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少?不舍得睡?躺下了却怎么都睡不着?

张佳玮

昨天 21:15

昨天参加了个关于“睡不着觉”的直播,跟几位老师聊着,交流了下观点。聊着聊着,许多零散的思路也成型。

边想边写,想到再补几句。

以前说过这个:

有牛人自称可以不睡觉或极少睡。

有吗?有。

多吗?少。

极少数可以不睡觉的,那是基因里自带的。

相当多说自己可以不睡觉的,基本都经不起细推。

比如有些人说自己睡得少,那是只算了睡(sleep),没算打盹(nap)。

比如谁谁说我四五点起——您得问他前一天几点睡的。

类此都是忽悠。

以前写过:大多数传奇少睡牛人如巴尔扎克,如弥尔顿,都还要每天七小时。

巴尔扎克还辅以超量咖啡,51岁就殁了。

莫扎特据说每天五小时,35岁,天不假年。

拿破仑号称可以一天不睡,但他的秘书德·布里涅说过,其实拿破仑平时也是十二点睡七点起。

时不常七点去叫早,他还要娇慵地翻个身,“再让我睡会儿!”

拿破仑这种精力无边的都赖床呢,何况普通人?

号召无限压缩睡眠时间的,多是大忽悠。

人到了点不肯睡觉的主观原因,之前写到过。

许多人不肯睡觉,是因为这一天太累了太憋屈了,没点自己的时间,没乐够:“这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好容易能做会儿自己,玩会儿才不算亏。”

这很好,是心理健康的必需。

但熬夜得后来,有部分人明明神思困倦,也玩不出什么乐趣,却还是不肯睡,麻木地反复刷手机,却不是因为找乐了,而是人困之后,感受力和自控力都下降;明明感受不到快乐了,出于惯性,还在继续熬夜,希望能找到点乐。

因为都麻木到感受不到时间流逝了,更容易虚耗时间。“啊?迷迷糊糊都凌晨啦?”

前者是太忙导致的渴望趣味,后者是太累导致的无以自控。

太忙所以没自己的时间,想补偿;太累所以感受不到快乐,又无法自控,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看过个英语专栏,几人晚上喝酒,开始挺欢,后来醉了,还想喝时,中间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哥说:

这往后再喝也喝不出乐子了。这一夜最好的时光过去了。

所以在还开心的时候,见好就收,让这一夜过去吧。带着这份好心情,回去好好睡,等新一天到来。

我觉得这段话用来说熬夜,也很适合。

找乐是正常的,是必需的,我们是人,不是机器。

在自己还没累到失去自控时,可以考虑见好就收。

当然很难做到,毕竟对自控能力要求太高。

但这是在大背景不变——即,客观上,大家都还是又忙又累——的前提下,相对有效的法子了。

哪位会说:睡下了,也睡不着啊!

这方面,我稍微有点心得。毕竟乱七八糟的睡觉方式,乱七八糟的睡觉时间,我多少都试过。

少摄入咖啡因,要摄入也提早摄入,下午之后少喝:这大家都知道。

摄入点乳糖,可能睡得好些,所有有人睡前喝牛奶有效。

有人说睡前洗个澡睡得香,其实倒不是睡觉多灵验。人入睡快慢,跟体表温度有关:体表温度稍微低些,会容易入睡。

洗完澡后,体表水蒸发时会带走热量,所以睡得稳些。反过来,如果洗完澡就把自己捂得滚热,就不一定睡得着了。

午觉,我四年前听过一位先生的讲座,他的大意:午觉打盹挺好的,但别过长。15到20分钟最好。

我自己尝试过。比如下午不小心睡过了,一整个下午神思不属,晚上还睡不着;但如果打盹打得好,15分钟。醒过来的时候,会有种“哦?才过了15分钟?总觉得睡了好久”之感。

大概,好好睡一觉,类似于自己关机了;而打个好盹,是重启了一下自己。

南欧人有大睡午觉的习惯,但他们吃饭也晚,那是另一个节奏了。

关于怎么睡得着,各有各的因素。

昨天直播里,听到有人举案例,喜欢盖厚被子睡觉,50公斤的人,得盖五公斤的杯子才睡得着——听着像胸口碎大石。

我有个亲戚,也有类似的习惯,说是盖大被子,睡着踏实;被子轻薄软,哪怕暖和,也不踏实。

我问他,是否与少年时有关?

