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的人际关系题,本质在于战胜自我,而非搞定别人
公考面试中的人际关系题,是一大类重要题型,现在的人际关系题,牵涉到的人员越来越复杂,事件也越来越多,许多人看到题目就觉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尤其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往往涉及非常复杂的对立冲突,更是让人难以下手。
其实,许多人把人际关系想的太复杂了。我们把人际关系拆开了看,无非就两个元素:自己和他人。只是按照常人一贯以来的思维,都是喜欢从他人身上找问题,而选择性的忽视自己,这种思维,会不自觉地带到人际关系题中,就导致了人际关系题非常棘手。
实际上,我们重新把重心转回到自己的内心。很多事情,只要想明白了,就已经解决了。比如失恋这种最复杂的两性关系之一,为什么那么痛苦,因为自己没有想清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的复杂感,都源于自己的想象,并非是别人的真实想法。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揣摩他人的想法,因为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已经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更无所谓取悦谁。交朋友的时候,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觉得不好相处,那就躲远一点。拓展人脉的时候,就更功利一点,谁对我有帮助,我就和谁结交,没有帮助的多余社交,一律取消。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自己想明白了,其实人际关系就清晰了。
再举个工作中的发生过的案例吧,比如某人因为贪心,陆续用公费给自己的私车加油,费用总计三千多。其实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处理起来最多给个诫勉谈话,甚至更轻,对个人的影响微乎其微,从办案人的角度看,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当事人完全不这么想,他会想到个人前途、想到别人的看法、想到处理的一些列后果,甚至最后做出一些非常不理智的行为。这就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互相把事情想复杂了。
我们在做人际关系题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想法,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想多了,如果想开了,那么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起来。这个王守仁的心学有点像:“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因此,我们看到人际关系题的时候,首先要把重心从如何搞定别人上转回如何搞定自己上,因为别人怎么想的,其实你并不知道,但是你自己怎么想的,你是清楚的。之所以要处理人际关系,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而非是搞定他人,只要达成这个目的,那么就已经明白了人际关系题的终极实质。我们看几道题目吧:
例题1:你陪领导出去考察,有人举报领导在此过程中受贿,事后调查领导是清白的,所以有人怀疑你匿名举报,问你该怎么办?
很多人会想着怎么处理自己被人怀疑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去想对策。其实别人怀疑你,最大的影响不过是你担心自身的形象受到损害,这本身就是你自己的心理问题。只要你自己心里坦荡、想清楚了,也就无所谓了,犯不着刻意证明什么。而且,只要你自己踏实做事、老实做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早晚别人还是会清楚你的为人的,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回答,岂不是比想尽办法自证清白要好的多吗?
例题2:假如一位你需要经常合作的同事,和你在工作中常常有较大的分歧,影响了工作效率,你怎么与他合作共事?
有了分歧,说明你们的观点存在对立性,或者说,你自己的理由也不够充分,才无法说服别人。那么,你怎么保证自己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这些分歧的观点,往往都是各有各的不足,甚至很多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只是在实施细节,方法思路上有所不同,最后结果是殊途同归的。因此,我们想通了这些,自己主动退一步,不要总是争来争去,以对方为主,在对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毕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单位的共同利益,而非你个人的得失,只要完成工作任务,那么就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因此,我们在解答人际关系类题目的时候,首先不要急着想怎么说服别人。或者去猜测别人怎么想的,而是要先反观自我,看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不是能够接受?或者想想,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本身就不够完善,自己退一步会是不是同样能够实现目的,等等等等。
这样答题还有一个好处,能显示出自己的大局观和人生观,让考官高看你一等,毕竟一个人的品质才是单位最需要的,而能力通过学习、通过培训,还是可以提升的,何况机关单位的工作,正常人只要有责任心,都能胜任。
而古代选拔人才,更重视人品。比如汉代就把孝廉作为标准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标准,只要符合孝廉标准,可以直接任命为官,这种任命制度叫做举孝廉。不少人通过这个途径,官升尚书、中郎将或者太守、刺史等,甚至不少辅弼重臣,都是出身于孝廉,不亚于后世的进士出身。
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这种标准其实还是潜移默化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干部提任中经常说的“德能勤绩廉”,德排第一位的原因,这个道理,在面试中还是作为一种潜规则存在的,如果能够通过答题,展示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通过面试也不会太难。
公众号文章五大专辑,数百篇文章如下:
1.学习方法专辑
2.体制内生活专辑
3.申论和公文写作专辑
4.面试技巧大讲堂
5.面试真题解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