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会船小镇:烟波深处的历史与智慧
大美溱湖。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与中国命运休戚与共,城镇格局同样也事关国计民生走向。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程相应也步入后半程。山一程,水一程,面对后继乏力的困局,城镇发展亟待转变。
小镇是“乡之首,城之尾”,是城乡之间的连接纽带。特色小镇将特色产业与自身肌理相挂钩,也将乡村经济与城镇面貌相勾连,成为破解中国“千城一面”同质现象,乃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新尝试。
什么样的乡镇才能成为特色小镇的范本?什么样的产城融合才能更好地反哺乡镇?乡镇企业和百姓面对转型又该如何自适?
带着这些疑问,《凤凰品城市》杂志、凤凰网江苏频道、读史新媒体平台、小镇头条新媒体平台等联合推出了“特色小镇”系列报道。希望借助田野调查的方式,实地走访长三角领域不同定位布局、不同发展程度的特色小镇,真实记录、思考、报道当下的中国城镇面貌。
桃红柳绿画溱湖。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门出门一把撸
水乡谣——沙白
在池澄的《清明梦》里,同样描述了这一场景。
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如果你看过溱潼会船节的现场,不由得会问,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船?
溱湖篙歌。
内河船文化的最大载体
作为江苏省千年古镇,溱潼古镇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古镇、古寺、古居、古窑、古战场等历史遗迹在默默诉说着溱潼古镇曾经的辉煌。同样是因为这里发达的船运。媲美西双版纳泼水节,这里每年清明时期的会船节更是将这一历史发挥到极致。
和杭州长达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相比,这里的会船文化更加历史悠久。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溱潼古镇的具体规划,团队负责人戴侃敏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在针对溱潼的特色小镇规划中,他们的团队就做了这样的概念设定——会船小镇。
这和溱潼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文不无关系。溱潼镇坐落于苏中里下河平原地区,居泰州市姜堰区、兴化市、东台市交界地带,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1962年建镇,199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溱潼乡与溱潼镇合并为新的溱潼镇。
据了解,关于溱潼会船小镇的规划,预计在2017年6月前定稿,2017年下半年开工。“溱潼会船小镇”以水乡生活为承载,融船生活、船休闲、船体验、船养生于一体的会船旅游风情小镇,力争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华侨城形成“一体两翼,三位一体”的全域旅游大格局。预计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会船小镇兴起,将让溱潼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内河船文化最大载体。
与此同时,溱潼正在放大优势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产业有优势、风貌有亮点、创业有空间、发展有成效、动力有保障的旅游特色小镇。广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团队,精准“把脉”溱潼镇旅游规划编制,精心打造溱潼古镇文化游、溱湖湿地观光游、华侨城温泉养生游等高端旅游线路,通过连点成线、扩面成片的规划思路,全面融入泰州“大旅游”发展格局。溱潼特色小镇按照5A级景区标准,做好“活水”“修古”“弘文”“享乐”“借势”五篇文章,打造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同时加快建设集游客服务、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小镇客厅建设。
溱湖白云。
当老窑遇到青山绿水
漫步溱潼,数条巷道呈“非”字形放射,巷内房屋鳞次栉比。古建筑大多数为过去的官宦世家和富豪土著所建,因此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既具有封闭式宫廷建筑格局,又带有江南宅第艺术风格,加之徽商的进入,成了砖雕、木雕、灰塑的集大成者。
临河而筑,傍水而居,形成了溱潼独特的水乡风貌和南北兼具的民居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砖雕门楼与照壁尤为精细,寓意吉祥祺福、财运亨通。
溱潼砖瓦很有名,其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至于让人浮想联翩——莫非“秦砖汉瓦”一词就是来源于此?
