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之中,警卫员随口说出两个字,粟裕却灵光乍现:好办法!

1944年12月27日,一支新四军部队渡过长江,在漫天风雪中悄然行进。

他们是由一代名将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指战员和一批地方干部,共有3000余人。此次他们冒着被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险长途跋涉,是为了在苏浙两省交界处开辟新的根据地。

正当部队准备从沪宁铁路穿越过去时,我党地下工作人员、铁道工委负责人孙晓梅急匆匆地赶来,向粟裕报告了一个十万火急的情报。

原来,我党通过安插在伪军中的情报人员打探到一个消息:日酋冈村宁茨即将与日本天皇派来巡视的两名中将在南京会面,为了保障两名中将的安全,冈村宁茨命人在沪宁铁路沿线两侧埋设了大批地雷。

虽然日军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新四军炸毁铁路和列车,但也给正要率部队穿越铁路的粟裕等人出了个极大的难题:三千余人要过铁路,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地雷爆炸,哪怕只有一颗地雷爆炸,也会招来敌人追击。

更让众人心急如焚的是,过长江时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过不了铁路,也不可能再退回去,眼下真是相当于了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

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了,若不能在天亮前穿过铁路,日伪军必然会大举出动。

粟裕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员,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如果不能破解眼前这个难题,新四军第一师的精锐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后退是不可能了,那完全违背了部队的战略意图,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前进,义无反顾地前进!

可是日军在铁路沿线埋下了密密麻麻的地雷,令人防不胜防,根本没有足够的工具和时间探雷、排雷,怎么穿过铁路呢?

正在粟裕苦苦思索时,身旁一名警卫员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唉,要是我们都会轻功,就可以飞过鬼子的地雷阵了……”

一名战士没好气地说道:“什么轻功?你见过吗?你小子光会胡说八道,能不能说点正经的?”

警卫员涨红着脸说:“那你说说,怎么过去?”

“轻功……轻功……或许还真是个好办法!”粟裕听了二人的对话,却忽然眼前一亮,像是从中“轻功”这两个字中受到了启发。

警卫员听了一愣,尴尬地笑道:“司令员,这是我随口乱说的,哪里是什么好办法……”

“不,你说的其实很有道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粟裕微笑着说。

众人听了都十分讶异,不知道司令员何出此言。

粟裕并没有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转头对孙晓梅说道:“晓梅同志,你们有没有了解过,日军在铁路沿线埋的是什么雷?”

孙晓梅点了点头,肯定地答道:“都是西瓜雷。”

“西瓜雷?”粟裕大喜,“你确定都是西瓜雷?”

“没错,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敌人埋的全都是西瓜雷。”

“那就好办了!”粟裕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司令员,西瓜雷不是爆炸力最大的一种地雷吗?为啥你听说是西瓜雷还这么高兴?”众人惊愕不已。

粟裕微笑着说:“西瓜雷的爆炸力确实大,可它也有一个缺陷。”

“什么缺陷?”

“它的灵敏度是比较差的,一般来说,当它受到70斤以上的压力时,才会被引爆。”

众人仍然不解:“可我们这么3000多人,没有一个体重小于70斤的啊!”

“确实如此,这就需要用上刚才你们讨论的'轻功’了!”粟裕胸有成竹。

警卫员懵了:“咱们确实有一些同志练过武术,可没听说谁真有轻功啊?”

“其实我们这3000多人,都可以用上轻功!”

“啊?怎么用?司令员你快说吧,可把我们急死了!”

看到众人连连催问,粟裕这才揭晓了答案:“我们从雷区爬过去就行了!只要这样做,身体的重量就能均匀地分散到地面上,即使压到了地雷上,一般也不会超过70斤。虽然这样做并不能完全排除引爆地雷的风险,但这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了。我相信,只要大家行动时尽量小心点,都能安然通过雷区!”

众人听了都恍然大悟:“对啊!司令员的办法太妙了,就该这么办!”

随后,粟裕立即召集干部们开会,对爬行穿越雷区的行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细致的部署,要求部队在小心谨慎、不引爆地雷的前提下,抓紧天亮前的两个小时,全部穿越雷区。

毫无疑问,这是粟裕在部队陷入绝境时,被逼无奈之下的灵光乍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也是一个极具风险、非常大胆的办法——3000多人的部队,只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点纰漏,任何一个人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殃及全师的灾难。

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支部队在两次爬行通过雷区(铁路两侧都各有一个雷区)的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触发地雷造成爆炸!

这充分证明,粟裕在绝境之中采取这个大胆的办法,并非孤注一掷式的赌博,而是他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军事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自信。

最终,粟裕创造了一个奇迹,率领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沪宁铁路,踏上了开辟苏浙军区的新征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