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绝观论•云何入道分第三十三》探玄

【原典】

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

  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

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煞之,有罪不?”

  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煞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煞;如梦中煞人,寤时毕竟无物。”

  问:“云何入道?”

  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

  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

  问:“何名佛法?”

  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

  问:“何名无分别智?”

  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

  问:“何名妄想?”

  答:“想念心是。”

  问:“云何息妄想?”

  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

【探玄】

话说:达摩大师自梁涉魏,至洛阳少林,面壁而坐,经于九年,方得二祖传法。

白云守端禅师颂曰:

“先被梁王勘破,却向少林孤坐。

谩言教外别传,争奈不识这个。”

正堂辩禅师颂曰:

“一片虚凝地,丹青画不成。

圣贤难启齿,佛祖强安名。”

公案里有什么玄机?都在参禅悟道者心中矣!不信请看《绝观论·云何入道分第三十三》,或可一语中的,直超佛地矣……

第1段探玄

一、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

问这话用了“方便”二字,说明听经闻法、学佛或者参禅很久了。但是又言“得无生心”,则是未明大乘般若真空观,是以“无所得”为基础的道理。

说句到家的话吧,就这句“得无生心”的心,也是无生心。一切有心,皆是无生心。故知:

此心不用得,用得亦此心。

不是对立法,当下一体真!

  二、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

罗汉乘修炼,菩萨乘修炼,佛乘修炼,都是颠倒梦想能自查自纠,故知三界火宅如幻如化,实际上空明,离幻即觉,觉了之时,即可得免于生死轮回之苦了也。

 第2段探玄

一、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煞之,有罪不?”

既然一切众生如幻不实,那么弟子杀的话,有罪吗?佛眼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叫吃素的人怎么下口?算不算杀生呢?是不是造罪业了呢?

  二、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煞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煞;如梦中煞人,寤时毕竟无物。”

答案是,如果见众生是众生,这是凡夫之人意识心的常见,杀之得罪矣。如果不见众生是众生,那就无可杀了。

比如,梦中杀人,醒来方知其是即假、即空的,毕竟无物。

 第3段探玄

一、问:“云何入道?”

关于入道要门方面,已经有很多禅宗顿教法门的经典可供阅读、学习和研究、参悟。除了我们当下研悟中的达摩大师各个论典,还有《六祖坛经》,《黄檗大师传心法要》,《信心铭》,《证道歌》等等。

  二、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我们把这句回答,编成四句偈语如下,方便领悟其妙理:

凡圣等一之此心,非有非无心本道。

何问入道如外道,不出不入心是也。

 第4段探玄

一、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

行于非法者何其多,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坑蒙拐骗偷,怨恨恼怒烦,吃喝嫖赌偷,等等,皆是五欲祸患,造罪无量。如此得作佛法否?

  二、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

有做无作,是二,佛法是不二之法。用是非心来讲佛法,是心出问题了。什么是佛法?“没有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时说出来是一心不乱,即是道心之正见也。

心上是非无,谁人来造作?

心无罪灭尽,轮涅亦不二。

 第5段探玄

一、问:“何名佛法?”

学佛人不知何是佛法者,亦比比皆是。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学佛人,也要坚持不忘初心,坚守住佛法底线,别去触碰,总去触碰,碰一鼻子灰多没面子,这算是轻的。如果严重,背道而驰,流浪生死,遭罪无量,活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啊。

  二、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

这么简单,很多人不信,高推圣境,专门弄一些高低对错,来喜欢什么,反对什么,都是二元对立,不能了道见道入道了也。简单说就是道,复杂说还是道,何必乱搞复杂化,迷惑众生呢?有诗为证:

知道心法无,即心是佛法。

佛法不离心,心法非有无。

 第6段探玄

一、问:“何名无分别智?”

什么是无分别智?这是问的平等心呀。好在已经由善知识给予过解答如下了:

“无分别智就是我们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离开对待,离开能所,离开主客体,那种绝待的(超越对待叫绝待)、不二的,那样的心性。这个心性就是我们本具的实相般若。”

 二、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

现识不生:如来藏里很多善恶念的种子,遇境逢缘会起作用。凡夫之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识心作怪。圣人无心,故能控制住起心动念,令当下的识见,不起作用,不忘外瞎判断,瞎搞是非,瞎诽谤。

绝观不起:这就是绝观论典的根本宗旨所在。绝观忘守真功夫,不是几天能会的,但是也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知道即了,即知即佛,如此简单而已矣!

