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苇

碾苇织席可是咱们白洋淀人曾经赖以谋生的最重要经济来源。碾苇既是体力活儿又含技巧性的工序,碾熟的苇好用不好用,决定着织席者织的快与慢。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都没干过这活儿吧?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咱们这的人们没有什么其他收入,除了下地,决定日子好与赖,过年丰盛与寒酸,就看苇的多少,织席多少。谁家也不用笑话谁家,家家户户几乎一般穷!但彼此也没有攀比心,生活成本非常低,没有任何压力,所以反而幸福感比现在还优越。
   由于家家户户都要织席,碾苇是家里天天必做的活计。首先要去占碾苇场子,新苇收割下来后,碡场子从凌晨到晚上10点以后,都不会闲着,总会有人在用。关城村大大小小的街道,碡场子有多少个真没人说的清,一个碡场子可以保证二三十户人家轮流使用。一部分村民从村中心搬出堤里后,部分人家在自己比较宽敞的院内也杠出个碡场子,一是自己用着方便,二是方便周围邻居。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有人扛着去你家场子碾苇,没人会拒绝不让用,这好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样。
    村里没修马路之前全部是土场子,比平地高出一点点,基土多是掺了白灰的土压制而成,夏季雨后,需要有人先“杠杠场子”。基本条件是没有下连雨或者被大雨浸泡过。如果下了几天的连雨,晴天后,急于织席的妇女们会亲自跑出好几趟看看场子有没有人杠,有没有人用,自己没空也得派孩子看好几次。
杠场子就是用一些麦糠洒到场子上,用碡来回压实。其实刚杠好的场子也很不好用,芦苇会把场子嗝出一道道痕迹。但为了不耽误织席,只能先凑合用吧。这情况直到村里修了马路,才算解决,雨后只要不积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街上的柏油路上去碾苇。

      碾苇的碡大同小异,但碡杆分两种,比较传统的是两个木头碡杆子,前端有U形粗钢筋固定在杆子上,这是用来套住碡契子的,一根绳子连接两个碡杆中前部,防止用力推进时两根碡杆分开。以后有了一体的铁碡杆,碡契子也用两个短铁轴与嵌入碡上的两个凹形铁艺来替代。碡有大小之分,年龄较大与特别年幼的,用小一些的碡碾苇。正当壮年的男丁则用比较大的碡碾苇,碡大,碾苇就相对来说很快,碡小就得多压一会儿。

     碾苇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从五六岁到八十多岁,几乎全民皆兵。七八岁的,自己拉不动碡,但可以帮助推碡或用一根绳子栓在碡杆子上拉碡,帮助大人省一些力气。一般十三四岁,就可以独立碾苇了。
碾苇的步骤也基本一致。闷好后的苇,不能放的太干,太干碾出的为你容易烂,织席扎手,得shao shao水,太潮的苇则不容易碾熟。碾苇忙的时候,都是排在你前面的人快碾完了,就提前投苇。等着碾苇人多,叫谁登一脚苇都愿意帮忙,尽量叫成年人。有的孩子登苇,经常你一投苇,孩子“咣当”摔个niang波脚子!而且由于体重比较轻,还经常“拉屎”。如果是凌晨或晚间没有过路行人的时候,就得自己慢慢投出,这是点技巧,先慢慢三四根的投出一截,然后再握住这些苇慢慢再投出一截,反复三四次,最后猛的投出。长苇、二苇各抽出整把苇的30%左右,分别铺在碡场子两头,中间铺上余下的短苇。铺好苇后,用力推动碡开始碾苇。记得我碾苇刚开始怎么也压不正,碾不到一半儿就把碡推出碡场子了。就是不用使用力气,手把里稳不住碡杆子,所以“跑偏”。逐渐适应后才行。而且习惯了用哪个碡碾苇,换个场子,开始也是觉得挺别扭的。

      碾苇先通长的压上十几碡,苇的上端差不多就碾熟了。然后推拉碡主要碾压根部到中部比较坚硬的地方。至少要翻一次过儿,保证苇子均匀受力。碾完长苇二苇,把短苇一分两半铺碡场子上,无需再投,把碾熟的长苇根部再放中间,多压一会儿软和好用。短苇相对来说比较柔软,也好碾。几分钟就可以翻个过儿,再压一会儿就得。全部碾熟后,在场上抖几下,把苇皮烂叶抖出去,长苇短苇放齐,再拿刚才的捆苇葽捆好,戳几下,碾苇工序就全部完成!
  大家还记得这感觉吗?干了家务活,回家吃饭或者出去玩儿,心里都特别踏实……
碾苇最腻歪的几件事:
①包碡;多发生在冬天。还得用手去梳理一下。
②连续碾好几个;想想都头疼。
③等半天排不到碡场子;抗到别处也是等。
④暴晒着碾苇;等着用,凉快了排不上。
⑤碾完后拉回家的途中苇葽开了;
⑥碾到半路,下起雨来;
⑦被告知碾的生;再出去碾一下得说半天好话。
⑧冬天闷俩苇灌了一脖子水;有火无处发。
⑨各种原因为碾苇打架闹气;动了碡杆子也有。
⑩投苇时没人给登苇;费很多事。
碾苇这活儿与我们越来越生疏,曾经天天想着碾苇的你,有没有尝试再碾一次苇的冲动呢?
文:张丑八
(0)

