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票票的声明把猫眼逼进死角,售票平台会不会被剥夺发行权?
5月2日中午,淘票票在官方微博发布题为“说真话不容易,做平台有担当”的情况说明,针对五一档期退票风波,发表了自身情况和对事情的观点。
事件起因是4月28日上映的《后来的我们》预售,影片上映当日,有38万张退票,涉及金额1300万元。随后在29日连续发布两则声明,甩锅给黄牛,说是黄牛炒票,才导致大规模退票,这件事对影院影响很大,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当然,大家对于“黄牛”解释并不买账,毕竟电影票无利可图,之前就算是更加热门的影片也没有黄牛进场,所以作为电影发行方、又是售票第三方的猫眼成为众矢之的,一时之间大家将矛头都指向了猫眼。
在这样的情况下,淘票票的这篇说明可以理解为针对猫眼,并且淘票票同样作为第三方的重要平台,不但让猫眼的处境变成了墙倒众人推,更是祭出了压死猫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面来划重点,淘票票的声明中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段中,淘票票指出了发这条说明的必要性,不是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而是因为自己也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退票风波波及到了淘票票,造成经济损失和品牌受损,称得上是“出师有名”。
接着有一句话是“全面调查数据真相后”,是在强调自己的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淘票票的数据统计结论是退票率超过日常3倍,改签率也超过3倍,同时还特别说明,按照退改签逻辑,通行做法是先买后退、并不是先退后买,所以改签数据不会计入真实退票数据中,这也驳斥了猫眼声明中的说法。
同时淘票票还表明立场,说“电影票领域的黄牛现象已微乎其微,已绝不可能对某一部影片的售票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淘票票还将这次事件定性为严重的涉嫌商业欺诈,应严厉追责。相当于先排除黄牛的可能,将猫眼逼进死角,然后再进行严厉谴责,估计现在猫眼的公关已经坐不住了。
真相要等电影局的官方说法,但其实不难估计,很可能的结果是猫眼发行方面的业务要凉了,讽刺的是,淘票票不但和猫眼同样主营第三方售票业务,同时也兼具电影的投资和发行,那么如果电影局对猫眼的发行进行限制,难道淘票票能得以幸免吗?
在等待真相的过程中,是时候冷静思考一下,这次《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到底对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了。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影院。虽然每到周末、节假日影院总是人满为患,实际上平均上座率超过30%都算是经营比较好的影院了,预售期大量虚假购票给影院造成误解,给予了相应的场次,到上映前再大量退票,无异于造成了影院票房损失。目前中国银幕数已经突破5万块,票房的节节攀升赶不上银幕增长速度,影院赚钱越来越难,退票的损失只能影院自己承受。同时影院超过7成的售票都来源于猫眼、淘票票等第三方,等于被捏住命脉,即便最终结论是被猫眼给坑了,很可能也是敢怒不敢言。
其次是,导演刘若英和电影本身也很冤枉,希望观众不要因为退票风波而迁怒给刘若英和电影《后来的我们》。38万张票,1300万票房,这个数字其实是近两年一部常规电影投放到票补中的金额。参与《后来的我们》宣发的有张一白、刘若英的公司,以及猫眼电影,宣传则主要由微观娱乐和影行天下,如果制造虚假预售繁荣的这38万张票各方都之情,并且已经能预见到《后来的我们》会有很高的票房回报,那么38万张票就应该内部消化,而不是冒险退票把事情闹大,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某一方偷偷完成了这波操作,而没让其他合作伙伴知晓,刘若英作为电影的导演,她不太可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玩这种资本游戏。但是退票事件已经影响到了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其实对电影是很大的伤害。
第三点,给电影的发行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也进一步改变了发行的模式。先买票再退票,不管电影院的盈亏,假设真的是猫眼所为,那么相当于不耗费一毛钱的发行成本,就抢到了最大比例的排片,对电影院不公平、对同档期其他电影也不公平。猫眼和淘票票的大数据越来越有用,其实已经对传统的电影发行模式构成了威胁,很多影院根据想看指数,以及票房表现来决定排片,如果数据公正客观、可信度高,自然是行业的进步。但猫眼既做发行又做数据,在没人监督情况下如何保证客观?造成影院排片误区、侵蚀其他电影场次,淘票票说明中的“欺诈”用词其实并不过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种现状不加以制止,以后只会愈演愈烈,受伤害的是影院和观众,以及辛勤创作的电影人。
最后一点,退票事件的突然爆发,对行业发展既是伤害,也可能会有促进作用。近几年资本、互联网的大举进入,完全没给行业适应的时间,各种法律、规则都没有制定。猫眼和淘票票都可以投资、发行和售票,参与多个环节,往远了说,万达、博纳、华谊兄弟则是制片、发行、放映齐抓。这不由让人想到了美国著名的反垄断“派拉蒙法案”,禁止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这足足比我们早了一百年。当然,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现象阶段,马上推出像“派拉蒙法案”这样的规定不太现实,但大家可以寄希望于电影局先褫夺猫眼的发行权,这样对于整个行业,特别是其他制片公司绝对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好消息,也对规范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