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昨天到达青山村的时候,有些晚,进到一家老宅院就休息了。半夜楼梯响,可能又有人来。楼梯太老了,有几处磨坏了踏板。

何时醒了一次,竟然听到一种夜声。呜呜的,啾啾的,说不好是什么声音,有时仔细听时,反而听不到了。但是过一会儿,又有了。那是一种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黎明时分在懵懂中醒来,看到屋顶上的天窗还是一片黑暗。天窗嵌在顶棚的瓦间,没有月光,也看不到星辰,夜的黑,整个地覆在上面。

再睁开眼,窗玻璃上竟然有了一层曦微。那是一种暗蓝的颜色,这种颜色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它在由深变浅,渐渐地就变成了淡蓝。淡蓝的上边,又渐渐地掺合了一点红。红的成分在加大,像谁在调颜料。

天窗的好,由此体现出来。它把一个世界,浓缩在一个方框子里,让你体会坐井观天的微妙。现在这颜色已经变成了浅浅的玫瑰红。

我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

再躺不住,起身开了屋内的侧门出来。看到了一圈的篱笆墙。墙那边还有篱笆。

山就在近前,上边到处都是竹子。竹子一丛丛地长上去,就显出了气势。红色的光焰,就是从那些竹丛间穿过。能够感觉出,那些光总是被竹子折成几何形,最终从疏朗的地方,将太阳的信息传递。

村子的房屋已经被染上了一层好看的光,像重新粉刷了一遍。尤其是那些粉墙黛瓦,格外有一种活力。

这时听到了鸡鸣,它们可能早就在履行职责,只是我的关注点跑偏了。

狗很多,但都不叫,见到你就像见到老熟人,一副“来的都是客”的表情。一只猫在瓦楞上,就那么趴着,或在回味昨晚的爱情。

山村在一座青山的脚下,山叫王位山。一个个小院,各自按照自己的喜欢构建,远远望去,像美丽的乡间别墅。

有些家院里长着银杏,满眼金黄。带我们来的云丽说,更多的人家喜欢种桂花。哦,那又该是满院清香了。

山上的树都直直地往上窜,树叶子不是直接地落下,而是蝶样地飘,叶子有红有黄,便有了红红黄黄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多了,就形成了景观。

杉树的样子看上去有点像松柏,只是它的叶子会变红,那种咖色的红。

六棵百年的枫香树立于山脚,以六种姿势向上仰望。古树围着一个延伸的观景台,站在平台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水和起伏的山。

青山跃动着云烟,几只水鸟,在湛蓝的水中,感觉像是倒放在天空的风筝。绿色和红色林间的龙坞水库,像一块碧绿的翡翠。

往前推五年,为了清洁的水源地,大西北的张海江留了下来。海江说,春笋应该春天出来,但是人们想在春节吃,就会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就有了水污染。张海江从40多位村民手中完成了几百亩林地的流转,统一交给善水基金信托统一管理。几年过去,水源地周围的生态发生了变化,水库流出来的水,成为杭州50公里范围内最好的地表水。

龙坞水库让青山村人有了念想,他们想打造一个“未来乡村”。张海江成为最早的新村民,他来后,又引来了更多的新人,让曾经是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山村变得朝气蓬勃起来。

村子有一个东坞礼堂,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已经塌了一角。浙大毕业的张雷,一来就喜欢上了,他用来做了“融设计图书馆”。

张雷一直有着一个实现自我的梦想,他不想囿于一个固有的天地,先去了意大利,又到了德国,在那里认识了塞尔维亚姑娘永安,一块回来做手工艺研究。

礼堂的舞台排满了书架,放着整齐的书籍。下面还有一排排木格子,放着五倍子、苏木、黄檗、火草、栀子、姜黄、虎杖、公丁香、艾草、柘木……都是植物染料。还有各种布料、木料做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是中国第一座传统材料图书馆,他们把传统手工艺设计出来,教村民去做。土地流转了,大伯大妈拾起了老手艺底子。可以说,设计和创作出来的物品都很新潮,并且环保,体现着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信仰与艺术理念。他们用纸浆做的凳子,叫飘。用木浆做的灯,叫落。做的屏风,叫竹叶。做的篱笆椅,叫素生。从山村走出的传统材料艺术,登上了“设计上海”、“米兰设计周”的国际展台。