相关推荐

  • 郭西明丨下细粉(散文)

    最近喜欢上了抖音,每天在抖音里可以看到许多稀奇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些劳动的场景,往往会勾起对往日的回忆.前天看了一段农村下细粉的视频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老家就在农村,对下细粉情景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看着 ...

  • “眼里没活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我是被母亲骂着唠叨着"眼里没活儿"长大的,还常说我"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这有点夸张,首先每天都要做饭的人,怎么可能让油瓶子倒了?其次,油瓶子真倒了肯定是会扶 ...

  • 一根杆子,救下一命!这俩孩子真不简单!

    这几天,在浙江台州 水塘边惊险一幕 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往下看 一名小女孩大半个身子泡在水塘里 脸色苍白,全身发抖 死死抱着手中的救生杆-- 再往上瞧 岸上的人群中 两个孩子弯着腰 俯身在栏杆上, ...

  • 何红雨|这一片风吹得可真凉快啊

    一半忧伤  一半幸福 ✿争做全球最美女性原创微刊 我的大楼下,突然吹来一大片的风. 这一片风吹得可真凉快啊 作者 | 何红雨 西安前几天的气温还不算高,可是,眨眼睛,最高气温就飙升到了31摄氏度. 热 ...

  • 活儿物--living things

    对于学前儿童的科学话题,活儿物(living things)和非活儿物(nonliving things) 是反复出现的内容,旨在帮助孩子们分清身边事物哪些有生命,哪些没有. 绘本中定义为,需要食物. ...

  • 后街那个碾苇碡(zhou)

    碾苇织席已经逐渐成为关城人记忆中的历史了,织席绝对是曾经我们村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家家户户都织过席,但历史总是向前的,进步的,不符合现实的终究会被淘汰,这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步伐! 正月回家那几 ...

  • 【江西】谢浔苇《“吃黑夜的大象”读后感》指导老师:孙寅

    <吃黑夜的大象>读后感 文清外国语一年级 谢浔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吃黑夜的大象>,这本书讲的是有一群动物,一到黑夜就非常害怕. 森林里来了一只大象,他非常喜欢吃黑夜,每天 ...

  • 碾管芯

    ​前几天外出,见一村前有一套石碾,当然,现在的碾,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重新立起来,也只是当做"老物件"展示,成了村庄的历史,成了"乡愁"的一部分. 碾,基本由几 ...

  • 三个大哥抬石碾,根据力学原理,谁受的力量...

    三个大哥抬石碾,根据力学原理,谁受的力量最大?谁最轻松? 果断分析一波,运用初中学习的各种物理知识一顿操作,居然得出了和目测截然相反的结论.(直接看图,再看老胡的分析和你是否一致) 我们先将三个人编号 ...

  • 熊苇杭对话录:中国知青运动的反思与诘问

    对话嘉宾档案 邓贤,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作品为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落日><流浪金三角 ...

  • 《诗经》课堂:《大雅·行苇》/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421期)

    天语说: <礼记.射仪>: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候岁献贡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乐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射礼主要是周 ...

  • 【榜上诗家】袁绍藻||非关带雨飞争色,不忍辞枝碾作尘。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袁绍藻,湖南浏阳人.抗日出生,武汉求学.大学教师,长沙退休.粗通文理,略知诗书.论著篇章,社刊多发. 佳作欣赏 清明思父 椿庭逝去痛肝肠,还忆当年泪未央. ...

  • 乡情琐忆‖嫲嫲的石碾

    ​碾棚,在村子的前街.从我记事起,碾棚就只剩了下碾,没有了棚. 随着粉碎机.磨面机的到来,就"碾前冷落车马稀"了. 但也有用场! 比如俺嫲嫲,就经常在石碾上"做文章&qu ...

  • 26军军史之 参加淮海战役 围攻碾庄 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蒋介石在我军沉重打击下,由"分区防御"改为"重点防御",蒋家王朝已是摇摇欲坠之势.我党中来.毛主席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