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苇
碾苇织席可是咱们白洋淀人曾经赖以谋生的最重要经济来源。碾苇既是体力活儿又含技巧性的工序,碾熟的苇好用不好用,决定着织席者织的快与慢。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能都没干过这活儿吧?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咱们这的人们没有什么其他收入,除了下地,决定日子好与赖,过年丰盛与寒酸,就看苇的多少,织席多少。谁家也不用笑话谁家,家家户户几乎一般穷!但彼此也没有攀比心,生活成本非常低,没有任何压力,所以反而幸福感比现在还优越。
由于家家户户都要织席,碾苇是家里天天必做的活计。首先要去占碾苇场子,新苇收割下来后,碡场子从凌晨到晚上10点以后,都不会闲着,总会有人在用。关城村大大小小的街道,碡场子有多少个真没人说的清,一个碡场子可以保证二三十户人家轮流使用。一部分村民从村中心搬出堤里后,部分人家在自己比较宽敞的院内也杠出个碡场子,一是自己用着方便,二是方便周围邻居。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有人扛着去你家场子碾苇,没人会拒绝不让用,这好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样。
村里没修马路之前全部是土场子,比平地高出一点点,基土多是掺了白灰的土压制而成,夏季雨后,需要有人先“杠杠场子”。基本条件是没有下连雨或者被大雨浸泡过。如果下了几天的连雨,晴天后,急于织席的妇女们会亲自跑出好几趟看看场子有没有人杠,有没有人用,自己没空也得派孩子看好几次。
杠场子就是用一些麦糠洒到场子上,用碡来回压实。其实刚杠好的场子也很不好用,芦苇会把场子嗝出一道道痕迹。但为了不耽误织席,只能先凑合用吧。这情况直到村里修了马路,才算解决,雨后只要不积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街上的柏油路上去碾苇。
碾苇的碡大同小异,但碡杆分两种,比较传统的是两个木头碡杆子,前端有U形粗钢筋固定在杆子上,这是用来套住碡契子的,一根绳子连接两个碡杆中前部,防止用力推进时两根碡杆分开。以后有了一体的铁碡杆,碡契子也用两个短铁轴与嵌入碡上的两个凹形铁艺来替代。碡有大小之分,年龄较大与特别年幼的,用小一些的碡碾苇。正当壮年的男丁则用比较大的碡碾苇,碡大,碾苇就相对来说很快,碡小就得多压一会儿。
碾苇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从五六岁到八十多岁,几乎全民皆兵。七八岁的,自己拉不动碡,但可以帮助推碡或用一根绳子栓在碡杆子上拉碡,帮助大人省一些力气。一般十三四岁,就可以独立碾苇了。
碾苇的步骤也基本一致。闷好后的苇,不能放的太干,太干碾出的为你容易烂,织席扎手,得shao shao水,太潮的苇则不容易碾熟。碾苇忙的时候,都是排在你前面的人快碾完了,就提前投苇。等着碾苇人多,叫谁登一脚苇都愿意帮忙,尽量叫成年人。有的孩子登苇,经常你一投苇,孩子“咣当”摔个niang波脚子!而且由于体重比较轻,还经常“拉屎”。如果是凌晨或晚间没有过路行人的时候,就得自己慢慢投出,这是点技巧,先慢慢三四根的投出一截,然后再握住这些苇慢慢再投出一截,反复三四次,最后猛的投出。长苇、二苇各抽出整把苇的30%左右,分别铺在碡场子两头,中间铺上余下的短苇。铺好苇后,用力推动碡开始碾苇。记得我碾苇刚开始怎么也压不正,碾不到一半儿就把碡推出碡场子了。就是不用使用力气,手把里稳不住碡杆子,所以“跑偏”。逐渐适应后才行。而且习惯了用哪个碡碾苇,换个场子,开始也是觉得挺别扭的。
碾苇先通长的压上十几碡,苇的上端差不多就碾熟了。然后推拉碡主要碾压根部到中部比较坚硬的地方。至少要翻一次过儿,保证苇子均匀受力。碾完长苇二苇,把短苇一分两半铺碡场子上,无需再投,把碾熟的长苇根部再放中间,多压一会儿软和好用。短苇相对来说比较柔软,也好碾。几分钟就可以翻个过儿,再压一会儿就得。全部碾熟后,在场上抖几下,把苇皮烂叶抖出去,长苇短苇放齐,再拿刚才的捆苇葽捆好,戳几下,碾苇工序就全部完成!
大家还记得这感觉吗?干了家务活,回家吃饭或者出去玩儿,心里都特别踏实……
碾苇最腻歪的几件事:
①包碡;多发生在冬天。还得用手去梳理一下。
②连续碾好几个;想想都头疼。
③等半天排不到碡场子;抗到别处也是等。
④暴晒着碾苇;等着用,凉快了排不上。
⑤碾完后拉回家的途中苇葽开了;
⑥碾到半路,下起雨来;
⑦被告知碾的生;再出去碾一下得说半天好话。
⑧冬天闷俩苇灌了一脖子水;有火无处发。
⑨各种原因为碾苇打架闹气;动了碡杆子也有。
⑩投苇时没人给登苇;费很多事。
碾苇这活儿与我们越来越生疏,曾经天天想着碾苇的你,有没有尝试再碾一次苇的冲动呢?
文:张丑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