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钩嘴鹛

27.27、 Timaliidae鹛科

27.27.1、Pomatorhinus钩嘴鹛属

命名者:Horsfield,1821。

27.27.1.1、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红嘴钩嘴鹛

命名者:Blyth,1845。

英文名Coral-billed Scimitar Babble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木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的湿润常绿阔叶林中较常见。

栖息地海拔范围:400 - 3,700 米。

食物:甲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IUCN,2016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7 月。

体长:24 厘米。

亚种数6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1.1.1、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ferruginosus红嘴钩嘴鹛指名亚种

命名者:Blyth,1845。

分布区域:西藏东南部【墨脱、背崩】、尼泊尔、锡金、不丹和印度阿萨姆。

中国境内观察难度稀有物种,普遍罕见

争议HBW V4.0 和 IUCN 将指名亚种看作是独立种,而将其它 5 个亚种看作另一个独立种,并命名为 Pomatorhinus phayrei英文名为 Brown-crowned Scimitar Babble,中文直译为褐冠钩嘴鹛。

27.27.1.1.2、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stanfordi红嘴钩嘴鹛滇南亚种

命名者:Ticehurst,1935。

分布区域:察隅、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盈江、南部勐海和绿春。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盈江县。

中国境内观察难度稀有物种,普遍罕见

27.27.1.2、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棕头钩嘴鹛

命名者:Walden,1873。

英文名Red-bill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木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的湿润常绿阔叶林中较常见。

栖息地海拔范围:300 - 2,400 米。

食物:甲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普遍罕见,尽管局部常见【del Hoyo 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7 月。

体长:22 - 24 厘米。

亚种数4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1.2.1、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ochraceiceps棕头钩嘴鹛指名亚种

命名者:Walden,1873。

分布区域:缅甸东部到中南半岛北部、云南西双版纳市。

27.27.1.2.2、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austeni棕头钩嘴鹛滇西亚种

命名者:Hume,1881。

分布区域:阿萨姆邦东部和南部、缅甸西北部和孟加拉极东南部、云南芒市、永德。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盈江县。

27.27.1.3、Pomatorhinus ruficollis棕颈钩嘴鹛

命名者:Hodgson,1836。

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

栖息地海拔范围:200 - 3,4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果实与种子。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常见【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7 月。

体长:16 - 19 厘米。

亚种数13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1.3.1、Pomatorhinus ruficollis godwini棕颈钩嘴鹛藏南亚种

命名者:Kinnear,1944。

分布区域:喜马拉雅山东段、阿萨姆邦北部、西藏波密察隅。

27.27.1.3.2、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imilis棕颈钩嘴鹛滇西亚种

命名者:Rothschild,1926。

分布区域:缅甸东北部到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部、西南部】。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盈江县。

27.27.1.3.3、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yani棕颈钩嘴鹛长江亚种

命名者:Seebohm,1884。

分布区域:甘肃西部和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四川东部至灌县和二郎山、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四川省都江堰市。

27.27.1.3.4、Pomatorhinus ruficollis albipectus棕颈钩嘴鹛滇南亚种

命名者:LaTouche,1923。

分布区域:西双版纳到老挝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西双版纳市。

27.27.1.3.5、Pomatorhinus ruficollis laurentei

命名者:LaTouche,1921。

分布区域:昆明地区。

27.27.1.3.6、Pomatorhinus ruficollis reconditus棕颈钩嘴鹛滇东亚种

命名者:Bangs & J.C. Phillips,1914。

分布区域:云南东部和东南部、四川屏山和马边、越南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四川省屏山县。

27.27.1.3.7、Pomatorhinus ruficollis reconditus棕颈钩嘴鹛中南亚种

命名者:Cheng,1974。

分布区域:湖南、贵州、广西【黄沙河、大青山、龙津】、湖北利川。

个人观察记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27.27.1.3.8、Pomatorhinus ruficollis eidos棕颈钩嘴鹛峨眉亚种

命名者:Bangs,1930。

分布区域:四川乐山、峨边、马边、峨眉。

个人观察记录:四川省荥经县。

27.27.1.3.9、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ridulus棕颈钩嘴鹛东南亚种

命名者:Swinhoe,1861。

分布区域:福建建阳和福清、江西吉安和景德、广东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广东省韶关市。

27.27.1.3.10、Pomatorhinus ruficollis nigrostellatus棕颈钩嘴鹛海南亚种

命名者:Swinhoe,1870。

分布区域:海南岛。

27.27.1.4、Pomatorhinus superciliaris剑嘴鹛

命名者:Blyth,1842。

英文名Slender-bill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

栖息地海拔范围:600 - 3,500 米。

食物: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浆果、花蜜等。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普遍罕见【del Hoyo 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7 月。

体长:20 厘米。

亚种数4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1.4.1、Pomatorhinus superciliaris forresti剑嘴鹛滇西亚种

命名者:Kinnear,1944。

分布区域:缅甸东北部到云南西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

27.27.1.5、Pomatorhinus schisticeps灰头钩嘴鹛

命名者:Hodgson,1836。

英文名Slender-bill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低地干草原、湿润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

栖息地海拔范围:200 - 2,700 米。

食物:甲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局部常见到罕见【del Hoyo 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7 月。

