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探源》:影响千年的识字课本再次被激活

当十几亿人异口同声“立早章”,早已不知“音十为章”,一段乐曲终止的完整章节为“章”时,我们该警醒了。文化传统被割断的近百年,认字变成胡乱拆字。了解文字构形,正确认识汉字,势所必然。

从拼音识字回归字源识字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我们的汉字起源于图形,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一直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即使是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五百多年。人类的语言三十年一变,方言更是五里不同音,而汉字因其表意,具有超越分歧的能量。今天,我们的汉字教学却舍弃造字意图,从拼音开始,然后按“点横竖撇捺”的笔画学习,记不住或写错的,靠罚抄写等手段强硬地塞到孩子脑子里,极少有人告诉孩子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天”不出头而“夫”要出头?“寒”到底有多冷?“年”和“岁”有什么不同?来到的“来”为什么是麦子的样子?“土”为什么是土堆的样子?“宇”和“宙”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国”的本字是或者的“或”?这么多为什么,如果不从祖先造字的角度进行解读,我们是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的。

识字课本《千字文》

《千字文》是教育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一本集识字、书法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经久不衰的识字类蒙学经典。

《千字文》成书于南朝,这是一个华丽而动荡的年代,长期的战乱与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他们在短暂里颖悟、超脱、放纵,一切都直逼本心。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书写了最富艺术精神的魏晋风度。《千字文》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作品,因此,与《三字经》《弟子规》相比,《千字文》更为雅致和自然。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为教子弟学习书法,令殷铁石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拓下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例,供临摹之用。由于所用字例是东寻西找个别挑选的,因而拓印之时,“每字片纸,杂碎无序”。于是梁武帝诏令周兴嗣:“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熬了一个通宵,将杂乱无章的千纸碎片,编排联缀成首尾完整、音韵铿锵的一篇好文章。由于用脑过度,周兴嗣竟然一夜之间“鬓发皆白”。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文章书籍的传播,赖于口诵与传抄。因此,中古以前的文章,大抵音韵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否则“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千字文》这一篇由一千个不同汉字组成的韵文,古人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它是一部大百科,内容从天地、自然、修身、处世、地理、农艺、祭祀、饮食、起居到典章制度、道德伦理以及修齐治平,充分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历代书法家必写的文本。

《千字文探源》

1.六书析字

《说文解字·叙》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析字,成为近三千年学童形象识字正确而快乐的教学传统。

清戴震《六书论》:“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六书”是解说文字构形原理的主要方法,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分析字形构造,才是识字的根本途径。清王筠《文字蒙求·自序》:“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2.开创性的尝试——解析合体形声字的构字意图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就“六书”构字法而言,《千字文》所收千字,象形、指事类的独体文不多,合体会意字有一部分,大量的则是合体形声字。要全部清晰地分析这些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的构字意图,使读者从字形结构上准确理解这一千字的含义,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千字文探源》解字的依据,主要是《说文解字》。《说文》对会意字的说解明白晓畅,如《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双木为林是同体会意字。《说文》“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日落木下无光为杳是异体会意字。《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晚上(夕)看不见人就需要口呼(口)约定代号(名),才知道指谁,用“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来解说“名”从口从夕的构字意图。

形声字的说解,问题极为复杂。《说文》绝大多数形声字都只是简单地说“从某某声”,要揭示其从某声的构字意图十分艰难。向来解说形声字者,一般说形符表示某义类,声符只表示相同相近的读音,避而不谈“从某声”缘由与理据。其实,形声字“声符有义”是历代文字学家反复研究并论证过的命题。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最有成就的著作,他特别重视声符有义的分析,专设“形声兼会意”训释条例用于解字实践。如《说文·金部》“鏓,鎗鏓也。从金悤声”,段玉裁注:“囱者多孔,蔥者空中,聰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段玉裁“声符有义”的认识,不但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方验证使用,也为后人所认可。清末劳乃宣《简字丛录·演说文》:“《说文》多从音训,戴、段皆由此入。不知声音之理,徒执形象以求,未有能悟之也。”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略说》高度评价段注:“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此段氏所以为桀。”黄侃《音韵略说》:“盖文字赖以传者,全在于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因此他认为《说文》“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实居多数”。

