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吃
寓教于吃
今天是2019年4月16日,我开展“老任请我吃早餐”活动的第8天。
8天前我和阳阳从超市抬回五百多的面包、牛奶、饼干、火腿,整整四大包。开始了我三年高中“现场教育”的临门一脚,“老任请我吃早餐活动”。
这件事没有源起也没有策划,只是想了却一桩心愿:在孩子们毕业前,与每个人来一次“无缘无故”的聊天,一次“教育”之外的“教育”,一段说起来无关成绩和分数的回忆。
活动比预想的开展的热闹也比预想的狼狈。
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每人一根火腿、两个面包、两袋饼干、一个萨其马,一盒旺仔牛奶”的早点搭配也颇受学生欢迎。
但吃早餐聊的话题总避不开成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点:
来,和老师聊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
好的老师,我总觉得我现在的成绩不好实现我的目标。
嗯,说到成绩,你的分数,来老师给你分析分析……
当然,事与愿违的背后,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德与智”的教育之外的东西,比如他们比高一时坐在椅子上和我聊天时,居然高了那么多。
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己这三年的得与失,取得与遗憾,愧疚与满意。
学生在吃过早点后给我留条:老师,这是我高中三年的 “美好回忆”
教育的现场,既在教育之中也在教育之外;教育的价值,既在德智成长,也在生活本身。
我们和孩子们彼此都在经历不可重来的生命,有什么理由不让这个过程充满故事而幸福快乐?
现实固然不易,但总能开出热爱的花和绽放过程本身的美好。
我一直反对“教育模式化”和“教育乌托邦”,坚持“教育现场论”和“教育渐进论”。教育要一点一点变,要有一定的情怀和眼界,要体现过程的价值,在现场里升华,要深入并介入当下。
这个学期开学,元宵节给学生煮元宵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问我:做这些事的意义是什么?思路从哪里来,创意是什么。
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要坚持给孩子们写信呢;为什么要给学生手绘成绩曲线呢;为什么储备那么多的面包饼干牛奶和学生一起吃早餐呢?
关于前两者,时间慢慢给了故事答案。
写信是为了“寓教于心”,从主观情感上解决问题;画曲线是为了“寓教于行”,从客观行动上解决问题。
那么吃早点呢?算是“寓教于吃”吧,从“柴米油盐”的教育现场中解决问题。
李镇西老师在《我退休前的最后一课》中说:
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每个故事都要充满人性,浪漫而富有情趣,这才是教育,这才是幸福的教师!
诚然,漫漫前路,浩浩征途,总是失意与希望同在,进取与妥协并存,难免有荒唐,难免有懈怠,难免有嫌怨,难免有对比。
但当灯火隐散,夜深人静时,总是能看到那颗抉择时的初心,激励自己:砥砺灵魂,闪耀性情,写下故事,不忘初心。
理想 情怀 温度
一个教育者的心路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