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运动鞋
“ 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穿不同的鞋。同为跑步,也有跑快与跑慢,跑长与跑短的区别……”
在公众号里写过不少关于鞋的文章。
人的身体中,脚最辛苦。驮着我们100多斤、甚至有的朋友的200多斤体重,每天奔波来奔波去。还要请它做奔跑、跳跃这样各种苦役。虽然,自己的身体各部件,都应该一视同仁,但是相对而言,脚是最应该被我们善待的。
年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双回力鞋打天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也是歪打正着——那种鞋最适合练拳,特别适合打套路:薄底、脚感清晰、抓地、摩擦力大,落地很稳。
生活艰苦,没有那么多讲究,跑步也就用它。所以,当年跑得小腿肌肉爆绽,坚硬如铁。学校里其他兄弟训练队中,短跑队是穿钉子鞋的,这个我还记得。但那时候的长跑队,都不记得他们穿什么鞋了。
之所以想起短跑队和长跑队,是因为今天说的运动鞋,主要说各种跑鞋的感受。
一、不同的运动都有适合自己的鞋
说跑步鞋之前,先跑个题,说说我熟悉的一些运动项目的鞋,以期作为开篇所说“不同运动对应不同的鞋”的佐证。
1、武术鞋
我一个队友,比赛参加的是八极拳。这种以发力极度刚猛为特色的拳种,在演练时,有很多顿脚、锉地的动作,打好了,虎虎生风。
我们知道,鞋越不软,顿地后反馈回来的反作用力越大,越完整(同时需要腿、膝盖的刚硬度也越强,否则真的会把膝盖和腿震伤)这时候非常适合穿我们俗称的“小白鞋”。这种鞋几乎就是仅仅将脚底和地面隔开而已,没有多余的功能。尤其是A脚顿地后,B脚向前落地时那带有“搓”劲落地的脚,只有在小白鞋下,才能显得那么干脆利落。穿着后来那种有着三公分厚鞋底的慢跑鞋,打不出那样的气势不说,落地时那种以前掌为中心、脚跟向外旋转着踩实地面的发力动作,也做不出来,厚鞋底下可能还会把脚崴伤。
我当时以南拳参加的全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南拳要求步势平实,稳扎稳打,以脚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发力——南拳的美,也是美在它的发力,在10分比赛得分中,发力是否完整饱满,占到6分,可能是所有拳种里比例最高的。而且经常在双脚落地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在步型转换过程中就发力——譬如很典型“半马步变弓步双推掌”,所以有“落地生根”,“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这些谚语,就是指技术风格而言。这时候动作发力是否清脆完整,全看脚下。因此,也是以小白鞋为佳。——小白鞋可以让脚明显地感受到地面的反馈,甚至连地面的面貌都能感受得到。
这是大学毕业前最后一次参加比赛,在北京理工大学。得本拳种第一。脚下就是在光滑的木地板上,落地很稳的回力牌羽毛球鞋。
对抗运动中,主要用腿完成技术动作,也依赖于落地站得稳。这种“站稳”的感觉,除了技术因素外,得益于“薄底快靴”的鞋型。
我终身喜欢脚感硬弹一些的运动鞋,平时休闲喜欢穿“薄底快靴”,这种穿鞋习惯,跟此有绝对的关系。
2、羽毛球鞋
前不久把一双屯了多年的全新羽毛球鞋赠送给朋友。什么原因?因为它有它专门的用途,而我现在基本上没有机会打羽毛球。我奉行物尽其用的道理,如果在自己手里用不上的东西,就让它在别人手里发光发热。
羽毛球鞋通常内里有松紧带固定脚,脚底硬弹,适合弹跳。牛筋鞋底,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在木地板和胶地板上的附着性,防滑。
为什么不把它用于跑步或者日常走步?
