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也要小窍门|李申时(甘肃)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4950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孝敬也要小窍门

文/李申时(甘肃)

“哎,死人,没清油啦!”正在炒菜的齐玉珍,锅铲在哔哔啵啵如注的铁锅里,一边不停地搅动菜肴,一边对在厨房门上鼓捣摩托的丈夫杨秋雨说。
杨秋雨去查看,塑料油壶里油的多少的时候问道:“一滴也没有啦”?
“最多能吃到明天下午。”齐玉珍解释说。
“别急,今天下午炒几个菜,做米饭!”杨秋雨胸有成竹且笑嘻嘻地说。
西去的太阳赤红着脸蛋,搭在了西山嘴上,虽然即将夕阳西下,但那嬉皮笑脸的面庞,却似乎给人们寄托着一种无尽的诚挚和关爱。她的意思好像是:繁忙和劳累了一天的农民们,你们好好休息一个晚上,咱们明天早上再见!
杨秋雨在一张大铁盘里,一边放置着一张白底红花的粗瓷菜盘,里边四分之一处的每一个角上分别摆放着:水煮鱼片,猪肉炖粉条,麻辣豆腐,西红柿炒鸡蛋,另一边和城里人一样搁着两瓷汤碗米饭。
杨秋雨和父母的院子,只中间相隔一堵墙壁,虽然不经常走动,但时不时的个把月里,也会偷着妻子去看望父母那么一半次。
杨秋雨经常思想:为了很随便的去父母那里一半回,媳妇发现后,就每每搅扰的家里鸡犬不宁。常言道:三十年前靠爸爸妈妈,三十年后靠爱人娃娃。毕竟父母和自己相处已经三四十年,他们是风地里的灯,说灭就灭,没有了他们,我还能继续过日子;如果少了妻儿,那后来的生活,一天也很难过去。爱人、爱人,那是心爱之物,岂能随便一棍子下去赶打或折磨呢,人心都是肉长成,天天打骂,万一下手太重,蒿棍子也有心,人家出走或逃跑,那自己和孩子怎么过呢?对于父母而言,只要心里记着就行,能记着就是孝子,孝子还用敲锣打鼓着四处张扬和宣传吗?没必要,太没有必要了!
“爸爸,噢——妈,我听见你,中午又是喷嚏,又是鼻涕,好像感冒啦,可能饭也做不成吧!你儿媳叫我把这两碗米饭和一大碟子菜肴,端过来叫你们去吃。妈,你还忙啥呢,快来吃饭吧!”
坐在土炕中心的杨社教,看着儿子端来了一顿十分美味和丰盛的饭菜,高兴的近乎忘乎了所以,就一个劲地催喊老婆过来吃饭。经常心怀芥蒂的苗凤香,不但对儿媳妇极其讨厌,就是儿子的每一次亲近,她也知道背后肯定藏匿着什么不可能让人揣猜的意图。
他本想不去受“嗟来之食”,无奈丈夫一个劲的催促不已,还拿起筷子“叮叮当当”的大吃二喝。她磨磨蹭蹭着背身坐在炕头上,不几筷子肉菜下肚,丈夫杨社教就絮叨和啰嗦道:“儿子就是儿子,他听见你打了几个喷嚏,就知道做不熟饭。你想想,这么大村子,有谁能知道你我的病痛和困难呢”?
“你多像我们家的那只大黄狗,只要谁给点骨头,就又是吐舌头,又是摇尾巴。”妻子苗凤香嘴里虽然咒骂丈夫,但心里也经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且也儿子十天半个月里,能自觉的送来饭菜,说明孩子们心里还是多少有那么一点孝心,于是,便情不自禁的表现出了一些自满和惬意的情怀。
二人在兴高采烈的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妻子刘雪梅便有点莫名其妙地惊呼道“哎,脚地上的两桶清油怎么少了一桶。”丈夫杨社教批评妻子苗凤香说:“你一辈子最善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干脊背里别柳棍’是你的拿手绝活,娃娃好心好意给你我送来了饭菜,只进来了那么一小会,你就胡说八道、栽赃陷害。还什么清油没啦,你我还有啥宝贝和值钱的东西呢”?
杨社教虽然指责老婆,但也顺着老两口存放清油的地板那里瞄了过去,“呃——”杨社教看见他的壶壶有了挪动的迹象,就三步并作两步,立马赶了过去:“哎呀,喂了三十几岁,这孩子还出息着学会了偷盗他爸,他妈的东西”!杨社教虽然心里五味杂陈,但语气的轻松程度,还是能清楚的听出来严父慈母的关爱本能。
“我说过和他们到死不该相互往来,你还不信,给你一点好处,就一定别有用心。不是开口提什么要求,就是背地里盯捎着你的东西。应验了吧,我说过的有一句假话没有?”苗凤香极其颓丧的大声喊骂道。
“算了、算了,从这一点说明,我们对孩子的刁难还是有点过头。他们拿桶食用油,说到底: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也值得偷偷摸摸,事实上,平常应该给他们的东西,他们拿不到手,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套让你防不胜防的办法”?丈夫又换了一种思维方式说服老婆说。
“噢,你的意思,从头到尾都是我的不对,耕种,打碾,那一样他们来帮过一次忙,我们苦死累活,他们不闻不问,吃的时候就能赶上趟。快四十岁的男儿,还该我养活他不成?我去追回来。”苗凤香一边下炕,一边穿鞋,准备出发的时候,却被丈夫从身后抓住了袖管,她扯着用力挣扎了几次,不想又依着杨社教的力道,顺势笑着退了回来。
“算啦、算啦,”丈夫规劝老婆说“是猫是狗,也是你和我生下来的,何必大吵大闹着搞的火上房呢。”
苗凤香心里说:自己作为母亲,孩子吃喝了我的东西,当然心甘情愿。然而,她突然觉得脊背后面有一股凉嗖嗖的东西,这东西让她憎恶和寒心,更让她失望和困惑不解:母子之间,岂能和旁人一样,用得着动这样,贼头鬼脑的歪脑筋。难道说这几十年的养育之恩,还不值一碟菜肴的价值昂贵!

