 ,他更吝啬。然而,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认为不着调的哈代但却毫不犹豫来帮忙,我们便知道他的本质并不坏,也更相信他的说辞。当他奋力阻止弗雷斯捷去救一只猎犬时,更能看出他内心的美好和善良。这篇文章中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就是哈带这个人,这个荒淫无度的浪子,这个肆无忌惮流氓,却对弗雷斯捷太太说:他是个真正的豪侠绅士。他能说出这句话是这篇小说让我最惊讶却又是最合理的地方。因为很早我们便感觉到哈代其实是个好人,只是害怕暴露的弗雷斯捷不这么认为而已。在前文中其实也有种种迹象在表明。只要你认真去读,认真去体会,一切看似是转折,一切看似绝不可能的情节其实都会在我们的预料之内。就是这样一处处细节让小说发展的更加的顺畅。
终于小说用他的死点明了原委——弗雷斯捷太太只是他用来达到自己伟大目标的手段,他被一种理想迷住了,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可以不择手段——这种理想不如说是一种虚荣。那些俱乐部里的会员成了他心里至高无上的敬仰和慕渴, 他开始学习,开始去模仿,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弗雷斯捷。他为一条狗而丧命的时候,我们不禁惋惜他入戏太深,但是却并没有多少的悲哀。因为我们仿佛在冥冥之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不会好。
最后,鉴于弗雷斯捷欺世盗名而付出的代价,我们不得不感叹,做真正的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是多么的艰难。
文章至此,很多人会感到疑惑,那真正的豪侠绅士到底是什么?既然弗雷斯捷扮演的如此逼真,他的行为处事又如此让人舒适,那为什么不能撇开他的身份呢?至少现在的他不就是一位绅士吗?至少他做的比一些“真正”的绅士,要好得多。
这就是毛姆的魔力吧 让我们在自己的看法中去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从而对故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学会很多。而这些恰恰是毛姆想要表达出来的。
【感悟】《毛姆短篇小说集》我读了三遍,第一遍是在“小说情节发展秘密”布置之前,另外两遍是在布置之后。最开始确实是为了完成作业才重读的,但当我第二遍读完后,有这样的感觉一一没有第一遍看时的惊讶,觉得小说情节也没有多么的跌宕起伏了。我一开始也认为是因为我已经知道结局了才会这样。当我读第三遍时,我的批注中多了一些“联系后文”的字样,我才惊觉,原来不是因为我已经知道了结局,而是我现在关注到了小说前文与后文结果间的联系——细节,正是前文中毫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一句感慨,也许是一句对比,但这都为后文看似跌宕的转折铺好了心理准备,只要你抓住了这些细微之处,那么你自然而然的觉得那些结局是顺理成章的了。写“小说情节发展秘密”是作业,但也是促进我去进一步研读《毛姆小说》的手段,正是这项作业,让我加深了对毛姆小说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行文间该有的使上下连贯的办法。
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
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二(16)班 刘聪
《毛姆短篇小说集》中我看的最深刻最刺激的莫过于第一篇《信》。
我个人认为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是反转,《信》这篇文章情节丰富,我以它来作例。
反转是指文章前后对于同一件事的描述出现差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反转大多是作者故意为之,给人以思维的冲击和惊叹之感。
文章中“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犯凶杀罪行的女人”类似话语一共出现了三次,罗伯特·克罗斯比的朴实坦诚,蕾斯丽与乔伊斯先生交谈过程中的冷静理智,你都不会去怀疑雷斯丽的杀人动机有误。在这场没有证据的案件中,在一切都宣告结束之际,一封信出现了,小说情节开始出现反转。信的出现让雷斯丽精心布置的局出现了漏洞,她再没有办法不动声色地自圆其说,更逃不过乔伊斯的句句逼问。从“我发誓,我没有写过”到“信上没有日期,就算是我写的,我也全然不记得了,或许是许多年以前写的”再到“我常常会写这样的信……来承认这样的写法非常愚蠢”最后承认这封信是自己写的。一步步,一层层,逐渐深入,从全然否认到最终承认,这个反差给人的意外,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蕾斯丽在和乔伊斯谈话时,有迟疑,有脸色可怕,有声音嘶哑,有摇摇欲坠,有心烦意乱……这一切的一切事由早注定了结局,这是全篇最大的反差。
王志生,乔伊斯先生的华人雇员,也是一个反差。他的最初描写是一句话:他这个人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品行端正。听来多么讽刺! 王志生是一个很有心机的“聪明人”,他是案件中最大的赢家。乔伊斯伤害了克罗斯比的朴实坦诚,蕾斯丽的秘密被人发现,克罗斯比失去了自己美好的爱情,而王志生什么也没丧失,反而得到了一大笔财富,他真的很会为自己考虑。“我想如果我朋里将这封信交到检方代表手里,也不会有人反对吧?”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明知乔伊斯和这场案件的当事人有友情关联,却故意引诱。“这位员工迎着这探寻、审查的目光,丝毫不觉得尴尬。他站在那里态度恭敬,双目低垂。”这时候王志生也许是在准备收利益吧。他赌定乔伊斯会把这件事告诉克罗斯比,他赌定克罗斯比愿意用全部的财产来买这封信,他赌赢了!“他知道这位员工更希望留下来,好分享这笔钱里自己早就说好的一份,”这个反差也让人意料之外。一开始我还以为王志生是一个小小的角色,他不是乐于助人吗?不是品行端正吗?那干吗要逼迫人呢? ? ?
