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系列(2):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采用补泻治疗疾病
今天开始,我们讲汤液经法图的结构和内容。
我们一直在说,汤液经法图是一个完整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学体系。这其中包含了疾病的诊断,也包含了疾病的治疗。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医学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治疗疾病。不同的医学,有不同的疾病认识方法。现代医学认识疾病,有现代医学的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有中医学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这些方法。
汤液经法图(小金药师制作)
(一)
比如说,当一个人出现发烧、流鼻涕和嗓子疼这些症状的时候,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细小的病原体造成的,要么是病毒,要么是细菌,要么是别的什么,并且将其定义为上呼吸道感染。对于这个疾病,要么是等待人体免疫力战胜它,要么是用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要么是用一些抗病原体的药物。这是一个完整的疾病认识和治疗链条。
从传统中医角度看,当一个人出现发烧、流鼻涕和嗓子疼的时候,这也是外邪侵入机体所致,只不过这种外邪,不是细小的病原体,而是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这是肉眼看不到的无形邪气。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看不到,那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外感六淫(图源网络)
这就奇怪了,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吗?引力就看不到,可引力却真实存在。风也看不到,可风也依然存在,而且我们可以通过风推动的树叶、尘沙、旗子的变化,来认识风。上高中物理课,老师讲过,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啥是不可见光呢?就是你看不到,但又确实存在的光波。所以,很多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都是看不见的。
既然看不到,要想了解这些东西,只能通过思考了。所以,只有不会思考的人,才会相信,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
想更进一步了解的,可以看看《道德经》、《庄子》,或者《关尹子》,华夏先哲把这些个事说地很清楚,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老子《道德经》(图源网络)
言归正传,从中医学角度看,感冒是由外感六淫无形邪气引起的,相应的,就采取疏风、清热、散寒、化湿、润燥、祛暑等方法来治疗。这些邪气可以单一致病,也可以混合致病。在治疗上,如果是风寒感冒,就选用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穗、风寒感冒颗粒、通宣理肺丸等。如果是风热感冒,就选用辛凉解表药,金银花、连翘、柴胡、薄荷、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丸等。
大家看看,感冒的认识和治疗,是不是这么个思路?
但是,汤液经法图体系,不是这样理解的。
在汤液经法图里,所有的疾病都是通过五脏虚实来认识的。五脏有肝、心、脾、肺、肾5个,再分别考虑虚证和实证,一共是10种病证,或者叫做10种疾病状态。分别是:
肝木:肝虚病证、肝实病证
心火:心虚病证、心实病证
脾土:脾虚病证、脾实病证
肺金:肺虚病证、肺实病证
肾水:肾虚病证、肾实病证
注意,这些概念里面,有些现在很常用,比如说脾虚、肾虚,有些已经不常用了,比如说肝虚、脾实。现在一般理解的脾虚,与这里的脾虚,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大家先理解到这一点就行,具体哪些内容相同哪些不同,等讲到具体的方子,就理解了。
既然疾病已经被分类了,那么相应的,就要采取或补或泻方法来治疗。虚证用补,实证用泻。
肝木:肝虚病证—补肝木
肝木:肝实病证—泻肝木
心火:心虚病证—补心火
心火:心实病证—泻心火
脾土:脾虚病证—补脾土
脾土:脾实病证—泻脾土
肺金:肺虚病证—补肺金
肺金:肺实病证—泻肺金
肾水:肾虚病证—补肾水
肾水:肾实病证—泻肾水
这就是汤液经法图体系,对于疾病的认识方法,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都要纳入这个系统,也都可以纳入这个系统。接下来的所有讨论,都要围绕着这个方法学。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采用补泻治疗疾病。
(二)
接下来,我们用汤液经法图体系,来认识感冒。
刚才说了,从外感六淫角度看,感冒有风邪感冒、寒邪感冒、暑邪感冒、湿邪感冒、燥邪感冒和热邪感冒。为了大家容易理解,我们就以一种感冒为例,风邪感冒。
风邪感冒属于哪个脏腑的病呢?是虚证还是实证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黄帝内经》的经文。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
看到了吗?风邪引起的疾病,应该归属于肝,这里面不仅包括风邪感冒,还包括其他疾病。我们常说的厥阴风木、肝风内动,其实也是提示我们,风-木-肝三者的关联性很高。
《黄帝内经》(图源网络)
那么,是虚证还是实证呢?
这一点,可以根据《辅行诀》的记载来判断。
在《辅行诀》中有“肝虚则恐,实则怒”的记载,同时肝虚病证的表现有“心中恐疑”、“气上冲心”、“汗出”、“心悸”、“头晕目眩”等,肝实病证的表现有“胁痛腹痛”、“干呕”、“头痛”、“易怒”等。从这些内容来看,恶风、汗出、鼻塞为主的风邪感冒,应以肝虚证为主。
于是,风邪感冒就与肝虚病证对应起来,治疗上应该补肝木。
具体怎么补肝木呢?我们接着来看。
根据汤液经法图,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甘缓之。也就是说,应该选择以辛味药为主,甘味药和酸味药为辅的组方策略。也就是在汤液经法图里,左下角的那个区域。
那么,历史上治疗风邪感冒的中药复方,是这样组方的吗?
是的!
比如说,桂枝汤。
桂枝(图源网络)
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里面治疗太阳中风的经典方,具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等。这是一个经典的治疗风邪感冒的方子。
怎么组成的呢?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中,桂枝味辛,芍药味酸,甘草味甘,生姜味辛,大枣味甘。算一下,两个辛味药,两个甘味药,一个酸味药。而且,从用量上看,两个辛味药的用量之和,是酸味药用量的两倍,保证了全方以辛甘为主。
填在汤液经法图里,就是这个样子。
汤液经法图解读桂枝汤(小金药师制图)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在争论,为什么桂枝汤里面要加芍药呢?一个酸收酸敛的药,放在一个辛散解表的方剂里,是何用意?为什么不放一个苦味清热药在里面?诸如此类问题,如果用汤液经法图来解释,是一目了然的,因为辛补肝,酸泻肝,辛酸化甘能缓肝,所以,我们要用“辛-酸-甘”的组合治疗肝虚病证,而不用苦,不用咸。
这种“辛-酸-甘”的组合,也正是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源头,有补有泻,有散有收,才能调和。一味的狂补狂泄,只能是猛攻,没法调和。
就像谈判调解,双方都有回旋才行,单纯的一方强势、另一方让步,那不是谈判调解。美国人估计是连这个道理也不懂,所以邀请我们去谈判,还装着牛逼哄哄,结果被怼回去了,这就是纸老虎们的战略水平,霸道、虚伪、幼稚。
言归正传,所以我们说,治疗太阳中风表证的桂枝汤,就是一个典型的补肝木的治疗方剂。这个案例还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汤液经法图体系不是虚构的,它有非常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第二,张仲景绝对是看到了汤液经法图体系的,《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图密切相关。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