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三眼花翎到底是什么,为何连和珅都没资格拥有?
提到贵族,我们总会想到封建社会中的皇亲国戚、重臣权相,他们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古代社会身处金字塔顶端,通常也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权。作为上层人士,为了和比自己等级低者有所区分,许多"身份的象征"因此出现了。举例来说,只有皇家能使用明黄色服饰、只有皇帝的衣服上能绣五爪金龙、这些"规矩"都是区分等级的工具之一。
到了清朝,我国的中央集权制达到巅峰,不同身份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即使两位大员同样是官居一品,也会因为出身、荣誉等因素有鲜明的高下之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彰显自己身份的物件就十分重要了。古代最尊贵的人是皇帝,那么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尊贵,自然就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在同样级别的大臣中,更加受人敬畏的无疑是皇帝赏赐更多的那个。说到皇帝赏赐,三眼花翎绝对算是著名的一个,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为何深受乾隆帝宠信的权臣和珅都没有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花翎",再去看加上"三眼"这个定语后它又变成了什么。在《说文解字》中,翎被解释为羽毛,而花翎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美观的禽类羽毛。按照清代关于冠服的规定,大臣们在正式场合要戴礼帽,而礼帽的顶珠之下就有一个专门用来安插花翎的"翎管"。作为帽上的一种饰品,花翎常常被拿来和同为帽饰的顶戴并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顶戴花翎"。
作为官员、贵族们身份的象征,花翎很有讲究,并非谁都能随意佩戴。首先,被外派担任提督、巡抚等职者可能得到一支孔雀翎作为花翎,但这样的花翎等到任期结束就需要归还。其次,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有可能得到花翎,且因功受赏者不用将其归还。第三,贵族当中一些子弟成员也有时会得到赐戴花翎的恩泽。
有了大概的概念,我们再来说"眼",我们知道孔雀的尾巴十分美丽,当其开屏时就如用许多双眼睛同时睁开。花翎因为采用的就是孔雀翎,所以花翎上有几个形似眼睛的圆圈,就将其叫作几眼。在花翎这一门类中,共有一眼、二眼、三眼三种规格,其珍稀度、尊贵度也随之递增。一般来说,五品以上的正黄、镶黄、正白官员能佩戴一眼花翎,不过这些佩戴者从小还要接受骑射考试,成绩优秀的长大才有机会。
至于二眼花翎,要求就更为严格,它需要是被封为镇国公、辅国公的宗室亲贵,或是"和硕额附",也就是驸马才能佩戴。至于传说中的三眼花翎,在清朝初期只有贝子、固伦额附这样和皇室关系很亲近的人才可以佩戴,到了清中后期更是成为了朝廷重臣的代名词,只有那些贡献巨大者才能够获得这一人们眼中无上的荣誉。
最初,花翎只在满清贵族间被佩戴,后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立下大功,请求康熙帝赐其花翎,这才有了功臣获得花翎的例子。到乾隆年间,皇帝下旨立下军功者也能够获得花翎的荣誉,但即使被赏赐出去的花翎数量大大增多,三眼花翎仍然是非常稀少。根据统计,从乾隆一直到清朝灭亡,获得过三眼花翎的一共也不过七人,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在这七个人当中,傅恒是皇后的亲弟弟,不满三十岁就在军机处占据首位,死后被追封嘉勇郡王,不管从身份、皇帝喜好还是贡献来说都完全配得上三眼花翎的最高荣誉。傅恒之子福康安为满清南征北讨,乾隆时就被封为一等嘉勇忠锐公,嘉庆元年更是获封贝子,他获得三眼花翎也是令人信服。第三位受赏者是权臣和珅的弟弟和琳,和哥哥相比,他没有贪污腐败的坏名声,反而十分节俭。福康安去世后,和琳曾接过他主帅的位置,并且病逝军中,获得一等公的追封。长龄之所以获赠三眼花翎主要因为作为平定张格尔之乱立下战功、禧恩受赏是一月之内平定邓三、盘文理叛乱,引得道光帝龙颜大悦。
李鸿章自不必说了,在清朝风雨飘摇之际,是他"再造玄黄",延缓了清帝国的倾颓,也正是他替慈禧太后背负了无数骂名。至于徐桐,那就基本是靠讨好慈禧太后才得到三眼花翎了。总而言之,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三眼花翎,基本都是因为立功,而和珅尽管大权在握、深受宠信,却基本只在朝堂上活动,没有办法立下什么大功。此外,和珅的贪腐名声乾隆帝并非不知道,让他佩戴三眼花翎,恐怕是难以起到正面表率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