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有这6种心态

这是粥左罗的第 1632 期分享

作者 l 柴桑柴  编辑 l 易小飒

来源 l 拾柴院(ID:shichaiyuan_)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最近有一个灵感闪光点,分享给大家,不一定对:
“如果当下你感觉很不开心,那只要做一些和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反着来的事,多半就能得到最优解。”
比如,早上一醒来就开始玩手机,玩了一个小时玩得眼睛都疼了,那立马做相反的事,比如放下手机去读书,就是对你大脑有益的反向行为。
比如,周末在家用同一个姿势躺了一下午,躺得意识都恍惚了,那立马做相反的事,比如立马爬起来下楼跑两圈,就是对你身体有益的反向行为。
除了玩手机和葛优躺,生活中还有许多那种“嗯?好像是有哪里不对,但是一时又说不出来的”模糊的、不太容易被人意识到的心态问题。
很多时候,这种反直觉的心态,对人的成长最有用。
今天这篇文章,分享5个这样的心态,亲测非常有价值,建议认真阅读,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为什么不能是我?

人的认知天性中存在着「慕好、艳羡、自利」的心态,如果看见别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偶然间取得了什么成就,或者接住了什么橄榄枝,总是会不由自主心痒痒地想:“为什么不能是我?”

虽然老这样想看上去很酸,虽然我们明白别人可能也不是一直这么顺利,可能他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厚积薄发,但这是人的本性,过去我从没想过刻意去克制,事实上也很难克制住。

后来有一次,我遇到一件很倒霉的事特别沮丧,莫名其妙想起了这句话:“为什么不能是我?”

那一刻好像突然发现了,自己一度认为是羞耻的心态的全新用法。

心理学家肖恩·阿克尔指出,我们不能单单从别人拥有的外部条件,去推测这个人的长期快乐程度。同理,我们也不能单单因为自己遭遇过一些不顺,就过度否定自己,质疑老天不公。

既然「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个心态,很容易被用在别人遇到好事时,那为什么不能把它用在自己遇到坏事时呢?

当你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觉得很不公平时,不妨试着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我?

这样看起来,人生简直豁然开朗。

02

没有终点线,只有里程碑

美团创始人王兴,一直很推崇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里有一个核心观点是:

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也就是和'规则’玩,探索改变边界本身。

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无限游戏,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边界。除此之外,其他的边界都不是终点,顶多算里程碑。

但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明白。

人类随着上千万年的达尔文洗礼,一直留存着「熬出头就轻松了」的基因后遗症。

因为人是高等动物,不像螳螂繁殖一次就油尽灯枯,我们的祖先为了繁衍后代和适应生存,几乎耗尽了所有。

所以在我们的骨子里,总是渴望着在付出这份巨大代价后,会有某种“抵达乌托邦,一劳永逸”的方法。

这些句式你一定从小听到大:

“等你上大学了就轻松了。”

“等你工作了就安心了。”

“等你结婚了就稳定了。”

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会变成这样:
大学甚至高中毕业后就不再学习——认为应试教育的结束是学习的终点;
找到一份体制内工作就安于现状——认为稳定的工作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结婚后就不再想着如何维系感情,甚至表白成功恋爱后就不多陪女朋友——认为把对方追到手是亲密关系的终点;
……
这就是「终点线心态」。
这种心态,会让人认为人生的意义非常有限,自己无需再努力去求知和探索,凑合活着就行。
我之前也是这种心态,但试着踏出去后,发现世界变得越来越广阔,前面的路变得越来越长,并不会有一条终点线躺平等着我。
很多我们以为的「终点」,顶多算个里程碑而已。
“等到×××,就可以躺下了”这样的心态,真的会让你错过很多。
当你改变这种心态,开始相信「没有终点线,只有里程碑」,你会发现,经验的累积就像是垫脚石一样的东西,不断把你往高处托,不断抬高人生的天花板。
到那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03

懂的越多,懂的就越少

现在越来越觉得,学习是一个发现无知的过程。

以前我学习,是为了感受「懂得越来越多」的快乐,现在我学习,越来越多的感受是「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不懂的」。

2013年,由瑞典教授Hans Rosling发起的Gapminder基金会,启动了一个项目,叫做「无知」。

这个项目采访了全球各地的学生、教授、学者,让他们回答一系列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问题:比如全球人均预期寿命是多少、有多少人能够用电,等等。