《信》这篇小说揭示人们为谋取蝇头小利不择手段的邪恶嘴脸,婚内出轨谋杀情人的谎缪可笑,更是人性的贪婪,矛盾与丑恶。这还是一场掺杂了人情的诉讼案,该如何抉择? 原来钱真的可以搞定很多事情,司法的公正呢? 蕾斯丽她明明杀人了啊! 无罪释放了? ?司法的公正也莫过于此。唯一让我感到舒适的是:钱弄丢了感情。
情节发展中出现反转,在反转中揭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因而单这一篇《信》来说,我认为反转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
【感悟】《毛姆短篇小说集》我一共看了两遍,第一遍看情节,第二遍看主旨。初读时很多篇我不太能看得懂,故事发展很是玄乎,莫名其妙,主旨更是一头雾水,难问西东。再看时或许是由于早已知晓结局,细节就在字里行间里悄悄崭露头角。毛姆的每一篇小说都牵扯到了人性,是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如此想来结局早已预订好: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虽然假丑恶可能会一时得逞,占据上风,不过这也仅仅是一时罢了。结合平时看的其他小说来看,我认为小说的主旨可以简单概括为:弘扬真善美,鞭斥假丑恶,所有的情节或许都是如此吧。
小说情节发展的和秘密
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二(16)班 刘毅恒
窃以为,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有三:立与破、铺垫照应、矛盾。
立与破,相辅而成。顾名思义,就是先立下一块板,给予读者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情节发展,一脚踢断这一块板,从而达到使读者心惊肉跳、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信》中首次提及王志生,说他“勤勤恳恳乐于助人,品行端正”,谁想到随着情节的展开他竟然妄顾司法权威、倒卖证据、玩弄人心呢!更为典型的是克罗斯比太太,《信》中多次正面、侧面直叙她是“最不可能犯下凶杀案的人”。毕竟,一个举止恬淡、身份高贵、博览群书、温顺谦逊而受人尊敬的安分女子,杀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当情节的幕布缓缓拉开,这份立也随之破了,一个表里不一、深谙人心、善于伪装、惯于欺骗而颠狂的女疯子不禁让人头皮发麻、汗毛直立。文章,往往不立不破,不破不立,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破与立在情节发展中深度刻化人物性格,加深晕染了情节的韵味。
铺垫照应在小说中最为普遍见,铺垫的存在往往预示了情节发展的轨迹,照应了文章情节。《在劫难逃》一篇中,荷兰人被亚奇人追杀,以致一惊乍、神经质而敏感脆弱,几近崩溃。逃亡时,他梦见亚奇人的蛇刀割破了他的喉咙,连连梦到了七八次,因此他万分恐惧。戏剧性的是,小说最后的情节,正是荷兰人在悄无声息中被蛇刀插入了脖子,从而死亡。铺垫照应,相铺而成,增添了孙说情节的戏剧性、宿命性、逻辑性,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矛盾,也就是相反之处。《麦金托什》一文中,麦金托什在知晓马努马要暗杀沃克时,向来厌恶沃克的他,两次暗示提醒沃克小心。文中写道“麦金托什看着他,打从心眼儿里不屑。这个人的自负激怒了他,但是还有一些他不太清楚的别的因素,令他固执地继续劝说。”同样的,在店主笑称“沃克这老家伙,有点意思”时,麦金托什同样“恼怒地看着他”并发出“他这种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意思?对这个混血店主来说,他怎么也应该是沃克先生吧。”这样的愤懑不满。可是,麦金托什平素一向瞧不上这个出口成脏的文盲。矛盾,造就奇妙复杂的人物心理,丰富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而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计》里说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光明的时代,也是最黑暗的时代”,矛盾也能产生哲理哲思,引人深入思考,带动情节深化发展。
立破、铺垫照应、矛盾,一篇成功的小说中情节要想更好地发展,至少得充分运用三者之一。