(1)羽毛球鞋对弹跳的支持比较好,由于要快速移动,频繁弹跳,因此对于“跟脚”非常看重,常常在鞋内有松紧带,牢牢固定住鞋内的脚。这样的鞋日常生活穿,并不舒服。
(2)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跟比赛场地(通常为胶质材料的地面)的附着感,大多采用牛筋底,很“涩”,但不大耐磨,不是为马路准备的。
同时,因为弹跳的需要,缓震一定比较弱。如果将羽毛球鞋用作慢跑鞋,既不经济(磨得快),也不适用——当作慢跑鞋不够缓震,当作竞技鞋不够轻便。
3、跳绳
一般我们跑步爱好者就用跑步鞋跳绳,但是有没有注意过,拳击手们跳绳都穿着拳击靴——那也是一种薄底快靴,厚底鞋在快速前后侧向移动中很容易摔,而且,厚底——特别是所谓踩屎感强烈的鞋,踩地后弹跳的反作用力被鞋吸收了大半,怎么能不累得气喘吁吁?
所以,一说到鞋,言必称“软”,是缺乏运动常识的表现。
以上简单地说说对其他运动用鞋的看法。接下来言归正传说跑步鞋。
二、选跑步鞋第一步必须明白脚型
所谓脚型,就是内翻还是外翻。
在这篇《再说内翻足和外翻足》文章里,用慢动作式的描述,把如何判定自己是什么脚型这个问题,说得比较透彻。简单来说,就是脚的后跟、中掌的外侧先着地,过渡(滚动)到前掌整个落地。再直白地说,观察一双旧的跑鞋,脚后跟和中掌的外侧磨得厉害,就是内翻足。
反之,则是外翻足。
我注意到很多网店里卖鞋,标明适合脚型时,通常把“内翻到正常”归为一类,“外翻”单独一类。我在街头,也常常观察人们的脚型,的确轻微内翻的占多数,可以这么认为,轻微内翻的,也就是正常足。
外翻的脚型,我在跑步中也见过,对方外翻得很厉害,让人感到内侧的鞋帮下端都被踩到了地面——看起来很辛苦的样子。
如果不考虑特殊的因素,外翻脚必须穿支撑型,内翻脚则支撑和缓震皆可。但由于支撑鞋的足弓处那个硬支撑几乎不磨损,等到鞋旧了以后,鞋底会越来越体现出内高外低的状态,内翻足型穿这样的旧鞋,比其他脚型更容易崴脚。我老人家就因为这个原因,光荣崴脚两次,其中一次还比较严重。
三、跑鞋与体重大小
我坚定不移地相信,体重与鞋的合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观点,前几天借助试穿多威跑鞋,磨合100公里的体会文章里,用轿车载人,和卡车载大象的例子,做过说明。
就慢跑而言,我坚决主张大体重穿高性能(顶级、次顶级缓震/支撑),小体重可以考虑低性能的鞋。而且前者的迫切性更重要。亦即:大体重穿顶级、次顶鞋,几乎是必须的。而不应该盲目地穿竞速鞋这类缓震、支撑方面性能较低的鞋。小体重则原则上低性能也许更适合,但如果高性能鞋穿着舒服,也无妨。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大体重的人,跑动中腿、膝受到的冲击大,顶级、次顶级这类高性能鞋的防护作用大。
其次,大体重人士的竞技需求不大,这个阶段也不适合竞技。所以,以性能高、鞋身重、慢跑用途为主的鞋,最为适合。
小体重者如果穿顶级、次顶级觉得没有不适,则尽可以选择。以我自己的体会,大体重时期和小体重时期,脚对鞋的感受,的确会发生变化。我随着体重减轻,从过去的“顶级/次顶级”这样的服役梯队,过渡到“次顶级/实用级/入门级”都采用的服役梯队。
四、与当天要跑的科目有关
这个可能是最容易让人疏忽的、也最容易让人迷茫的一个分类。
很多人买了一双鞋后,一头穿到底,一直到坏了,淘汰换新。
一般来说,几双鞋换着穿,有助于鞋的放松和恢复,增加每双鞋的使用寿命。即使家里有矿,不考虑什么使用期限的问题,只要跑的意图不同,也应该穿不同的鞋。
一般来说,持续时间短,距离近,所可以采取的态度相对宽松一些,预计跑的时间越长,或者距离越远,越要严肃对待。极端地说,如果就用散漫的状态跑1公里,那光脚也不是不可以。
