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班级上游的孩子,大成的不一定有,但很少有大败的”

前不久在某社交媒体上的看到一则动态,谈的是人们经常说的“坏孩子混得好”的问题,里面列举了一些学生时代表现不错的孩子后来的发展情况,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时代处于班级上游的孩子,大成的不一定有,但很少有大败的。
这让笔者想到曾经与一位老教师的聊天,我们分析了一下各自带过的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发现当年学习成绩和各种表现位于班级前列的学生,现在多进入了体制内单位,或进入了一些大型企业,出国留学的也不在少数。他们基本都会成为社会的“中坚阶层”,说不上有多大成就,但人生也不会太失败。
当然,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也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闯出了一番大事业,取得了一些大成就。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常常听到别人说“坏孩子混得好”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坏孩子混得好”?老教师提出两点疑问,道出实情。
第一点:“坏孩子”如何定义?
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是成绩垫底的孩子吗?是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吗?还是指那些不听话的孩子?
有些孩子成绩不行,但乐于助人,心地善良,他们是不是“坏孩子”?有些孩子非常叛逆,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但成绩特别优秀,他们算不算“坏孩子”?
应该说,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很难有“好坏”之分,他们或许对学习毫无兴趣,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亦或许身上有一些令人讨厌的坏毛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坏”。不否认他们有时候会做一些“坏事”,可是他们出发点不是为了纯粹的破坏,他们可能就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不想被人们忽视。如果我们因此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无疑是把他们推向“坏”的一方,不再给他们变好的机会。
第二点:“混得好”与“混得不好”如何区分?
一位名校的优秀教师和一个大企业的技术骨干,谁是“混得好”的那个人?“混得好”与“混得不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定。有人认为挣钱多就是“混得好”;有人认为权力大,经常被人求着办事,就是“混得好”;有人认为,成为领域骨干,被行业认可,受人们尊敬,就是“混得好”;也有人认为生活体面,可以自由自在地过日子,就是“混得好”。
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和价值观与评判社会、个体,他们眼里的成功是各种各样的。而且,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那些曾经认为卖麻辣烫每年挣30万是“混得好”的人,可能现在觉得当公务员每年挣20万才算“混得好”。
再者,“混得好”的人,也不会一直都处在成功的境地,人的发展,免不了会有高潮和低谷,就算是那些身价几十亿的成功人士,也可能在瞬间失去所有创业资本。
简而言之,混得好与不好,是有时效性的,是不能永久的,它是以时间为变量的一个函数。另外,判断一个人混得好与不好,也是很难达成共识的。
鉴于此,前面提到的“坏孩子混得好”,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这不是因为它的结论有多糟糕,而是因为它的提法根本就没有意义。
事实上,这种说法不仅没有意义,也丝毫没有说服力。以极个别初中或高中辍学的人的创业成功案例来证明“坏孩子混得好”,显得非常乏力。
早年,有一些中学没读完,甚至小学毕业就闯荡社会的年轻人,打拼数十载,成了大企业的老总。他们的成功与时代有很大关系,几十年前,国家百废待兴,谁都有出头的机会,胆识比学识重要。可是放在当下,再用几十年前的打拼模式,肯定会败得一塌糊涂。
我们承认,现在仍有一些学习成绩差、品行不好的孩子,干出一番事业了,但这种情况绝对非常少,他们的成功也非常不稳定,随时有可能被踢出成功者行列。
客观地讲,平时在班上表现很差的孩子,走上社会后比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他们中的极少数因为赶上了好机会,又正好遇到了贵人,得到了大量的资源扶持,站在了社会顶端;而他们中的多数则没有那么“好命”,尤其是那些真正“混街”的孩子,几乎没几个有好下场。
“好孩子”和“坏孩子”,没有定性的标准;成功和失败,亦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量化,但也有很多东西无法量化。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行为多元化、想法多元化,只要大家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活着,财富多一点少一点,地位高一点低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过日子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过给别人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