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趣图》画家有异能,纪晓岚也为他打call! 2024-08-07 09:22:00 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很多,或人物山水,或鸟兽鱼虫,但极少有画家会用一种古典魔幻主义的风格来刻画现实罕见甚至不见的形象。印象中只有南宋著名画家李嵩曾画过《骷髅幻戏图》,“骷髅”入画已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它还被收藏在了故宫之中。 爬行的幼童,手持傀儡木偶的骷髅,以及骷髅身后哺乳的妇人。舍掉皮囊,有何分别?当然,这样的形象不是主流,绘画史中这样的题材很少见。一直到清朝,又出现了一位“怪才”,他与我们熟悉的郑板桥等合称为“扬州八怪”,他就是罗聘。《清史稿·艺术列传》中对他的评价是四个字:画无不工画什么,都非常好......这还不足为奇。据说,罗聘双眼泛蓝绿光芒,能看到鬼怪。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画上赞叹:“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另一位清代名臣纪晓岚也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罗聘的“神通”进行了详细描绘。虽然这部书可信度很难把握,但......我们先睹《鬼趣图》为快! 称之为“图”但不是一幅画,是八幅的合集。第一幅两小鬼。居上的双手放在前胸,惴惴不安;居下的神色凝重,左手在胸前展开。 第二幅也是两鬼。头戴红缨帽者矮小瘦弱,居后;光头赤脚身材魁梧者,在前。 第三幅,三位。中年大叔手捧花朵喜笑颜开,身旁是一位年轻女鬼。旁边头戴高帽举着伞,面带微笑摇着扇的,很像白无常。看到白无常,这两鬼不应该畏惧吗?但这里是其乐融融。 第四幅,两鬼。若不仔细看,可能会认为只有一个,但其实是一大一小。大头的大鬼,手住拐杖;旁边小头的,是驼背的小鬼。 第五幅,只有一位。在黑气森森中奔跑,看不清脸部表情,只见两条大长腿。 第六幅,有三个。跑在前面的是头小身材矮的两个,其中一鬼回头张望;后面的不仅头大,从画面布局看体型比前面两只还要大,正在追赶。 第七幅人物最多,四位。一位手中拿着一把黑伞,另外三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第八幅最特殊,不仅有山石枯木实物做背景,还是两只骷髅。 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后和我的感受很雷同:一点儿也不吓人!当年鲁迅先生看到后也是如此——“哪里有一分鬼影?只不过是一些“怪人”而已。”但清代文人却对《鬼趣图》兴趣浓厚且持久,他们不仅观摩题诗,甚至还将其中的各类场景与现实暗戳戳对应,先后在《鬼趣图》上留下“痕迹”的就有150多位。譬如诗人张问陶为最后一幅画题诗“对面不知人有骨,到死方信鬼无皮”,以讽刺无骨气、无尊严的人。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甚至为其脑补了具体场景:一男一女两个骷髅,相对而视,互诉心声。还有一鬼打伞、三鬼注视的那幅,有人认为是鬼国众生相,也有文学家认为象征着小人当道,期待有朝一日拨云散雾的“英雄”出现。 不同时代的鉴赏者,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这就要追溯到那个“草木皆兵”的时代了。古有避讳制,尤其是面对皇帝时更要谨慎。乾隆朝大兴文字狱,类似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会被认为是嘲讽大清王朝满族统治者文化素养不高。以及“日月”连在一起,会被认为是想复辟大明王朝......对这些人的惩罚,“斩立决”算是轻的,株连三族九族是常态。但即便人人自危,也总要说话;更何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越是如此,越是不吐不快。于是,“埋首故纸堆”,也就是研究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学者越来越多,中国“小学”的大发展,恰在这阴霾的时刻。即便身居高位的纪晓岚,想说点儿什么都得写一本《阅微草堂笔记》来表达,更何况其他人。于是,将视野放在鬼怪身上的罗聘,以及他的《鬼趣图》,就备受青睐。 尘世间的人,总会受到各种制约;幽冥界的鬼,似乎还相对自在。对鬼怪的绘制与兴趣,鉴赏与喜爱,固然有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其中,但其实也是一种反抗精神的体现。独立人格的天性,哪儿那么容易被束缚?艺术之花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在任何土壤上都能大放异彩。 赞 (0) 相关推荐 古画里妙趣横生的中元节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中 ... 大龄北漂罗聘,画鬼一举成名 罗聘<两峰道人蓑篱图>,当为自画像 罗聘是"扬州八怪"里最年轻的一位,前两天微信中提到的八怪之首金农是他的老师.