【感悟】读罢《毛姆短篇小说集》,细细梳理小说的情节,将文字录入大脑,获得初步感性印象,再到思考总结、深刻理解,将其转化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写完《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才深刻认识到把它写成文章是多么重要,以前有关小说的情节专业术语只能靠大脑强化记忆,现在通过写《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些专业术语了。
小说情节的发展秘密
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二(16)班 卢佳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结合对《毛姆短篇小说集》中《信》的分析,我认为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有伏笔、线索、反转。伏笔大多埋在小说的前中部分,而反转可在中后部分出现,并不一定只能在结尾出现,线索则贯穿小说全文。
在《信》中,作者就在前中部分埋下了伏笔,一是克罗斯比太太对命案的种种都记得十分精确,唯独连开六枪的记忆颇为模糊。二是中期克罗斯比在得知自己的太太要送自己的新年礼物是一把手枪时,“那双通红的大脸涨得更红了”,这些伏笔往往会转化为疑问,疑问又会推动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调查,继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乔伊斯先生就对克罗斯比太太连开六枪的原因感到困惑,就在这时王志生送来了一封信,驱使着乔伊斯去质问克罗斯比太太,将小说情节推动到第二个部分——监狱中的议信。此外,伏笔除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外,还能使小说结构多变,加深读者的印象。
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之二就是线索,我将《信》这篇小说依线索简短地概括为送信(王治生)——议信(乔伊斯和克罗斯比太太)——买信(乔伊斯和克罗斯比)——烧信(乔伊斯和克罗斯比太太)。线索串联起来的只是主体框架,它保证了其情节的完整。而要想使情节更出彩,引人入胜,则需在中间穿插伏笔和反转。比如在议信和买信之间,“克罗斯比那双通红的大脸涨得更红了”,这就埋下了一个伏笔,原因也在最后烧信时克罗斯比太太的叙述中呈现
最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就是反转了。反转,指的是文章前后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出现差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反转,除了能使情节更出彩外,它也能使人物的形象更丰富,比如性格的多面性。这通常伴随着情节的开展而逐渐浮现,比如《信》的开始,描述克罗斯比太太“她举止迷人,是一个温顺亲切,谦逊的女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犯下凶罪的女人。”可笑的是,犯罪杀人的就是她,而且是蓄意谋杀,并且克罗斯比太太在罪行被揭露时的歇斯底里“她苍白的脸看起来变得更加可怕……她的表情好似在作怪,她瞪着乔伊斯先生的双眼,好似要从眼窝里瞪出来。”这与前文对他的描述形成巨大的反差,充满张力。克罗斯比太太是一个内心扭曲,善于伪装的坏女人。还有她烧信后坦白,揭露所有真相时的表情,“那不再是一张人脸,而是一副满口胡言,模样狰狞的面具。”她是一个恶魔,掩藏在温顺的面孔之下。
这是全局克罗斯比太太性格的大反转,文中还有比较小的局部反转,即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出现差异。例如,对于案发当晚的信,克罗斯比太太开始称“不是我写的,我发誓,我没有写过”。到后来的逃避“我很害怕提起它”。再到承认“我要说,这信写得确实过于放纵和情绪化,您知道,我常常会写这样的信”。这是承认,也是狡辩。这些小反转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体现出作者对克罗斯比太太隐瞒事实,心肠恶毒的讽刺。
我认为《信》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精彩,尤其是反转时对克罗斯比太太面部表情的描写,表现力极强,能加强反转的效果。“最后,她停下来,大口喘气。她的脸不再是人类的脸,残忍地扭曲起来,愤怒又痛苦。”
【感悟】《毛姆短篇小说集》读了两遍,其中的《信》则读了五遍。写完《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我发现带着这样的任务阅读去阅读小说,确实能够帮助我深刻地理解文章,再次重读时,会主动地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读到后半部分也会翻阅前面的内容来进行比较,找到初读时没有发现的细节。写得过程虽然很痛苦,也会卡住,不过,我相信随着坚持写《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一定会越来越好。