结果发现许多人的答案正确率,还不如黑猩猩随机选择的正确率高。

这说明一件事: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

以前我觉得知识是一片拼图,只要我懂得越来越多,总能把这块拼图补得越来越全。

现在发现,知识并不是像一块块静止的拼图碎片那样,只需要收集拼凑,而是像一颗颗种子,每收集一颗,经过用心的培养和浇灌,它就会生长蔓延得越发旺盛,会开出未知的花朵,会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世界如同汪洋大海,我们漂流于其中。每往前一步,我们看到的海平线就会更加辽阔。懂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懂得越少。

当你觉得自己很无知时,恭喜你,你已经开始走下愚昧之巅。
04
少忍耐,多发发脾气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有一些讨好型人格特质。

哪怕我自己还没忙完,同事让我帮忙做什么事情,我也会先帮他搞定;明明自己心情不好,朋友需要安慰时,我也会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去安慰他。

我总是尽量把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认为这样别人就会更喜欢我更珍惜我。

但有时我也会迷惑,有些人看着很有棱角,很我行我素,甚至经常会做一些「不够善解人意」的事,但却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后来我明白了,别人并不是看中他们「不够体贴」的那一面,而是被他们那种「想要什么就表达,不愿意的事就直说」的坦率气质所吸引。

并不是说体贴不好,付出不好,而是说如果对一切索取都全盘满足,不懂得在一些适当的场合发发脾气,大家就不知道你“对人好的底线在哪里”。

没有底线的“好”,是很难被人重视和珍惜的。

有句话可能不太礼貌,但是却很真实:对“免费”的东西,大家可能会喜欢,但不会珍惜。

所以,一定要学会发脾气,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脾气,是一种高情商。

只要发过一次脾气,大家就会明白你的底线在哪里,以后就会尽量避免触及你的底线。但如果你这次忍了下来,没有人知道这是你的底线,那下次可能还会遇到更过分的要求。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说: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极端,但是真的有它的参考价值。

在某些时刻,在意自己的感受比付出和给予更重要。

05

渴望痛苦,在痛苦中变强大

在《原则》这本书中,瑞·达利欧说:

“我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体会痛苦的时刻,我不会感觉丧气或透不过气来,而是把痛苦视为大自然的提醒,告诉我有一些重要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

而体验痛苦,然后探索大自然希望通过痛苦给我什么教益,开始成为我的一项游戏。这项游戏我做得越多越擅长,也就越不会对这些情况感到痛苦。

我学会喜爱自己的痛苦,我想这是一种健康的视角,就像学会喜爱锻炼身体一样。”

痛苦,是觉醒的开始,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之前读《工具》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叫做「逆转渴望」的工具,第一次看觉得特别魔幻,实践之后才发现这个工具的牛逼之处。

这个工具的具体操作,就是「三句话」:

1.「放马过来吧」:把出现在你面前的痛苦视为一朵云,然后对着那朵云默默呐喊「放马过来吧」,感觉到有一股对痛苦的强烈渴望把你推向云里;

2.「我爱痛苦」:当你在云中持续前进时,无声地呐喊「我爱痛苦」尽可能深入痛苦之中,让自己与它合二为一;

3.「痛苦让我自由」:你会感觉到那朵乌云把你吐了出来,并在你身后合上。这时,请带着坚定的信念在心里对自己说:「痛苦让我自由」。

其实这个工具,就是试图帮我们克服痛苦,并且让我们主动去“渴望痛苦”。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痛苦躲都来不及,还让我去求虐?
是的,这个心态你一定要试试。
为什么?
因为生活中很多痛苦,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
比如不敢向上级提问,怕提了弱智问题被嘲笑;走在街上不敢和陌生人搭话,怕显得自己突兀很没礼貌……
真相是,让我们觉得痛苦的并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当你忽略这种恐惧先去做,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
当你先去「渴望痛苦」,就会有机会「击败痛苦」,并且发现很多痛苦都只是纸老虎。

直面痛苦,击败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从痛苦中汲取能量,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作者简介:拾柴院(ID:shichaiyuan_),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图片来自《绿皮书》(Green Book)。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