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①清上温下②清热除烦,温中暖脾之功效。
主治①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②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
③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
症见:身热不去,微烦,便溏。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
【歌诀】
①栀子干姜热利烦,上焦有热中焦寒。
②栀子干姜汤二味,清胸膈热温脾寒;身热不去又微烦,上清下温两顾兼。栀子干姜二味汤,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又下利,辛苦寒温尽所长。
③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虚尽所长。
【组成】
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二味,水煮,去滓,温服。
现代用法:用水700ml,煮栀子、干姜,取300ml,去药渣,分为两份,温服一份。
【功用】
①清上温下。
②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主治】
①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②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
③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
【方义】
①本方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而成,为寒温并用,上清下温之剂。栀子苦寒,清胸膈之烦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以除寒。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②方中栀子苦寒清降,入心、肺、三焦经,功擅清泻三焦之火,宣散胸膈郁热而除烦,为君药。干姜辛热燥烈,入脾胃,既散脾胃之寒,又温脾胃之阳,为臣药。二药相伍,清上热,温下寒,寒温同化,调和脾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乃仲景组方奇妙之处。
③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
④栀子干姜汤由栀子和干姜组成,治身热、溏利、微烦。病机是上焦有热,中焦有寒。栀子苦寒以清上焦之热,干姜辛热以暖中焦之寒,寒热并用,寓有苦降辛开之义。二药一清一温,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职,且有相互监制之妙。
【配伍特点】
本方原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其证由表证误下,中阳受损,余热留扰胸膈所致。表邪不解,余热未尽,故身热;余热扰及胸膈,故心烦;中焦虚寒,水湿不运则便溏。老专以寒凉药清热,则更伤中阳,若单以温热药散寒,则易助上热,治宜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并举。本方用法云:“得吐者,止后服。”言本方虽非吐剂,却可以吐取效。
【诊断要点】身热不去,微烦,便溏。
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
【加减化裁】
①若心烦较甚,加豆豉宣散透邪以除烦;②若胃脘痛者,加积壳行气止痛;
③若兼肝郁化火,加川栋子疏肝清热。
本方亦常与泻心汤及黄连汤合用,治寒热错杂之胃脘痛等。
②若口苦咽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弦,加党参20克,白术15克,柴胡9克,陈皮9克,白芍16克。
【使用注意】
①栀子酸寒而涌泄。病人旧微溏者,里气本虚而脏腑寒也。里虚则易涌,内寒则易泄,故此示禁。
②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③素体阳虚、大便溏者慎用,孕妇及有表证,见发热恶寒脉浮者禁用。脏器虚寒者及有形实邪者,不宜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