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 发展普惠金融要借力金融科技塑造区域特色

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普惠金融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批复浙江省宁波市试点建设全国首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此后福建宁德、陕西宜君、青海省、山东雏城等十余个普惠金融试点县、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以及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相继成立。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各个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的个性化经验,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三大建议。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界定

普惠金融的提出。从供给端看,金融机构出于趋利避险的初衷,主要服务于风险系数低、盈利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引发金融基础设施配置、金融服务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不公平现象。从需求端看,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旺盛,却由于缺少抵押物、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难以获得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由联合国系统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率先广泛运用,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可见,发展普惠金融旨在缓和由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而产生的供需矛盾,平衡金融机构的经济、社会双重责任。

普惠金融的本质。“普惠”即令大众普遍受惠,而非小众独享,本质是共享、公平和有效。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需要涵盖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等方方面面,以满足大众的金融需求为导向,消除金融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盈利能力、所在地区、所有制属性等方面的歧视,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应该说,普惠金融的本质是落实“金融(信贷)权是人权”的和谐发展理念,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小众型的奢侈品转变为大众化的必需品。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信贷权是人权。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二、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典型发展路径

(一)宁波:基于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的区域经济特色,紧抓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开展数字化普惠金融。

一是建立数字化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将支付密码技术引入票据业务,采用全球首创的应用动态加载安全技术,逐步构建起“一系统、三平台”,即宁波市同城清算系统、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二是推动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移动金融应用创新实践及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建设,打造以移动金融为终端载体、线上线下互动(O2O)模式创新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新模式,并已在衣食住行的各类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三是加快信用信息共享优化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打通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人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严重交通违章、骗取低保待遇等公共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为银行贷款审核提供了重要参考。四是探索针对产业工人的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北仑区开展产业工人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政府整合开放人社局、流管办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构建产业工人信用增进机制,引导中国银行、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出面向产业工人的“个人委托贷款”、“匠人卡”等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支持金融机构与吉利汽车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为员工提供“定制服务”。

(二)青海:基于农业人口众多、绿色产业资源丰富等特点,发展惠农金融、绿色金融

一是建立基层党支部与基层金融机构“双基联动”机制。依托基层党组织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把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相结合,将金融服务嵌入基层党组织面向农牧民群众的服务体系,使基层党支部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基层业务的新平台。二是促进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结合本地的区域特色定位与绿色产业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绿色金融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原特色农牧业、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如在海东市加定镇开展普惠金融“绿色小镇”示范点建设,在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在玉树州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普惠金融示范点建设。三是探索精准扶贫融资模式创新。成功探索出“六个一”工作机制、卡阳乡村旅游、“拉格日”绿色扶贫、“拉面经济”等五大具有青海特色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并创新推出符合需求端发展实际的“农林宝”、“低收入农户扶贫贷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巾帼贷款”、“涉农企业员工贷款”等个性化产品。

(三)福建:基于经济基础薄弱、山海城乡差距大等现状,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升级和海上金融创新

一是探索以盘活农户资产为重点的农村金融创新。创新”民富“中心模式,通过搭建农村信用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将农房、菇棚等固定资产或土地经营权等抵押给合作社,盘活农民资产。支持小额信贷促进会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中介机构向农村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办理小额信贷的申请、核查、推介、担保等一体化综合性的普惠金融服务。二是支持助农取款点升级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探索“1+N”发展新模式,将助农取款点的基本支付服务延伸至办理零钞和残损币兑换、贷款需求和保险需求预约登记等,更有效地满足村民的基本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全国首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项目,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精准扶贫卡,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等项目。三是成功探索创新海上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当地金融机构针对海上养殖交易特点,以“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的方式打造“海上移动银行”,依托手机终端完成交易资金结算,延伸银行服务半径,使养殖户与其上下游商户间随时随地进行资金结算;建立兼具超市与ATM机双重功能的海上便民服务点,还提供水电费缴纳、小额存取款、社保卡服务等相关服务。目前,“海上移动银行”服务模式已推广应用至菌菇、茶叶种植等福建特色农产品“产供销”领域。

三、思考与建议

一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特色优势,找准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发力点。要深度结合当地城乡发展、人口结构、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等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考虑地方普惠金融的需求痛点、工作难点与发展重点,探索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尤其是符合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真正需求的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和路径,如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海上金融、扶贫金融等。

二是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要以金融科技作为强大后盾。首先,支持内部培育、外部引入金融科技企业,依靠金融科技力量改善支付体系、征信系统、终端服务等传统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个性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边际成本,提升金融机构对弱势群体、“长尾客户”群体的服务效率,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区域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其次,发挥金融科技对不同金融服务机构的链接作用,引导多部门联合搭建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以科技手段实现与各类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数据信息、信用信息共享,优化普惠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三是发展普惠金融要坚持普惠化与精准化相结合。要将金融服务对象的普惠化,与金融服务产品、服务模式的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相结合。一方面,破除金融服务领域的“一刀切”现象,针对弱势群体采取定制化的资金适配计划、差异化绩效考核机制、专营化金融服务机构、便捷化金融服务机制、特色化金融产品创新;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小贷公司、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联合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需求,探索多方合作新模式,灵活按需配置多类金融服务资源。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