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绝观论•云何入道分第三十三》探玄
【原典】
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
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
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煞之,有罪不?”
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煞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煞;如梦中煞人,寤时毕竟无物。”
问:“云何入道?”
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
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
问:“何名佛法?”
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
问:“何名无分别智?”
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
问:“何名妄想?”
答:“想念心是。”
问:“云何息妄想?”
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
【探玄】
话说:达摩大师自梁涉魏,至洛阳少林,面壁而坐,经于九年,方得二祖传法。
白云守端禅师颂曰:
“先被梁王勘破,却向少林孤坐。
谩言教外别传,争奈不识这个。”
正堂辩禅师颂曰:
“一片虚凝地,丹青画不成。
圣贤难启齿,佛祖强安名。”
公案里有什么玄机?都在参禅悟道者心中矣!不信请看《绝观论·云何入道分第三十三》,或可一语中的,直超佛地矣……
第1段探玄
一、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
问这话用了“方便”二字,说明听经闻法、学佛或者参禅很久了。但是又言“得无生心”,则是未明大乘般若真空观,是以“无所得”为基础的道理。
说句到家的话吧,就这句“得无生心”的心,也是无生心。一切有心,皆是无生心。故知:
此心不用得,用得亦此心。
不是对立法,当下一体真!
二、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
罗汉乘修炼,菩萨乘修炼,佛乘修炼,都是颠倒梦想能自查自纠,故知三界火宅如幻如化,实际上空明,离幻即觉,觉了之时,即可得免于生死轮回之苦了也。
第2段探玄
一、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煞之,有罪不?”
既然一切众生如幻不实,那么弟子杀的话,有罪吗?佛眼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叫吃素的人怎么下口?算不算杀生呢?是不是造罪业了呢?
二、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煞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煞;如梦中煞人,寤时毕竟无物。”
答案是,如果见众生是众生,这是凡夫之人意识心的常见,杀之得罪矣。如果不见众生是众生,那就无可杀了。
比如,梦中杀人,醒来方知其是即假、即空的,毕竟无物。
第3段探玄
一、问:“云何入道?”
关于入道要门方面,已经有很多禅宗顿教法门的经典可供阅读、学习和研究、参悟。除了我们当下研悟中的达摩大师各个论典,还有《六祖坛经》,《黄檗大师传心法要》,《信心铭》,《证道歌》等等。
二、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我们把这句回答,编成四句偈语如下,方便领悟其妙理:
凡圣等一之此心,非有非无心本道。
何问入道如外道,不出不入心是也。
第4段探玄
一、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
行于非法者何其多,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坑蒙拐骗偷,怨恨恼怒烦,吃喝嫖赌偷,等等,皆是五欲祸患,造罪无量。如此得作佛法否?
二、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
有做无作,是二,佛法是不二之法。用是非心来讲佛法,是心出问题了。什么是佛法?“没有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时说出来是一心不乱,即是道心之正见也。
心上是非无,谁人来造作?
心无罪灭尽,轮涅亦不二。
第5段探玄
一、问:“何名佛法?”
学佛人不知何是佛法者,亦比比皆是。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学佛人,也要坚持不忘初心,坚守住佛法底线,别去触碰,总去触碰,碰一鼻子灰多没面子,这算是轻的。如果严重,背道而驰,流浪生死,遭罪无量,活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啊。
二、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
这么简单,很多人不信,高推圣境,专门弄一些高低对错,来喜欢什么,反对什么,都是二元对立,不能了道见道入道了也。简单说就是道,复杂说还是道,何必乱搞复杂化,迷惑众生呢?有诗为证:
知道心法无,即心是佛法。
佛法不离心,心法非有无。
第6段探玄
一、问:“何名无分别智?”
什么是无分别智?这是问的平等心呀。好在已经由善知识给予过解答如下了:
“无分别智就是我们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离开对待,离开能所,离开主客体,那种绝待的(超越对待叫绝待)、不二的,那样的心性。这个心性就是我们本具的实相般若。”
二、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
现识不生:如来藏里很多善恶念的种子,遇境逢缘会起作用。凡夫之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意识心作怪。圣人无心,故能控制住起心动念,令当下的识见,不起作用,不忘外瞎判断,瞎搞是非,瞎诽谤。
绝观不起:这就是绝观论典的根本宗旨所在。绝观忘守真功夫,不是几天能会的,但是也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知道即了,即知即佛,如此简单而已矣!
绝观的有为法,还是梦幻泡影,不真实。真理是永恒的,故要学无为,学不会是真的,因为一切有为,本身就是无为。无为无不为是般若实相,不是修出来的,也不用证明,因为当下一切造作,都是证明。无证无不证!
第7段探玄
一、问:“何名妄想?”
什么是妄想尘劳?说句吓死人不偿命的话,一切造作是妄想尘劳,一切无为也是妄想尘劳。宇宙人生没有什么不是妄想尘劳的。即假即真,不离当下心,问答一如,都是妄想尘劳。
二、答:“想念心是。”
回答问题是想好了再说,那就是妄想。回答问题,无心而说,即说即忘,无生无灭无来去,无说而说,说亦无说,才是真实不虚的无为之表演。
有想有念头,再加上有心。
妄想尘劳多,都是大道尘…
第8段探玄
一、问:“云何息妄想?”
凡夫之人初学佛法,都想走出困境,远离痛苦,情有可原。也有很多修行方法,可以对治旧病,不令复发。但都不是明白大道之论也。修法,悟法,平等不二,都是道。但是未能觉悟人生终是遗憾也。
二、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
当下承当这些个妄想尘劳,觉察之,接纳之,包容之,原谅之,抚慰之,夸赞之,喜爱之,远离之,放下之。何以如此?妄想即心,即心即佛,不二而已。对待妄想慈悲,就是慈悲自己。自己就是佛,慈悲妄想必然是佛。妄想即众生,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妄想与佛,与众生,三无差别,体性一如,故要对自己好点,自他不二,自然就会对一切众生友好相处,合作共赢了。其实,原谅一切,无为法中,躺赢而已。不用造作,就是人生赢家。爱拼才会赢,就是舍命全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为无不为,自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佛无心而成。一成一切成!
长灵守卓禅师偈语云:
“白发慵梳百不忧,与他鸥鸟日悠悠。
清朝荣辱几番事,满眼烟波一叶舟。”
其又曰:
“雨过洞庭歌棹月,霜飞云梦醉眠秋。
蓑纶晚晒芦花岸,闲扣金针作钓钩。”
在不起心动念中过日子,悠然自得无生心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