体长:19 - 23 厘米。

亚种数12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1.5.1、Pomatorhinus schisticeps schisticeps灰头钩嘴鹛指名亚种

命名者:Hodgson,1836。

分布区域:喜马拉雅山中段到阿萨姆南部和缅甸西北部,西藏丹巴曲以西的山麓地带。

27.27.1.5.2、Pomatorhinus schisticeps salimalii

命名者:Ripley,1948。

分布区域:阿萨姆邦北部,推测存在于西藏东南部。

27.27.1.6、Pomatorhinus musicus台湾粽颈钩嘴鹛

命名者:Gould,1863。

英文名Taiwan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湿润低地林和山地林。

栖息地海拔上限:2,3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木虱、螺、蜗牛等。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常见【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7 月。

体长:19 - 21 厘米。

亚种数:单型【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分布区域:台湾省。

27.27.2、Erythrogenys

命名者:E. C. S. Baker,1930。

注释:锈脸钩嘴鹛很早就分裂成锈脸钩嘴眉、斑胸钩嘴鹛、华南斑胸钩嘴鹛和台湾斑胸钩嘴鹛,和长嘴钩嘴鹛一样,都与其它钩嘴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从Pomatorhinus 中分裂出来,组成一个新属。

27.27.2.1、Erythrogenys hypoleucos长嘴钩嘴鹛

命名者:Blyth,1844。

英文名Large Scimitar Babble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与灌丛中。

栖息地海拔上限:2,2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木虱、螺、蜗牛等。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罕见于孟加拉国和中国,常见于东南亚【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4 - 6 月。

体长:26 - 28 厘米。

亚种数5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2.1.1、Erythrogenys erythrogenys tickelli【长嘴钩嘴鹛西南尔亚种

命名者:Hume,1877。

分布区域:缅甸南部到云南南部和广西南部、泰国、柬埔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盈江县。

27.27.2.2、Erythrogenys erythrogenys锈脸钩嘴鹛

命名者:Vigors,1831。

英文名Rusty-cheek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6/10/01。

栖息地:灌木丛、矮树林、竹丛和灌草丛间,也出入于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小树林和灌木丛中。

栖息地海拔上限:2,2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常见【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平稳。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5 - 7 月。

体长:26 - 28 厘米。

亚种数5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2.2.1、Erythrogenys erythrogenys ferrugilatus锈脸钩嘴鹛尼泊尔亚种

命名者:Hodgson,1836。

分布区域:尼泊尔西部和中部,推测存在于临近的藏南地区。

中国境内观察难度边缘分布,罕见

27.27.2.2.2、Erythrogenys erythrogenys haringtoni锈脸钩嘴鹛喜马拉雅亚种

命名者:E. C. S. Baker,1914。

分布区域:尼泊尔东部到不丹东部,推测存在于临近的藏南地区。

中国境内观察难度边缘分布,罕见

27.27.2.3、Erythrogenys gravivox斑胸钩嘴鹛

命名者:David,1873。

英文名Black-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8/08/09。

栖息地:低山地区及平原的林地灌丛间。

栖息地海拔上限:200 - 3,8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甚常见到常见【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上升。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5 - 7 月。

体长:21 - 25 厘米。

亚种数5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27.27.2.3.1、Erythrogenys gravivox gravivox斑胸钩嘴鹛指名亚种

命名者:David,1873。

分布区域:甘肃南部、四川东北部、陕西南部、山西及河南西部。

27.27.2.3.2、Erythrogenys gravivox cowensae斑胸钩嘴鹛川东亚种

命名者:Deignan,1952。

分布区域:华中。

27.27.2.3.3、Erythrogenys gravivox dedekensi斑胸钩嘴鹛川西亚种

命名者:Oustalet,1892。

分布区域:西藏东部至四川西部。

27.27.2.3.4、Erythrogenys gravivox decarlei斑胸钩嘴鹛川南亚种

命名者:Deignan,1952。

分布区域: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及四川南部。

27.27.2.3.5、Erythrogenys gravivox odica斑胸钩嘴鹛云南亚种

命名者:Bangs & J. C. Phillips,1914。

分布区域:缅甸东北部和东部、云南及贵州、中南半岛北部。

个人观察记录:云南省昆明市、保山市。

27.27.2.4、Erythrogenys erythrocnemis台湾斑胸钩嘴鹛

命名者:David,1873。

英文名Black-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8/08/09。

栖息地:低山地区及平原的林地灌丛间。

栖息地海拔上限:2,5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甚常见到【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上升。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5 - 7 月。

体长:23 - 25 厘米。

亚种数单型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分布区域:台湾。

27.27.2.5、Erythrogenys swinhoei华南斑胸钩嘴鹛

命名者:David,1874。

英文名Grey-sided Scimitar Babbler

IUCN 濒危等级LC【低关注度】,2018/08/09。

栖息地:低山地区及平原的林地灌丛间。

栖息地海拔上限:1,700 米。

食物:昆虫和昆虫幼虫。

种群: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海拔越高越常见【del Hoyo等人,2007年】。

种群变化趋势:上升。

世代更新长度:5.5 年。

繁殖期:5 - 7 月。

体长:22 - 24 厘米。

亚种数单型IOC V10.2】。

迁徙模式:不迁徙。

分布区域:安徽、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以及广东、广西等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