罗聘24岁拜入70岁的金农门下,成为金农日后最得意的弟子 ... 故宫收藏一幅“鬼图”,800多年为何无人能懂?专家:放大20倍 我们中国的国画技术那真的堪称是世界顶级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大画家,比如顾凯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仇英等等,这些人无疑都是大神级别的国画大家. 如今流传在世的古画还是有不少的,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 ... 一幅“鬼画”流传800年,至今难懂画意!画家木匠出身的三朝画师 在故宫内,有一幅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诡异画作<骷髅幻戏图>,极具恐怖色彩,甚至一般人在参观故宫的时候看到这幅画,都会觉得根本看不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难以看懂画中的意义. | 故宫一幅诡异 ... 扬州八怪“怪”在哪?罗聘:画个鬼先,你随意 在我中华泱泱五千年的历史中,画家不计其数,画家们之中擅长花草.虫鱼.鸟兽的都有,而且还各有特色,但真要说到以画"鬼"出名的,除了罗聘还真很难找出第二号人来了. 骷髅幻戏图 李嵩,北 ... 全 是 鬼 画 "鬼"这玩意儿,东西方都存在着相似的概念.西方的"万圣节",中国的"中元节",发展到后来,都成为"鬼节". 明日正值七月 ... 真实的清朝官员:图2纪晓岚,图5和珅帅气十足,图7是左宗棠 洋务派主张者之一,张之洞.初中历史书已经对他有过详细介绍,推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位高权重不怒自威. 可以说纪晓岚,在我们心中就是张国立的形象,比较的消瘦,十分的幽默.可是史书上曾经描述纪晓岚&qu ... 纪晓岚的书法对联 虚竹幽兰生静契: 和风朗日惬天怀. 不与时贤殊兴遇: 每因古趣见风流. 紫鸾对舞菱花镜: 海燕双栖玳瑁梁. 放眼青山摩诘画: 荡胸碧海少陵诗. 宝露春涵芝圃秀: 彩云晴映玉阶明.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 纪晓岚书法对联,文气十足! 111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 乾隆说出了上联:“两碟豆。”纪晓岚说:“一瓯油。”乾隆大笑说: “纪爱卿你对错了,朕说的是‘林间两蝶斗’。”臣对的是水上一鸥游”。乾隆又出第二联: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对曰: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无国能及.对联作为作为我国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且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吟诗作对也成了古人每天的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自己才华最好的方式.因为对联最能考较 ... 乾隆出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纪晓岚连忙对出下联:“一木是木,两木是林,三木是森”。 在王安石的元日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大年初一欢呼雀跃的场景,在诗中除了写了人们欢快的场景也描写了人们用"新桃"换下"旧符"的场景,这主要就表现为辞旧迎新的意思.而 ... 嘉庆掌权后,立刻赐死和珅,乾隆另一宠臣纪晓岚的结局如何 纪晓岚与和珅都是乾隆身边的宠臣,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去世后,嘉庆却立刻赐死了和珅,那么,纪晓岚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纪晓岚剧照 其实,纪晓岚与和珅完全是不一样的两种臣子. 1754年,才华横溢的纪 ... 方丈出上联:“山山出竹竹成林”,纪晓岚的下联实在太经典 说起我国的对联,其实早就深入人心,而且世代相传.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贴的春联,给老人祝寿写的寿联,亲朋好友结婚送上的喜联,其实就是对联文化的一种,可以说对联文化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生活 ... 纪晓岚(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纪晓岚(1724--1805)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崔尔庄镇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 ... 《纪晓岚诗文集》原文及译文 `纪昀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