绝观的有为法,还是梦幻泡影,不真实。真理是永恒的,故要学无为,学不会是真的,因为一切有为,本身就是无为。无为无不为是般若实相,不是修出来的,也不用证明,因为当下一切造作,都是证明。无证无不证!

  第7段探玄

一、问:“何名妄想?”

什么是妄想尘劳?说句吓死人不偿命的话,一切造作是妄想尘劳,一切无为也是妄想尘劳。宇宙人生没有什么不是妄想尘劳的。即假即真,不离当下心,问答一如,都是妄想尘劳。

 二、答:“想念心是。”

回答问题是想好了再说,那就是妄想。回答问题,无心而说,即说即忘,无生无灭无来去,无说而说,说亦无说,才是真实不虚的无为之表演。

有想有念头,再加上有心。

妄想尘劳多,都是大道尘…

  第8段探玄

一、问:“云何息妄想?”

凡夫之人初学佛法,都想走出困境,远离痛苦,情有可原。也有很多修行方法,可以对治旧病,不令复发。但都不是明白大道之论也。修法,悟法,平等不二,都是道。但是未能觉悟人生终是遗憾也。

 二、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

当下承当这些个妄想尘劳,觉察之,接纳之,包容之,原谅之,抚慰之,夸赞之,喜爱之,远离之,放下之。何以如此?妄想即心,即心即佛,不二而已。对待妄想慈悲,就是慈悲自己。自己就是佛,慈悲妄想必然是佛。妄想即众生,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妄想与佛,与众生,三无差别,体性一如,故要对自己好点,自他不二,自然就会对一切众生友好相处,合作共赢了。其实,原谅一切,无为法中,躺赢而已。不用造作,就是人生赢家。爱拼才会赢,就是舍命全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为无不为,自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佛无心而成。一成一切成!

长灵守卓禅师偈语云:

“白发慵梳百不忧,与他鸥鸟日悠悠。

清朝荣辱几番事,满眼烟波一叶舟。”

其又曰:

“雨过洞庭歌棹月,霜飞云梦醉眠秋。

蓑纶晚晒芦花岸,闲扣金针作钓钩。”

在不起心动念中过日子,悠然自得无生心而已矣!

(0)

相关推荐

  • 我们走的是最上乘的路子

    苏树华2020-12-28 17:00:01 我们大家学佛,走的是最上乘的路子,与大众信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大众信仰,是人佛二元的,是彼此二元的. 大众信仰,总是以我求他,总是从此到彼. 最上乘的 ...

  • 《金刚经》十句,点醒执迷人生(附十幅名家书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 读懂其中精华十句话 即可读通此经,开悟人生 唐咸通九年刊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由 ...

  • 达摩《悟性论•心法两寂分第七》探玄(下)

    2020-12-15 06:13:50 (续上篇) [原典]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 ...

  • 九年等一人 | “我与汝安心竟”

    " 有僧神光,久居伊洛,博览群籍,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遂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 ...

  • 如此智慧才能真用!这样专注才能入道!

    一.什么是根本智?如何获得根本智? 1.根本性即假名佛性.不散乱.无修.无造作,体验当下的这个状态就是假名佛性. 2.要知道的一切都是根本智在起作用.体验到一切都是生灭变化的,还有一个能体验到变化的能 ...

  • 达摩《悟性论•慧解即圣分第二十一》探玄

    [原典]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

  • 达摩《无心论•寂然太上分第九》探玄

    [原典] 又问:"何名为太上?"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 三界之天,虽有延康,至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 十住菩萨 ...

  • 达摩《悟性论•佛不自成分第十七》探玄(下)

    [原典]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 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 ...

  • 达摩《绝观论•道遍于草木分第二十三》

    [原典]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问曰:"道若遍者,何故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

  • 达摩《绝观论•世有伪人分第二十六》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问曰:"世有伪人,不闲正 ...

  • 达摩《绝观论•如杵叩钟分第二十九》探玄

    [原典] 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

  • 祝玄冲: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365医学网

    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 作者:祝玄冲[1]  单位:武当玄武派十四代道医传人[1] 解溪穴出自<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 ...

  •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允禧(款| 山水册 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自署 ...

  • 《解人颐》第二十一辑:辟蠹集

    <解人颐>钱德苍 | 来源: 汉典古籍 赌博赋 有志之士,惟亲简籍.无籍之徒,专事赌钱.圆如骰盘,静极而方.方若骰子,动极而圆.红四绚烂,金幺鲜妍.钱财盈诸袖里,筹码堆于案前.习之者如醉如 ...

  • 达摩《悟性论•圣人无心分第十二》探玄

    [原典]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