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
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二(16)班 史雯琦
小说的情节即使不是跌宕起伏,也至少一波三折。平铺直叙,一眼见底怎么也不是优秀小说的风格。因此在恰当的环节设置转折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关键,而转折又并不是独立的,它不是突兀抑或矛盾,需要合理的解释。
在毛姆的《信》中温和娴静的蕾斯利因险些被哈蒙德强奸,应激之下的她开枪将其杀死,按理来说,这是个容易案子,最不易解释的也就是平时冷静的她情急之下居然开了六枪,为了让心爱的妻子赶紧被赦免,蕾斯利的丈夫克罗斯比请来了好朋友乔伊斯担任辩护律师,就在这一切似乎顺利进行时,一些反复被强调的词句,那奇怪的六枪,蕾斯利表现出来的形象以及次要人物克罗斯比和乔伊斯的看法都在暗示着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里,我想借《信》中的克罗斯比和乔伊斯谈谈次要人物在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
开篇的克罗斯比,作者这样形容他“克罗斯比是一个好朋友,但他实在不是一个聪明人”已然把克罗斯比被深爱的妻子耍得团团转的结果暗示,故事不会因哪个人的抗拒而停止,可怜的老实人克罗斯比反复向乔伊斯声称着“我了解她”“我遇见的人里,无论是男是女,就没有一个跟我说过蕾斯利应该被起诉这种话的。”他为温顺的妻子被逮捕感到困惑不满,对他以为的施暴者哈蒙德怒火中烧,他自豪于妻子在一切发生后的勇敢冷静,全然未知他想象中的十二年甜蜜结合,又有多少次的同床异梦。他红彤彤毛茸茸的大腿,粗糙的大手到底不如哈蒙德那双醉人的蓝眼,漂亮的乌黑卷发更讨女人欢心。可那因为妻子快被释放的承诺而露出的笑容不知更刺痛谁的心。这个粗蛮辛苦的橡胶园园主日复一日的漫长跋涉,是为了与爱人更好的生活。对于蕾斯利来说,只是“身为一位橡胶园主的太太,生活总是寂寞的。”的红杏出墙的借口。
正因为矢志不渝的丈夫,对待爱情并不忠贞的蕾斯利利用了忠贞获得生命的行为才更显丑恶。克罗斯比在信出现前力证妻子的清白,似笑话,为下一步揭露蕾斯利的本质面目铺路,信出现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却得到了一个背叛的结局的可悲命运,让他的个人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同时对蕾斯利憎恶不堪。在巨大的事实颠倒下,克罗斯比也只是将信交由已不再纯洁的爱妻,告诉她自己已知晓一切。克罗斯比的小心顾虑不能不说是对蕾斯利卑劣玩弄感情的又一次披露与痛斥。
作为克罗斯比朋友的乔伊斯,在《信》中给我们展现的更多是一种智慧、理性的形象,正因如此,我想作者才会将其作为事情的见证者,从他的视角为我们展开整个故事。作为律师,他在克罗斯比情绪激动时提醒他“法律就是法律”,敏锐地发现了六枪的疑点,在蕾斯利的口供中寻找矛盾,理解王志生的威胁,蕾斯利的伪装背后的真实意图;作为朋友,他为克罗斯比奔走解决问题,厌恶蕾斯利却又应她的一句“你是克罗斯比的朋友”动了恻隐之心,最终为了朋友用钱财买下证据,让小人得志。他的双重身份产生的冲突与他最后的选择无疑是对友情的一次赞颂,这寥寥情谊都比蕾斯利对丈夫的感情深重。
正义没有得到宣张,卑鄙苟活的或许仍然漂亮。我蕾斯利的脸像一个精致的细口花瓶,被打碎又重新粘合,欺骗着别人,继续安静地摆放在餐桌上等待来宾的赞赏。而内里的裂缝却永远不可能消失了。
次要人物往往并不出彩,但细细切入他们个人研究你会发现他们独特的一面与重要的作用。
【感悟】
面对小说,初读时我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好奇心与揭露欲驱使我追寻故事的结局,而无暇旁顾作者的构思。每每读懂结局我就觉得小说对于我的意义已经结束。在抱着探索小说情节发展秘密的心情重新阅读时,我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我开始思考为了推导出如此结局,作者到底是怎样谋篇布局的,那细微末节顿时如同叶脉般由着主干延伸,同时我在设想,假如我在知道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主要情节、最终结局,我会如此这般地安排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时机吗?