去看自然在一片绿色中的“自然学校”。那是一座废弃的老校址,几个年轻人将它利用起来,进行了绿色整修。他们用建筑垃圾粉碎成小颗粒筑内墙,用黄泥涂外墙,既结实又彰显乡村情调。学校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花草上都有名字。

矮蒲苇,兴奋地举着丰满的火把。千鸟花,像一群的鸟在飞。棉毛水苏,可人的叶子上有一层纱绒。趴在地上的一摊绿叶,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胭脂红景天。松果菊能够开出像松果一般的花吗?还有小兔子狼尾草,连我也不明白,说狼尾还是形象的,跟小兔子有何瓜葛?

蓝羊茅是一种细而长的草,在这个季节,它的绿色被仓黄遮盖了不少。水果兰的叶子挂了一层白霜,或者说它自身喜欢带一层白霜。西洋滨菊一定是泊来品,长得旺盛而葱绿,不知道会不会像水葫芦样泛滥。柳叶马鞭草,听名字就知道它的长相。黄金构骨,枝子伸展得有些开阔,且叶子放出油绿的光。金光菊现在显得有些萎靡,发出金光的日子尚未到来。长绿鸢尾飘着长长的绿带,放飞到天上一定很好看……这些都是孩子们新奇和喜欢的,他们会久久徜徉其间。

走出院子看到稻田,想起它稻浪滚滚的景象。稻田都不是很大,却起着很好的装点作用,一块块地让青山充满生活意味。人们说,春天的田地还会绽放出绚烂的油菜花,那是乡间最美的黄手帕。

每年都有许多家庭来这里进行亲子教育,感受绿色生活,领略大自然的奥秘。五月端午节,阳光从高大的林间挤出来,花洒样为这片天地淋浴。孩子们身背青蒿,连成长龙,在其间快乐地跑着,笑着。稻田音乐节,他们又会在稻香里跳,在稻香里唱,体会乡村的丰收。

麦芒基地,名字看着就刺眼,是村里最刺激最释放激情的地方。年轻人定期举行泥地、桨板、自行车等挑战赛,让来到这里的小伙伴暂时远离喧嚣,享受田野运动带来的乐趣。

到时还会有篝火晚会,让每个进入大自然的人,都沉浸在狂野与忘情中。

我遇到很多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却都有着相同的青春感知。

融图书馆合伙人兼设计师奎斯是德国人,他太太也搞设计,但现在的任务是专职带孩子。女儿已经上了青山的幼儿园,此刻正与她的小儿子在高高低低的草地上打滚。妈妈不管,任他们疯癫。尼可说她在这里很快乐,这里的天很高,很蓝,山很绿,空气很湿润,很清新。她有很多发现,包括从来没有见过的昆虫。闲暇时她会带着袋子去捡垃圾,影响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晗是天津女孩,在国外上的学,应聘到融图书馆当设计师,她是家中的独女,父母操心,来青山看过。一晗说,我就是不想住在城里,喜欢在这样的村子里。   做推广的杨环环,九月来青山,觉得同以前的乡村理念不一样,整洁,开放,实际。十月便做了决定,正式成为这里的新村民,为青山村的提升,做一份贡献。

杜红梅,大学研究生学的对外汉语,在上海创业。家是河北农村的,对精神生活有高的期望值,疫情期间干脆关掉了上海的公司,与合伙人一同来到这个村子,投资做装饰艺术,做酒吧和民宿。我找她那个合伙人,原来就是刚才为大家忙着做各种甜品的女孩。说起来两人都是快乐的单身女。她们想租一座民房,一租25年。那样,几乎将生命的青春期都放在了这里。

绿色学校的全星星,看不出已经34岁,这位湘妹子充满着活力与朝气,讲话一套一套的,能够想象平时活动的号召力。成家了吗?谈过,但是散了。回答轻轻松松,不遮掩也不逃避。这就是新一代年轻人,怎么快乐怎么过,怎么充实怎么来。一切都是自然,都是缘分。父母可来过?来过,也喜欢这里,说将来说不定来守着自己。

