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封禅泰山玉牒鉴藏
新莽封禅泰山玉牒鉴藏
大自然的搬运工 2016-05-31 11:06:01
在封禅过程中会将祭告天地的文书携刻于玉牒(或称玉简、玉册),然后瘗藏于祭坛之下,所以这一过程又称为瘗玉。二十世纪30年代,军阀马鸿逵驻军于山东泰安时,无意间得到两套玉册……
中国古代封禅泰山是一件极为隆重的祭祀典礼,帝王通过封禅祭告仪式表明其政权的正统性,从而达到巩固其封建统治的目的(《白虎通义》:“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玉牒
玉牒
在封禅过程中会将祭告天地的文书携刻于玉牒(或称玉简、玉册),然后瘗藏于祭坛之下,所以这一过程又称为瘗玉。二十世纪30年代,军阀马鸿逵驻 军于山东泰安时,无意间得到两套玉册,分别为唐玄宗及宋真宗封禅泰山玉牒(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唐宋玉册的发现令后世首次目睹了帝王封禅玉牒的真容。
秦汉时期帝王封禅泰山的次数最多,仅武帝刘彻前后便数次封禅泰山,每一次都必有玉牒瘗藏,如《史记·孝武本纪》中载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四月“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然而由于一直未有考古实物出土,关于汉代封禅泰山玉牒形制具体如何,长期以来一直不为人所清楚。直到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内四号宫殿遗址中出土一方玉牒残片,使疑惑史学界多年的谜题终得以解开。
该玉牒为青石质地(见图),通体磨光,残长13.8厘米,宽9.4厘米,厚2.7厘米,阴刻篆文并填以朱砂,面文尚存5行29字。其文字分别为 “…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人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亶泰山新室昌…”从其中“封亶泰山新室昌”可判断这是一件新莽时期新朝皇帝王莽拟用于封禅泰 山的玉牒文书。该玉牒文书篆字书写风格既有别于同时期新莽度量衡等铜器上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也有异于当时货币“六泉十布”中的悬针篆。故有学者认为这种 笔画方折、行款均齐的书风,应属新莽六书中的“繆篆”并含有隶书的意味,体现书法演变中的过渡色彩。
《后汉书·郊祀志》中载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时“遂使泰山郡及鲁趣石工,宜取完青石,无必五色。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会求得能刻玉者,遂书。书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汉代玉牒即为青石丹书,这件出土玉牒虽为新莽时期器物,但其采用纯净青石为原料,以及朱砂填色,于史书中记载汉代玉牒制作相符,也同时证实史书对玉牒记载无误。
王莽自代汉建立新朝至灭亡,在位15年间曾有三次封禅泰山的计划,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成行,这件玉牒自制作完成之后也就只能收藏于深宫。地皇四年(23)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玉牒也就从此掩埋于宫室的尘埃之中,成为一封王莽写给上天没有寄出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