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真君”非彼真君,看一个道士是如何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

我们知道,“真君”一般是帝王册封道教人士的一种封号,然而有一个真君——“太平真君”,却不是这种“真君”,而是一个年号。

一个道士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故事

我们知道,“真君”一般是帝王册封道教人士的一种封号,其如庄子被宋徽宗册封“微妙元通真君”、张三丰受明世宗赠封“清虚元妙真君”等等。然而有一个真君——“太平真君”,却不是这种“真君”,而是一个年号,属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历时12年。

说到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北魏和三国时期的曹魏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恰好国号都叫“魏”。它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太武帝拓跋焘是第二任皇帝。

虽然此“真君”非彼“真君”,但它也必定与道教有关,它的来历,总结一下的话,可以说成是“一个道士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故事”,这个道士叫寇谦之。

寇谦之修道,离成仙之差一步之遥

寇谦之多年修行张鲁的五斗米教,服食饵药却没有效果。然而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于是一位叫成公兴的仙人下凡来帮助他,假装在他姨母家帮佣,从而接触到寇谦之。渐渐获得寇谦之的信任后,成公兴提出带他去隐遁,寇谦之欣然同意。他们首先一同去华山,成公兴采集某种草药给寇谦之服用,从此他就再也感觉不到饥饿。然后二人来到嵩山,开始正式修行。

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成公兴对寇谦之说:“我走之后,会有一个人送药给你,不论如何,一定要把这药吃下去。”然后果然有人送药来,然而那药里全是毒虫和又臭又恶心的东西,寇谦之并没有吃。成公兴回来之后知道了,遗憾地叹息说:“如果吃了这药,就能成仙了,不过先生仍然可以成为帝王师。”然后就去世了。

寇谦之独自在嵩山上继续修行,突然有一日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他天师之位,并且赐道书《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以便整顿道教,废除天师道初期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如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类。

听了他的意见,北魏俘虏大夏国整个王室

寇谦之学成下山,很快就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这个大夏,也和上古的夏朝以及宋代的李氏西夏没有什么关系。)拓跋焘想要趁机出兵大夏,朝臣们对是否出兵意见不一,拓跋焘征询寇谦之的意见,寇谦之回答说:“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拓跋焘因此出兵,果然击败大夏,攻入大夏首都统万城,甚至俘虏了大夏国的整个王室。从此拓跋焘的征服之旅一帆风顺,他花了大约十五年,就相继收服了柔然、北燕、北凉,统一北方,形成和南朝刘宋对峙的场面。这时,他对寇谦之的寓言更加信服,干脆以此为依据,将年号改成太平真君。从公元440至公元451年,太平真君持续了十二年。

拓跋焘对寇谦之的崇敬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他听从寇谦之的建议“亲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

而寇谦之自己,仍然记得太上老君的嘱托,带着弟子在北魏的京城建立道场,依据太上老君所赐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重新考订天师道的道法仪式,他这一派被后人称作“新天师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