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连载⑧
港 口
1892年,驻防胶澳的清朝军队在青岛湾内前海搭建一座简易码头,即栈桥,作为运送军事物资和兵员的码头。这是青岛近代史上最早的人工码头,也是青岛港建设发展的起点。
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大规模兴建青岛港。1899年,青岛港筑港工程开工。按照“边建设边使用”的原则,德国用了10年时间、投资2930多万马克,先后修筑小港、大港、船渠港和造船所,同时将港口专用铁路与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连为一体。1901年建成小港。1904年3月建成大港1号码头。到1908年,2、4、5号码头和船渠港先后竣工,并建成相应的仓库、堆场、航标等配套设施。1901—1906年,在5号码头建设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青岛造船所。1905年,16000吨钢质浮船坞在5号码头建成并交付使用,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大浮船坞”。1908年,作为石油码头的4号码头建设完成。
1898年9月2日,青岛港作为自由港对世界各国开放。1899年4月17日,中德签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实行自由港体制。6年之后,自由港改为保税区。
德国在青岛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迅速奠定了青岛作为山东沿海商贸中心的地位。随着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成,青岛港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大港。1906年,青岛海关税收总额在全国36个海关中居第7位,取代烟台港成为山东主要贸易口岸。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除为扩大贸易额而对小港作必要的修筑外,没有增建新的港口。
20世纪30年代,青岛大港严重失修,泊位不敷应用,大港开工建设新的码头。1936年2月,3号码头建成。1932、1933年,青岛的贸易额为全国第5位。1934年,青岛的贸易额超过广州港,居第4位。1936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80余万吨,船舶进出口达到4800余艘次。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为利用青岛港进行掠夺,着手扩建青岛大港,建成1号码头南岸3个泊位。1943年6号码头竣工。日本力图通过改良扩充大港、在黄岛择址建新港和敷设黄岛新港至胶州复线铁路,把青岛港打造成为环绕胶州湾的“环湾大港”和华北地区门户港,但这一计划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落空。
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青岛大港1、2、4、5号码头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多不堪用。1946年9月22日,5号码头32、33泊位突然塌陷,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特设青岛港工程局,对大港码头进行修复。美军在青岛港登陆后,与国民党军队占用码头、船位、堆栈、仓库等,军事运输繁忙,正常贸易难以开展,商船进出港数量大减,为1912年以来的最低时期。
《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
青岛市档案馆⊙编著
本期图文编辑:王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