它采用“柔似水、坚似钢”的溱湖湖相沉积土制成,经过取泥、制坯、烧窑三大程序、七十二道工序烧铸出的砖头,色如绿豆青,声如钟锣响,还有各种装饰性的兽头、鸱吻等泥塑产品,以及一些能工巧匠雕刻出的砖雕,其造型逼真、工艺精细,美轮美奂,成为不可多得的抢手货。至今在南京鸡鸣寺、南京中华门、镇江金山寺、上海城隍庙等地仍可寻到溱潼砖瓦。
在古镇工作多年的钱存德老先生是溱潼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他告诉本刊记者,相传在秦汉时期,溱潼曾有七座大型砖窑,常常昼夜窑火通红,犹如七星降临,因此得名“七星村”。
在古镇溱潼,有两个砖窑文化陈列馆——一个位于溱潼镇民俗风情馆内;另一个位于溱潼镇湖西庄。后者由老窑工陈宝久最早发起。古老的砖瓦、斑驳的工具⋯⋯每件陈列品都见证着溱潼曾经辉煌的窑业发展史。
一块极普通的砖瓦,经过取泥、制坯、装窑、烧窑、窨水五大阶段,前后加起来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以前世世代代生活在湖西庄的窑工,就为了这一砖一瓦,从早忙到晚,一年忙到头。湖西庄东八家垛有座四连体砖窑,其中的两座窑是窑民张万富在清末民初建造的,它历经百年沧桑幸存下来,成为湖西庄108座老窑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窑。2003年1月,见证湖西庄窑业历史的万富老窑,被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为了保护环境,类似行业(政府)已经不再鼓励发展”,溱潼镇政府领导告诉本刊记者。不过,位于湖西庄古秋水庵西侧的老屋内的砖瓦馆,还在默默地向大家讲述这里曾经的繁华。类似的还有玻璃厂、砖瓦厂、造纸厂等一批企业,由于环境污染原因陆续搬迁,最终留下的是青山绿水。
白龙戏水。
新老八景穿越三生三世
凸显文化底蕴,增添旅游新优势。深入挖掘溱潼古镇旅游景区内涵,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249处历史性建筑、19条古街巷逐步整治和修缮,深挖千年古镇名人轶事,加强对会船文化、砖窑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的研究利用,让游客全面感受里下河风情。
溱潼古镇的民居可以和中国邮政的民居系列邮票相媲美。这里的民居以精巧见长,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砌以响砖。建筑风格以青砖小瓦,磨檐博山为主体,屋面上饰以淮脊雀尾,再加上木雕砖雕,灰塑堆瓦,装饰点缀毕肖动人。
清朝乾隆年间溱潼孙家庄进士孙乔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赋七绝诗咏八景是:东观归渔、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月、绿院垂槐。东观归渔位于镇东道士观,围墙外2米处即是东大湖,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渔人之乐,饶有情趣。
而在溱潼西北角,西湖返照和堤柳春莺皆以泰东河长堤为题,西湖返照以秋天水上风光入诗,堤柳春莺则以堤畔春日之景取名。
镇中夹河三座桥的中石桥,拾级而上,有二十级,夜晚,明月倒影,景色入画;夹河东西桥为板桥,东板桥临近东大湖,每逢秋高气爽,水波不兴,星河明月,万籁俱寂,有杭州平湖秋月之胜。
戴侃敏透露,他们在钱存德老先生的带领下把溱潼的这些经典都做了详细的调研,同时准备将部分已经消失的予以恢复,并推出溱潼新八景,最后形成“溱潼十六景”。新八景中的“金钩钓月”等仅仅从名称上就足以让外来的游客神游。
水上盛会。
小镇之魂古山茶
站在小镇的任一个高处,都会看到青砖黛瓦的古朴旧色中,那一丛“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的古山茶探出院墙,嫣然怒放。当地美女导游告诉本刊记者:“历经宋元明清千年,这株国宝级的古山茶每年如约在清明之际绽放,作为溱潼会船节的重头戏之一。”古山茶在湿漉漉的水汽弥漫中,诉说着“千年古茶隐谁家”的小镇情怀。
“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素有“全球茶花王”美誉的泰州姜堰溱潼万朵古山茶见证了古镇千年的文化,同时作为溱潼古镇旅游的金色名片走向全国。美女导游还告诉我们:“溱潼古山茶已经与云南丽江古山茶结为'姐妹花’,与台湾阳明山草山红古山茶结为'团圆树’,被国际茶花协会评为'全球人工栽培的茶花之王’,仅2013年前往赏花的中外游客超过30万人。”