简单说“声符有义”,可能会引起争议或非议。说“声符有来由”,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千字文》是教学童正确识字的,形声字占总字数95%以上,如果只说形符从扌(手)的字跟动作有关而其声符只是表示读音,那么众多扌部形声字就没有区别了,等于没有讲解构字理据,无补于识字的深入理解。基于识字教学的可操作性需求,我们解释《千字文》形声字,先说清其形符、声符的构字意图,再以“义类 核心义素”合成该形声字的构字理据。这种探索很艰难且风险大。经过反复多次的不懈努力,我们对《千字文》所有形声字的构字意图都作了解析,“一个也不能少”,使之最大限度地合乎许慎《说文》的字义说解。也许我们的解析,有的会引起争议,有的会受到批评,但绝大多数是可以信服并付诸实用的。有争议的形声字解析,至少我们提出了一种思路,可供讨论和修正,前修行未密,后出转精,也是有价值的。

七载艰辛 终成此书

《千字文探源》书稿的形成,由太原中正明德学校蔡红铮校长动议,万献初先生主持。初稿由郭帅华执笔,二稿由万献初改写,三稿由郭帅华充实,四稿由万献初统筹。成稿由刘会龙仔细通读校正,郭帅华核对文献,万献初修改定稿。五、六、七稿又反复修订。七载寒暑,七易其稿,开新求正,探源理流,筚路蓝缕,辛苦倍尝。有时为求一个字的满意解释,遍翻众多资料,终得一解,喜不自胜。有时为想明白一个字的构形理据,挠首捻须,夙夜无眠,或有一得,终难满意。尽管艰难程度大大超过预想,但“说明构字理据一个也不能少”的初衷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的过程,有很多苦楚与欢悦。难免有未尽人意之处,却也得苦中有乐之成。

自2014年开始,蔡红铮校长启动“万献初源解《千字文》”项目,申请“十二五”山西省国家重点规划课题“创建特色学校”、“十三五”省级课题,并在多个课题实验校深入课堂实践,大量培养教师进行“千字文”汉字教学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千字文”校园文化建设。并创建“千字文传习社”,组织线上师资培训,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的学员参加学习,使《千字文探源》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宣传。高瑞芳制作“字字乾坤·万献初解字”抖音网络平台大力推广,“万献初公众号”连载“千字文”讲析。这些都为本书的完善与传播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和实践经验。

万众期待的《千字文探源》

这本书的出版,无数人的翘首以盼。从字源分析了解一千个字,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每一位汉字讲解老师、每一位文字学习与应用者来说,都是期待已久的规范工具书。每一位踏上“千字文”学习之路的学长都深知,弄懂一个字要查阅多少资料,经常反复甄别,依然犹豫难定。《千字文探源》的出版,无疑是福音。我们也期待在千字文教学的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

了解汉字构形,快乐认识汉字

千字为经,构建汉字字形谱系

千字为纬,探寻古人启蒙智慧

千字为钥,开启传统文化之门

万献初、郭帅华 著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176-3

98.00元

内容简介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撰。它既是启蒙识字教材,又是习书法的范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影响广远的蒙学经典,还被翻译为日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基本目的是识字。要读懂蒙学经典,学会并使用通用汉字,必须了解文字的构形理据。《千字文探源》共分四个板块:带拼音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对原文的串讲、解字,而重点是解析《千字文》1000字的构字理据及其意义系统,涉及约500个构字部件的形体分析。可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和社会上相关爱好者的识字解字需要。因此,《千字文探源》实际上是学习通用汉字的基础教材。

作者简介

万献初,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辞源》第三版分主编,《中华大典·音韵分典》副主编。常年从事古代汉语、《说文》学、音韵学、音义学、国学元典、古文献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所授“说文解字”为国家视频公开课和慕课课程,所授“音韵学”为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其“《说文解字》讲读、音韵学”等被拍成“超星学术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曾出版专著《〈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说文〉学导论》《说文解字十二讲》等。

郭帅华,字诚敬,号弘文、朴斋。文字学学者。师从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研习小学。2015年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文字学专题报告。所讲文字学系列课程在网上传播广泛,普受好评。

版式图

>>图片向左滑动

(统筹:陆藜;编辑:参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