这里的单身还真不少,绿色学校那个激情洋溢的讲话者朱红煜,37岁的帅小伙儿,也还是一个人。

单身,不是缺陷,更不卑微,他们笑说自己是单身贵族,单身才贵族,才更有诱惑力,更有选择权,才更是潜力股,有更多的人关注。

这是一帮子新知识青年,他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成为村民眼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人的潜能,往往会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到极致。而人的幸福感,也会从愉悦的氛围里找到答案。有些工作,在城里在乡村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的乡村有着更多更好的条件。这些条件,城市则无法比拟。可以说,乡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乡村。这是时代的新潮。    还有本村的年轻人,原来都在外地给别人打工,渐渐地,他们也都在回来的路上。

林红回来了,成了村委年轻的书记,王利兰回来了,成了宣传委员。周晓茜是村里的媳妇,回来开了民宿。另一个年轻人雪梅,也曾是打工妹,回来成为村里的助手,她正在制作“新村民”手袋,手袋上印着“未来山村”。

我在想,为什么青山村能够吸引这么多年轻人,甘愿把青山当作是自己的家,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青山村属于余杭黄湖镇。余杭早因为良渚文化而名扬天下。我们的先人在建设良渚新村的时候,就已经很超前。他们很好地利用了水,利用了山势地理,利用了生活氛围,他们把自由与自在安在了一个安适的空间里。黄湖镇离良渚古城只是二十五公里,如此近的距离,那种一脉相承的气息,或就是众人瞩目的所在。环境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的因素,理念的因素。

青山是一座融合型的村庄,它的融合与融设计图书馆的融有着某种相近。青山人的热情,青山人的观念,青山人的本质,让年轻人找到了亲切感和信赖感。你看黄湖镇和青山村,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员,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张开臂膀欢迎他们。守着村口的村民在笑着,干着活的村民在笑着,还有那位建造东坞礼堂的蒋老伯,也是张着豁牙的嘴笑着。蒋老伯造礼堂时29岁,带着三个徒弟,连图纸都没有,就凭着热情和信心建起来。在年轻人身上,蒋老伯看见了以前的自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融入了这里的山水环境与人文景观,他们需要一个场地一个氛围,来植入理想,放飞青春,展现自我。光是入驻融设计图书馆的设计师,就有50余位,他们利用青山的各种条件,组建了10个手工艺工坊。

自然,是不可舍弃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乡愁。融合,是你来我往,是爱与被爱,是日月光明,是想象与实践,是传统与现代,是现代与未来。

在城里生活久了,目光与胸怀或也有遮蔽或干扰,来到这里,城市的多样化同多样化的乡村产生了融合,外来的与本地的年轻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建有舒适感、获得感、归属感和未来感的新山村。

今天是节气中的“大雪”,青山村正在黄坞礼堂举行新村民入村礼。一排又一排的年轻人笑着。青山村书记林红也笑着,她说,青山村是我们的家,也是你们的家,更是我们未来的家。她为他们佩戴上一枚枚“新村民徽章”。这些青山村的新浪花,会将未来翻腾得天地异样。

青山村做了一个大蛋糕,蜡烛燃起高高的光炬。天气有些寒冷,但是让人感觉到一种温暖与火热。

傍晚烟云弥漫,竹林中的烟雾绞缠在一起,一些落叶,像群鸟乱飞。

我还想在这里住下去,体味浓浓的自然元素。吃饱了山里的饭菜,踏上老旧的楼梯,躲在屋子里就像是回到了老家,长久地享受着自在与慵懒。

屋子里有只小飞蛾,总是提醒你这里是乡村。这时你就会望望墙壁,望望老木门,望望小小的窗户。从窗口望出去,有人在挖冬笋,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地找,半天找不到一个。房东说,那要看土象,有那个感觉,一挖就能挖到。绿绿的丛林里,几个人,或就是在享受找寻的快乐。

小飞蛾在你望着的时候,飞上了天窗,把自己印成一枚小小的花。

乡村正在老去,乡村也在年轻,当老一辈人慢慢消失,新的一代会渐渐回来。城市与乡村的概念逐渐模糊,只不过内涵不大一样。张海江说,青山村是第二眼美女。因为第二眼是一种再看,越看越耐看。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和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深深地吸着沉醉的晚风,等待着明天的艳丽与芬芳。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我羡慕这些年轻人,他们在用青春完成人生的每一个美妙的细节,然后无悔地坐在天地间,笑看晚霞红艳,落叶缤纷。

刊于2021年6期《中国作家》(纪实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