他说对,这么一想,小时候跟爸妈一起睡,还就是大铺大被子这么睡着;后来就觉得,这样的环境最安心,最舒服。

也有人说,爱听相声睡。这方面,我经验丰富:不止听相声睡,我跑步都能听相声——当然,都听老相声,熟段子。

因为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老相声,没那么多生鲜热辣的新包袱,就听熟了的二位,你一言我一语地递话,若听若不听,熟悉,舒适,开心

不信您睡觉听一段评书,杨令公碰死李陵碑,岳武穆风波亭归天,能气哭,哪还睡得着?

也有人说,择床。

我前几年,有那么几天,十一天得换十个住处,不停换床;当时也琢磨了,为什么有些床比较好睡,有些不那么好睡?

如果说是环境差别,那关了灯都差不多。比方你睡一张普通尺寸单人床和一张一百平米大床,但凡没翻身习惯,关了灯,其实感觉差不了多少。

我寻思,还是跟软硬和枕高关系大些?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个“这个姿势最舒服”的睡姿,但又各自不同。

毕竟各人体态不一样,有些宽肩头小枕头高,侧躺就不舒服;有些脊椎颈椎哪儿不好,平躺就睡不着。

我有个长辈,胯骨很宽,导致他睡觉得半趴着才舒服——还不能全趴,不然也睡不着。

我觉得,上面这几个案例,有个共同点:

人在自己熟悉的、觉得安全的环境里,睡得比较香。

这么想来,提倡规律的、定点的、定时的睡眠,的确比较好。

比如哪位说,我今天八点睡明天四点起;明天十点睡后天六点起;后天午夜睡大后天八点起——这样来回横跳,可能就不如每天十点睡六点起的人,容易睡得着了吧?

所以如果睡不着,除了喝牛奶、洗澡之外,也可以尝试,自己搞一套睡前小仪式:

听熟悉的音乐,盖熟悉的被子,按熟悉的睡姿。

一整套下来,心会觉得定一些,身体也会自己哄自己:“哦又是这一套,很熟悉很安全啊,放下心来,睡吧。”

如果前一天有许多烦心事,那睡前自己可以想象一下,明天自己会做什么。

倒不是得把明天想得多清楚,但这样做,可以避免自己想过去的烦心事。

还有点别的用途。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小广告一下,这本书我翻过一个版本)有个小秘诀,我觉得很适合应用到各个领域。

他说写东西到最流畅时,停笔,这样第二天起来,就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类似的:

每一天睡前,想清楚明天要干什么活儿,想清楚怎么起手,睡觉前,会相对少点焦虑,不太会有“想到明天就觉得焦虑,不希望明天到来啊”之感。

说到底,我们还是需要舒适、安全、熟悉、有着落、获得掌控感,睡得也会好一些吧?

比如,这篇的思路,就是昨晚想好的;我知道明早起来要写这个,头天睡得也踏实。

最后,哪位会说:

只要睡足,那我每天十点睡六点起,和凌晨三点睡中午十一点起,也没啥区别嘛?

作为一个亲身试验过类似倒时差睡法的人,我想说句:

还是有区别的。

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受光线和体表温度影响。

在一天光线最好、温度偏高的时间里醒得久些,对心情也会更好一些。

有过季节性情绪失调的诸位,一定懂的。

除非您是万中无一的基因,或者有超强的自控能力,那就另当别论。

最后一点心得。

每当觉得自己状态不好时,喝水、睡觉、减少饮食摄入或吃得简单些,是相对简单的自我疗愈方式。

人的情绪是被激素分泌所左右的。

而睡眠不足或脱水时,陷入身体各种失调,人会寻找其他方式来刺激慰藉自己——那往往导向为过度消费。

睡得好,人的情绪比较平和,需求本身会变少: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多半有体会。

我恶意地猜测一下:

许多强迫你“少睡觉多干事”的,除了“少睡才能多干活”之外,也隐含着“不希望你睡得太好想得太清醒呢”的意思在里头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