古山茶是小镇之魂,溱潼人自古以来就自觉不自觉地对古山茶进行了保护。数百年来,周围的房屋几经翻建,而按照溱潼人的习惯,每翻建一次房屋,地基都需要加高一些,不知不觉,茶花树根基就高出地面1米多,为它更充分吸收营养、争取阳光创造了条件。此外,树旁的浇花井,经专家论证掘于宋代,与该树树龄相仿,想必就是当初为它而掘,以提供浇灌的水源及排水的去处。
美女导游说:“古山茶千年来历经磨难,单说康熙年间曾发生一次大水,苏北地区一片汪洋,当时只能见到溱潼水云楼、泰州望海楼的屋脊。据1993年版《泰县志》记载,1931年6月至7月,大雨,江淮湖海并涨。8月,里运河堤决,全县90%农田被淹没,下河淹死2500多人,为数百年罕见⋯⋯”一次次灭顶之灾,古山茶竟一次次奇迹般存活下来,护佑着溱潼子民。
溱湖麋鹿。
麋鹿最为理想的家园
对于“溱湖湿地是麋鹿最后家园”的论证,始于一封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印刷信件。1985年,姜堰一位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一位领导同志调任后清退的资料中,发现一封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印刷信件,信中提出了拟在姜堰建立麋鹿野生放养区的建议——国外专家首先肯定了“麋鹿最后家园”之说。
而事实上,自古以来均有记载,范晔在《后汉书·郡国志》中记有“海陵麋鹿千万成群”;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麋,今海陵间最多”。海陵,即今泰州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姜堰、海安、东台都曾列为古海陵辖区范围。
姜堰境内已发现麋鹿角化石和亚化石近90处,出土的麋鹿化石数量已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几乎遍布姜堰所有乡镇的麋鹿角化石和亚化石出土点,说明了当年麋鹿在姜堰大地上繁衍和生活的密集程度。最为珍贵的是有一尊麋鹿化石标本至今仍陈列在泰州博物馆,被世人称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最为完整的麋鹿化石”。
溱湖湿地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河网密布,水草丰茂,自古就是麋鹿最为理想的家园。麋鹿园区王经理告诉本刊记者:“1996年,两雄两雌4头麋鹿重归故里,使回到衣胞之地的麋鹿得到了最佳的生存依托。截至目前,在麋鹿园自由生长的麋鹿已哺衍繁殖至100多头,今年又喜添鹿崽6头。目前,麋鹿园成为溱湖风景区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麋鹿是东方神鹿,是吉祥之鹿,是权力的象征。它们在烟雨蒙蒙、芳草萋萋的水畔徜徉、驻足、回首,发出了粗厉的吼叫,昂起苍凉的巨角,一投足一摆尾,一招一式尽在传递着亘古信息,诉说着坎坷的经历。乾隆皇帝有诗句:“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麋鹿具有古典神秘的气度和厚重丰饶的内涵,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看见这种美丽神秘的动物,和它们尽情奔跑的样子。
溱潼会船节水上表演。
挖掘“水古文” 留住会船的根
古镇吸引中老年人,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兴奋点?会—汇的融合会催生怎样的变化?戴侃敏这样告诉我们,运动汇—休闲汇—贸易汇—禅修汇,“视野所及地方体现船的要素”。
比如说水上庙会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还将充分地予以开发。
水上餐厅在目前的溱潼镇并不少见。但遗憾的是,现在船是固定在岸边不走的,而根据规划团队的规划,将来将随处可见游走的水上餐厅,边吃边游,边游边吃,一如威尼斯的刚朵拉。
溱潼镇政府相关人员透露,未来三年,溱潼镇将深度挖掘“水、古、文”等特色资源,新建一批近水、亲水的生态休闲景观河道,打通古镇—湿地水上游览线,给游客带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感受。此外,溱潼将建设以水(船)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客厅、临水美食街,招引水上乐园、水上飞机等亿元以上旅游项目。
