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4800米雪线——黄金六支队三大队青海探矿纪实

  在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之源扎陵湖、鄂陵湖畔,驻守着一支从事地勘找矿工作的英雄群体——武警黄金六支队三大队官兵。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4800米以上积雪终年不化,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黄金六支队三大队128名官兵用韶华青春和辛勤汗水书写出忠诚于党的壮丽诗篇。

  将金字招牌挂在黄河之源

  今年4月,刚参加完黄金部队挺进新疆、西藏、青海、大兴安岭执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誓师大会暨出征仪式的三大队大队长刘世华就接到命令:三大队官兵全部进驻青海开展区矿调工作。 顿时,刘世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队自组建以来,一直在中原大地执行任务,从未涉足西部高原。官兵们能经受住高寒缺氧、环境生疏、经验匮乏等严峻考验吗?而且,大队所属七、八两个中队野外营区当时分布在河南、湖北两省,千里赶赴青海高原,人员、装备、物资输送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深知,命令面前,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第二天,他就带领踏查组成员坐上了驶往青海的列车。

  4月,平原已春暖花开,高原却依然是冰天雪地。几经周折,踏查组终于到达了他们即将进驻的工作区。强烈的高原反应让踏查组成员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刘世华心里反复告诫自己:那么多藏族同胞祖祖辈辈都一直在这里生活,身为一名武警怎么能如此脆弱?就这样,他带领踏查组成员强忍身体不适,主动走访驻地政府和藏族群众,协调解决部队进驻和开展工作问题。积极进行营区选址和规划设计,开展矿区踏勘工作,拟制部队进驻和开展区矿调工作实施方案。针对驻地环境和任务特点,踏查组认真分析,科学总结,编写了部队进驻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全大队能够按时、顺利进驻提供了重要保证。

  部队进驻后,刘世华一边组织官兵进行营区建设,一边积极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聘请青海省内区矿调方面专家和院校教授到部队授课,开展实地教学,为官兵搭建科技比武平台,提高了官兵的业务水平,培养了一批善指挥、懂技术、会管理的业务技术骨干,为区矿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刘世华的影响和带动下,大队官兵“缺氧不缺精神,寒冷不失士气”,积极投身到部队建设和区矿调工作中,实现了上级确定的“进得去、立得住、展得开”的工作目标,将金字招牌挂在了黄河之源。

  筚路蓝缕创造“玛多”奇迹

  北巴颜喀拉山工作区,一年中,只有七、八月份为暖季,气候温凉,尚可开展工作;其他月份均为寒季,冰天雪地,区域矿产调查野外作业根本没法开展。面对严峻形势,大队决定:集中七、八两个月的时间强力突击,完成上级交给的全部任务。军令如山!在大队组织召开的野外区矿调作业誓师大会上,128名官兵“顽强拼搏、敢打必胜,坚决完成任务”的口号响彻整个雪山峡谷。

  七中队中队长周德富身先士卒。他带领官兵抓时间、抢速度,每天清晨六时开饭,七时上山工作,中午自带干粮山上用餐,一直干到晚上八时才收工。晚上九时到十时,又组织官兵加工采集的样品。一次,上等兵廖鑫磊在下山过程中不慎崴脚,周队长看到后,连忙卸下廖鑫磊肩上的样品背在自己身上,并搀扶着廖鑫磊下山。回到营区,他身上的棉衣已被汗水浸透。

  八中队官兵时刻在与时间赛跑、与天气竞争。由35名精兵强将组成的突击分队,随时准备进驻施工一线。离开营区前,他们立下军令状:再艰难困苦也绝不回头,任务不完成绝不收工。突击分队备足了一个星期的干粮,马不停蹄地赶往矿区,选择了一处地势平坦的地方作为宿营地。 他们搭起了两顶帐篷作后勤保障。官兵们挤进了宿营车内,住不下的就钻进了驾驶室。9月初,夜晚的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8度,官兵们蜷缩在半米宽的床上,一动不动地挨到天亮,有的战士直到第二天脚都是冰冷的。随着高原上第一缕阳光的升起,他们睁开双眼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时才发现宿营车内的车顶上挂满了冰溜子,床头没喝完的矿泉水也结成了冰块。

  八中队主任工程师李学虎技术精湛,恪尽职守。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面积大,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李学虎抽调中队32名身体素质好、业务技术过硬的战士组织突击队,开着宿营车,工作到哪里,车就跟到哪里,吃住全在车上。工作区夜里寒冷,宿营车车厢上都结了冰,李学虎主动让战士睡在里面,自己贴着车厢睡。

  在大队官兵的艰苦努力下,大队区矿调野外工作任务于9月底圆满完成,顺利通过了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和黄金指挥部联合工作组的检查、验收。上级工作组评价说:你们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创造了“玛多”奇迹!

  用韶华青春谱写忠诚之歌

  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是大队官兵面临的最大障碍。高寒缺氧,工作区含氧量不足内陆三分之二,官兵时常出现头痛、流鼻血、呕吐等症状;紫外线强烈,官兵脸部经照晒后常常破皮结痂,呈现出明显的“高原红”;昼夜温差大,有时中午穿单衣感觉热,晚上燃上炭炉、盖两床棉被还感觉冷;工作区内湖泊、沼泽、暗流、冰河遍布,狼、豹等野兽出没,路况较差,交通不便,这些都给官兵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大队99%的官兵来自平原地区,他们远离父母亲人,在雪域高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进驻高原后有很多战士出现头痛、流鼻血等严重缺氧症状。三级士官张盼峰刚到驻地时高原反应严重,头痛、呕吐、高烧不退,大队立即派人送他去驻地医院治疗,第二天,病情刚好转,他就拔掉输液针头回到了营区,与战友们一起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官兵们都称他是“铁人”。

  43岁的八级工程师秦仲濂,仍然和年轻官兵一起跋山涉水,努力工作。父亲病重去世,他都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留下了终身遗憾。助理工程师杨涛,来西部前,不满周岁的孩子生病住院,妻子让他请两天假去医院看望一下。他满怀歉疚地对妻子说:“我是项目组长,在部队进驻西部的关键时候请假不合适。你就再辛苦一次吧。”听着电话那头妻子无奈的叹息和孩子的哭闹,杨涛的心像被针扎般难受。二级士官杨官帝,妻子临产,家中几次打电话催他回去。他想:自己身为班长,是采样班的领头人,自己回去照顾妻子,肯定会影响班里的工作,还是等工作结束再说吧。可是等他完成任务回到家时,孩子已经出生好多天了。副大队长申玉峰,年近三十,还没有对象。父母心急如焚,在老家托人给他寻了一门亲事。可姑娘听说他是远在青海高原工作的黄金兵,就再没了下文……

  黄金六支队三大队官兵在寻金找矿之路上数十年如一日,他们把对父母妻儿的思念和关爱深深地埋在心底,让坚实的足迹踏遍北巴颜喀拉雪山,让美丽的青春定格在黄河之源,他们以坚强毅力和顽强拼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树立起忠诚卫士的金色丰碑,向党的十八大献上了庄严的军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