1、跑快与跑慢。慢跑鞋、慢跑鞋,既然都这么叫,一定有道理。因为不打算跑快,所以鞋重一点没有障碍。同厂技术前提下,如果允许把鞋做得更重,一定意味着可以用更多的科技和材料,保护性也就更好一些。同时,踩地后的反作用力,损失得也多一些——反正不求快,损失一些也无所谓。
慢跑鞋,通常用在距离长,时间长,速度慢的场合。所谓速度慢,也是相对的。有的大神5分配速算慢跑,像我们劳苦大众6-7分算慢跑。所以,大神和我们普通人,是不同的。因此,这里的慢跑和竞速,都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
个人体会,慢跑时应该穿鞋柜里缓震/支撑等级最高的那些鞋,慢跑时不穿这些鞋,其他真的也没有什么机会穿了。
通常,超过20公里的距离,就算不是很悠闲地慢慢跑,而是有速度的意识在内,我也都穿慢跑鞋,不会穿鞋柜里最轻的那些鞋。
2、跑长与跑短。越是跑得长的,支撑性能越要强一些的,防止后程乏力。需要声明的是,所谓长短、快慢,没有绝对的分类,都是相对概念。对于一个能光脚跑马拉松的大神——不对,应该是天神——来说,什么鞋都没有区别,都能用来慢跑,也都能用来竞速。
我个人体会,越是长距离的奔跑,越不能穿过于软的鞋。我越喜欢硬弹型的鞋。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爱好研究鞋垫:有的鞋垫用两个手指一捏,就可以把鞋垫捏扁,厚度接近于零,夸张一点说,两只手指的指肚都恨不得互相感受到,手指一放开,就立刻恢复原态。
另一种鞋垫,用力一捏,鞋垫也会被压塌下去一些,但依然可以看到有一定的厚度,不会到两只指肚相互能感受到的地步,放开后,恢复得比前一种略微慢一些。
后者就是硬弹。鞋中底的道理与此类似。
所以,经常可以用改换鞋垫的方式,来调校、甚至改变一双鞋的特性。
如果穿上述前一种软弹的鞋去跑长距离,超过15公里或者20公里,就会很累。
平常,我出门时会这样选择穿鞋:
** 如果当天预计超过15公里,穿缓震性能强一点的鞋。
** 10公里之内的慢跑,大多时候穿轻量鞋。毕竟脚踝和小腿也需要时不时地锻炼锻炼。有个被我视为跑界大神的老友告诫我:长期穿高性能缓震鞋,会把人都跑坏了。我想就是针对在跑步肌肉缺乏刺激而言的。
** 10到15公里这个平时最多出现的距离,穿鞋比较随机,对我来说可能普通级和次顶级比较合适。目前用的最多的,是一双被调校后的多威3900:它本身的缓震性能不像想象的那么单薄,加上我用了比较韧弹的鞋垫,综合下来,在轻量化和保持韧劲这两者之间平衡得比较完美。在这个距离的中等速度跑时,其舒适感胜过顶级/次顶级的慢跑鞋。
** 如果是有速度要求的HIIT,过去体重比较大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跟慢跑一样的穿戴。接下来将在Saucony Kinvara、UA Hovr Sonic和多威3515,它们之间甄别出一双心仪的来。
Kinvara和3515都是220克,而Hovr Sonic有310克。
我对这三双鞋,都不熟悉。多威3515跑了两个10公里,感觉适合跑5公里HIIT,但不适合我长距离跑。我也不推荐普通爱好者选用,小腿不够强大的人可能真的会疼。
我比较喜欢有仪式感,仪式感也是一种敬畏心。当出门前,脑子里对当天的活动已经有了明确的“意图”时,根据当天运动的这个“意图”,思考一下穿哪双鞋,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去做,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