30多种保留下来的小吃。溱潼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溱湖八鲜古今闻名(并入选《中国名菜大典》)。簖蟹、青虾、银鱼、蜜饯佛手姜为溱潼四大特产。漫步老街,更可以品尝到名目繁多的各种风味小吃——蟹黄大包、脆鱼汤面、小炉烧饼、油炸臭干、血糯糖粥、五香螺蛳、梅花糖糕、淀粉汤圆、糯米香藕、蜜饯酒酿、八珍方糕、鸡蛋薄片等皆老少咸宜、美不胜收,千百年来原汁原味世代相承。
依托会船小镇的打造,溱潼镇致力于打造休闲溱潼。为了形成独特的休闲特色,溱潼积极发展以“夜吃、夜游、夜娱、夜宿”为特色的古镇过夜游经济,让游客玩有品位、吃有特色、住有体验。此外,在打造旅游风情的同时,溱潼镇也在加快建设旅游厕所、公共自行车、生态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火红的律动。
资料链接:
溱潼会船节:世上最大的水上盛会
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溱潼镇就名列其中。目前,它的另一个名字正酝酿而生——会船小镇。
溱潼地处里下河水乡,这里水网密布,湖沼星罗,河港纵横。在过去陆路不通的年代,船是这里唯一的代步工具,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求亲访友,溱潼人出脚就是船。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溱潼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情风物。
会船是溱湖中一项独特的景观,现已列入“全国十大民间艺术节”。
每年清明前十天左右,各村竖起会旗,开始举办会船活动,全民参与。家家做饼蒸糕,户户邀亲带友。男女老少,无不玩船弄舟,河湖港口,尽是桨声篙影。
会船节是溱潼人民独有的水上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年,当盛会的汽笛拉响的时候,喜庆的鼓乐礼炮齐鸣,数千只信鸽翩然腾空,水上赛船的浪花飞溅,岸上欢呼的人声鼎沸。民国诗人陈二指曾经形象地描写过当年的场面:
专练会船架竹篙,一声锣响滚银涛,
各争胜负分前后,不亚金焦训水操。
绿杨堤畔霓裳按,青草河边画舫排,
每到年年春三月,如云仕女看船来。
溱潼会船十分讲究,仅会船种类就可分为贡船、篙子船、划船、花船、拐妇船等5种类型。会船流程有选船、抱篙、试水、铺船、祭祀、赴会、竞赛、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等。各类民间文艺演出纷纷出台,处处笙歌不绝,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四乡八镇上千船只会聚到溱湖,参加赛船竞技和文艺表演活动,千篙万桨云集湖面,篙手、演员达一万余人,观众游客纷至沓来,环湖四周多达十余万人,声势十分浩大,场面十分壮观,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清明会船”由于所有的活动都在水上进行,因此又被称为“水上清明节”,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清明会船”又称“清明盛会”,据传起源于岳飞抗金(也有传说起源于明代侯必大抗倭等多种说法),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分布在姜堰里下河地区以及邻近的兴化、东台、江都少数乡镇,约有五百多平方公里范围的上百个村庄内,因为以溱潼为中心,故又称“溱潼会船”。
溱潼清明祭祀是其主要内容。祭祀有一种特有的形式,就是撑会船祭祀忠魂英烈。人们在清明前为自家的祖坟培土上供、烧钱化纸,清明当天在家中以豆腐、百页、团粉等做成素菜,供奉先祖。清明节第二天一大早,各家撑会船外出祭祀。在船出发前,先用“六只眼”(猪头、公鸡、鲤鱼)到庙里敬菩萨。菩萨敬好后,大家撑起会船去河边的荒冢野坟处烧毛昌纸(冥币)、撒米饭,在坟地上舞龙、敲锣打鼓。这些坟都是无主坟,据传说是当年岳飞的部队在溱潼地区与金兵作战牺牲的将士的坟茔。当年的百姓就是撑船收葬阵亡将士的,会船也由此演化而来。
这种祭奠、招魂活动,由民间自发而延续至今,体现出姜堰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对于团结御侮、崇扬忠烈、敬念祖先、恤孤怜贫等美德良俗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