小说情节发展的秘密(环境描写)
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二(16)班 徐耀熙
单从反转、铺陈、伏笔的手法来解析小说情节,固然有其益处——几乎所有小说都通用,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况且这样显得零散,套路化。在此我尝试只从环境角度来浅析小说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往往能营造好整个故事发展的氛围,对情节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因为环境影响人物心情,人物则影响情节发展。在特定环境中,人物有了平常所不具有的心情,做出非常之举,而行为后人物的反应则推动情节发展,更深层次的揭露人物本性,进而表现主旨。
以毛姆的《雨》为例:船上一段暂且不提。从“船上”转“陆上”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一场大雨。传教士一行人本可以寻找更好的旅馆,但是“他们四下望了望,非常沮丧,外面依旧大雨如注。”正因为这场闹剧中的第一场大雨,故事展开的地点便定了下来——海边的一栋两层木板房。而另一位女主人公汤普森小姐恰也到了这栋房。可以说,正是这场雨让主人公们在此相遇,才能有下面情节的发展。
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在于——所有关于雨的描写都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那么显眼却又那么容易忽略,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
正片开始:“戴维德森先生望着外面的夜色,似乎有点心不在焉。雨又开始下了。”随后,楼下留声机响起,故事真正开始。而对故事中雨的具体描写:“它不像英国的毛毛细雨,轻轻落在地面,而像天河泛滥,从天上狂泻而下,凶狠地拍击着地面,拍打着铁皮屋顶,好像带着一股暴戾之气,反映了大自然恶的一面,令人毛骨悚然。如果一直不停,你就会因苦恼而疯狂叫喊,大发雷霆;你就会因绝望而四肢无力,骨头酥软。”这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带有情感的环境描写。此处,一方面与前后的雨形成连贯,让整个故事的自然背景始终清晰,另一方面,后半句“如果一直不停……”没错,就是“一直不停!”正是因为雨季的小岛,雨一直不停,苦恼与绝望便笼罩在所有人物身上,尤其是后来的悲惨的汤普森小姐,而且“暴戾之气”似乎有些照应主旨之意——人性暴戾的一面。此外,这段描写承接上文传教士劝阻汤女士失败的内容,也引起下文传教士对汤女士采取的可怕手段——断她生路,送她去教管所。
另一处具体描写是在传教士为汤女士祷告时:“窗外大雨滂沱,就像天河决了口似的,其凶狠和恶毒并不比人类少几分”屋内一派神圣,屋外却“凶狠恶毒”,令人困惑。但这凶狠与恶毒恰是对传教士最大的讽刺,冥冥之中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细节:传教士梦到了那布拉斯加州的许多山脉——那些山脉拔地而起,浑圆光滑,像女人的乳房。这一处自然景观,如果知晓结局后回头再看,不觉惊讶:哪里有什么巨大的反转,分明是作者一步一步早已铺设好的结局。
另外,比较能隐含结局、辐射主旨的几处环境:“没有潮湿让人透不过气来,人们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似乎万物都在疯狂的生长。”不错,万物都在生长,人的欲念也在疯狂的滋长。其实,雨天对人来说最大的特点便是闷热、压抑。传教士的丑行暴露出的也是一种欲望被压抑。到了雨天,压抑感愈强,那种欲望便滋长得愈快、愈猛烈,爆发的时候也愈彻底、愈疯狂。我想,这也许是这篇故事标题为雨的原因——因为雨,欲望被压抑却也滋长豁然爆发出来。
这种环境描写就不单单是烘托氛围与人物心情了,更是一种全文的塑造者,似乎雨才是真正的幕后者,它操纵着人物与情节的发展,全文从始至终无处不留下他的痕迹。
总之,这种从环境角度来剖析情节的发展,于万千人物、情节中找到此时的环境及其作用,对于思维的拓展大有裨益。在分析情节时,除了关注手法,还要关注整个情节发展的环境,才能有更深的理解与更深的惊叹——当真妙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