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女儿,该如何教育?
【图】婚礼上的父亲
清明假期,与失散多年的好友聊的很欢,窗间过马,我们都已为人父。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已故去的科比。他曾谈起如何教育女儿,我觉得值得借鉴,很有价值。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要当一头猎豹,不要当一只羚羊。女儿说,可我想当羚羊。(可能小姑娘们,更喜欢羚羊,它们温柔,和善,体态优美,惹人怜爱。)科比说,额……那好吧,不过,你得答应爸爸,你要当那只跑得最快的羚羊。科比是篮球场上的杰出领袖,他当然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当然也有勇气接受这一点。这是理性的,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显得太冷酷,所以,聪明一点的人,都不太愿意直接表达出这个观点,以免受到攻击。但他们一定会按这个原则去做,无论命运安排他们成为猎豹还是成为羚羊,他们都尽力让自己跑得最快:跑得最快的猎豹才能抓住羚羊,跑得最快的羚羊才不会被猎豹抓住。大多数人的思维是感性的(可能自认为是某种天性善良),看《动物世界》时,隔着屏幕都受不了羚羊被捕食的画面,尤其这个场景有特写,展示丰富的细节,猎豹慢动作扑上去的那一刻,羚羊应声倒地,挣扎过后的绝望,再加上悲情的BGM,更多人就认为猎豹是残忍的,邪恶的,羚羊是无辜的,善良的,于是更加无法接受进化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一个人慢慢了解世界的本质,就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拿捏平衡,没有感性,人就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没有理性,人就是一只低等动物,太极端,都不会收获幸福。在我看来,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更多地体现为抑制感性。因为人最不缺的就是感性,我们对信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感性,理性的思考链条长一点,辛苦一点,所以,理性才是需要激发的。羚羊被猎豹吃掉,很可怜,任何一只羚羊都不应该被猎豹吃掉,这是感性。如果这样的话,猎豹就得饿死,很可怜,这个推理就是理性。所以,感性和理性平衡就有了结论:这样的生存竞争,我们不应该去干扰,跑得最慢的羚羊被跑得最快的猎豹吃掉,这是适者生存的正常现象,虽然我们看了于心不忍,但这是优胜劣汰的正常体现,无解的,只能接受。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挑战,我们像极了猎豹和羚羊,像猎豹一样觅食,也像羚羊那般无奈。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生存。我们健身锻炼,是因为知道,疾病时刻在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如果太衰弱,一次肺炎就能夺走生命;我们努力工作、储蓄、维持现金流、理性投资,是因为知道,黑天鹅总是突然飞来,财务不健康的家庭,随时会破产。有人曾经跟我说,我愿意去同情那些失败者,虽然知道同情并没有什么用,只不过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可是,我绝不允许自己沦为被别人同情。有这种观念就挺好,同情别人不是为了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同情,对自己严厉苛刻一点,抑制住多余的感性,别那么多愁善感,尽力跑快一点就是了。我想,这才是作为父亲应该灌输给女儿最好的观念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