版权和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刊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即删除。

特约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申时,男,1958年6月出生,甘肃省礼县石桥镇圣泉人,1981年毕业于天水地区礼县师范,《祁连文学杂志》特约作家。分别在西垂文苑、天水文学、西部书坛、文化礼县、青草文苑、红河文苑、兰苑兰文学、陇原文学、作家文苑、昆仑文学、文学时代微刊等平台刊出文章。

【友情提醒】

纸刊《天赋文学》报第二期现已出刊。全国各地文友,如有需要纸刊者,只需加主编微信提出申领、提供详细收货地址和收货人及联系电话、支付邮资,即可在三日内免费领到纸刊两份。

【温馨提示(投稿指南)】

本刊纸刊所用稿件均从天赋文学社旗下四个公众平台(文学时代微刊、作家新时代、天赋文学、金道文学)所刊发作品中选用。关于稿费及本刊微刊和纸刊用稿的说明请点击并阅读下面内容:2020年最新投稿指南和稿酬规定 及(最新)纸刊《天赋文学》报创刊号大揭秘

《文学时代微刊》编辑部

主编:郑清风

执行编辑:早春丽日

编辑:花想容兮 尚斌 鲁捷 师法自然

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平台微信号:wxsdwk

【往期回顾】

扫码关注 文学时代微刊

(0)

相关推荐

  • 【东方诗苑】陈社教‖感恩春天

    紫气东来 春风和煦 一轮旭日 金光普照 灿烂了天边的云霞 清新了早晨的空气 让我的心头 散去了一个冬天愁云 禁不住对春日暖阳的渴望 那七彩祥云的美丽 让我的心情一下子 豁然开朗 我要张开胸怀 拥抱春天 ...

  • 签约作家:李申时《醋票》短篇小说

    荐赏 李申时佳作 作者简介 李申时,甘肃省礼县石桥镇圣泉人,1981年毕业于天水地区礼县师范,<祁连文学杂志>和<西宁表情>特约作家.<星火文苑文学平台>签约作家. ...

  • 《悯农》李申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 签约作家:李申时:短篇小说《农村人叫“沓破布”》

    荐赏 李申时佳作 农村人叫"沓破布" 作者/李申时    老不死仍然还把自己当大熊猫一样看待.老婆子在世时候,一碗粥一碗饭的,非得端到脸皮跟前不吃.而今还要享受同样的待遇,白日做梦 ...

  • 李申时| 第一次出远门(三)

    第一次出远门(三)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李申时(甘肃) (接上期) 真正在西宁那家私人旅店里住了一个晚上.花椒销售完毕,大概五点左右,好在我们居住的地方离火车站不远,几步过 ...

  • 李申时| 第一次出远门(二)

    第一次出远门(二)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李申时(甘肃) (接上期) 火车靠近兰州后,东方才吐出来了鱼肚白.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那四周红或灰白的山峰,和泥巴一样,坡面上几乎没有 ...

  • 李申时| 第一次出远门

    第一次出远门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李申时(甘肃) 准确的说是一九八零年仲夏,麦子打碾完毕,花椒收摘结束.其时刚刚土地下到户,正是所谓百废待兴的大好时光.农民们有的放下农活, ...

  • 【作家新时代】放牛|李申时(甘肃)

    作家新时代第72期 放牛 文/甘肃·李申时(原创) 瑞姑姑是在她虚岁十七岁上嫁出去的,她顶着红盖头由父亲抱着骑上一四暗红色的母马,而后又从马背上爬到父亲肩上,被父亲背着送入洞房里的.我想:一个十六七的 ...

  • 【文学时代微刊】我的王老师|李申时(甘肃)

    文学时代微刊第1559期 我的王老师 文/甘肃·李申时(原创) 我二年级读书的时候,在我们家的前头院里,队里办着一所耕读学校,顾名思义:学生是些在劳动的间隙里去学校读书的农民或适龄失学儿童.但这之中很 ...

  • (纸刊备选)磨老鼠|李申时(甘肃)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扩版増栏谱新篇 --纸刊<天赋文学>报二期新颜 纸刊<天赋文学>报已于2019年5月20日(520)确定创刊,并于2019年6 ...

  • ​打折胳膊往里拐|李申时(甘肃)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弘扬真善美 汇聚正能量* 扩版増栏谱新篇 --纸刊<天赋文学>报二期新颜 <天赋文学>报,由天赋文学社主办,<文学时代微刊><作 ...

  • 抗击疫情不留任何死角​|李申时(甘肃)

    春天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弘扬真善美 汇聚正能量* 文学 梦想成真的摇篮 作家 异彩纷呈的平台 序 扩版増栏谱新篇 --纸刊<天赋文学>报二期新颜 <天赋文学>报,由 ...

  • (纸刊备选)公公与儿媳|李申时(甘肃)

    文学时代微刊·总第5421期 欢迎关注·文学时代微刊· 公公与儿媳(小小说) 文/李申时(甘肃) 笼着袖管,迈着"踢踏踢踏"脚步的赵犍牛,背着的背兜里,立着一杆抬秤:一根胳膊腕粗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