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讲第一章《道可道非可道》
《道德经》第二讲 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道德经》也叫《老子》, 作者是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实名李耳,春秋末期楚国人,他是道家的始祖,后被神话为太上老君, 按中国的习惯有孔子、孟子、庄子,为什么不称老子为“李子”呢?这个老子的“老”与姓没关系。其实,就是“老师”,或《老先生》的意思。也可见古人对老子有多尊重,都不愿带上姓,直接称老先生。
全书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共计八十一章,仅仅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等等,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德国人,每家都有一本道德经。六个诺贝尔获奖者,领奖谈感悟时,都说他们的发明创造是受《道德经》和《易经》的启发。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的“道”,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以后的哲学家们解“道”时,也并不完全一致。有一点是大致相同的,即“道”是运动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而且包含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活动,都是按“道德规律”运行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是说不清楚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领会的。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什么是道?道,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规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你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存在的。极富有创造力。人们通过观察鸟的飞行现象,总结出“飞行”的规律(道),制造了飞机(从无到有),这就是“道”的力量;老子吧这种无形的规律称为“道”。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无名”,即“无形”,“无”即“空间”。空间大到无边无际,望不到边,人们就觉得“无”。正因为有无边无际的空间,才开始有了天地;“有名”,即“有形”。有了天地,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才能生长万物。生长万物的规律,就是“道”。 “道”赋予我们生命和生活源源不断的能量。所以说:“无”生“有”,“有”,有生万物。通俗地说,无名的家,要有一座房子(空间。“无”),有这个空间,就可以放进去家具,锅碗瓢盆,住进去人(这些就是“有”)。我们锅烧出各种各样饭菜,生了孩子,作出别的产品(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证。“故恒无欲也 ,以观其眇 ;”所以我们只有保持清心寡欲(无),才能发现天地万物的微妙(规律,即“道”)之处;“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如果经常多欲,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象,看不到实质。比如就看到有利(欲望)这个表象,没看到(实质.“道”),结果被骗。“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空间(无)和物质(有)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玄之又玄 ,众眇之门 。”他们都很奥妙。如果不断地去探索他们,就可以找到通向万物奥妙的大门。
白话文:
宇宙的真理是可以描述,可以体悟践行的,但其表现不是恒定不变的。事物,规律是可以命名的,但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名。(打个比方,杯子在中国叫杯子,在美国叫cap,在西班牙又叫其他名字,等等。当然即使在中国也可以叫他其他名字)。没有名字概念之前,事物或规律就已经开始和运行了;因为人的意识有了名相的概念,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开水沸腾产生热能是人类发现它之前就存在的,人类发现了这个现象,并给这个现象命了名,继续研究下去又发明了蒸汽机,等等)无和有都是人主观意识下认识世界分出的两种相对的状态,在无的状态下,事物是变化无穷的,有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两个武者比武,在对峙未出手之时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可能这样进攻,也可能那样进攻,可能甲先进攻,也可能乙先进攻,也可能双方就不打了,等等)在有的状态下,事物变化就是有边界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是比武的例子,甲先出了一招,就是有,对方就会做出反应来应对,这种情形下,两个人的状态变化范围就比较小了)。无和有都是出自道的本体,两种状态是统一的,只是名相不同,相互依存。(就像太极图)两种状态互为因缘,一环扣一环,不断变化,玄妙无穷,最终产生更多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道”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他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去不自恃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我们要像道那样有能量,有涵养,懂得谦虚,能包容,能取舍。对世事不厌烦,不逃避,掩敛自己的锋锐,排除纷争和烦忧,不自以为是,不怨天尤人,自然平凡的生活。
得道的人,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静定持心,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一静一动,皆合于道。道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有依靠纯净无染,坦然紫的,不着形迹的真如妙心去领悟。正如拈花微笑,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一章,让我感悟最多的就是无这个字吧。我之前看过一个专家,解释过这个无,无的繁体字是無,这个無是从舞演变过来的。我们古人跳图腾的舞蹈,虽然跳的就是那么几个动作,但舞蹈这个东西很奇妙,大家看到的都不是跳舞人的形体,而是形体之外的巨大的力量的鼓舞,原始人用舞蹈来鼓舞生命,激励生命,团结生命。 这个舞蹈发挥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这个精神就是老子里所强调的无形的无穷的东西。
哪些是无形的东西,精神,信仰,理论,空气,风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往往决定着本质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有形的物质都很发达了,但是总是感觉往往物质世界越发达,精神世界就越匮乏,也就是很多人生活得没有乐感,这也是皮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时空智慧,提升我们精神世界这个无形力量的智慧。
这有和无就像我们易经里的阴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杯子和房子,有的存在的是杯子和房子,无的空的就是我们能用的能住的。所以老子里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两者同出而异名。
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在生意往来中,如果都能用老子这个有和无的思想,都能看到一件事情有和无的双层面,那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强了,在出现困难或则灾难或则挫折时,再能看到无形东西的无比巨大的作用(比如因果,付出,奉献,信仰,信心,企业文化,家风等等),那我们就上道了,也就开悟了。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自然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又不是完全可以用语言去描绘出来的。就如真理它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就如有些人用那样的方法获得了成功。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复制他的路而取得同样的成功。
名字对于人和事物不过是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或事物的本质。而我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被这些表象所迷惑。要透过表象去更深的了解它的本质。而这些看不到的本质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事物或是这个人。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不可能一出现就是有形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有形状的实物。也只有看的见的实物它才进入了我们的思维,记忆之中。一件事情我们一般都是只看到结果,看到别人的成功。车,房,钱之类的。却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由外人看不见的努力长期坚持所换来的。就如一个人只去追求那物质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灵魂这些无形的却,能带给我们充实,快乐,喜悦的东西。所以,世人才会物质越来越满足,却还是有那么多烦恼。忘记对自己智慧的修行。
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以旁观者空无,本真,没有功利性的心态,去看待人和事。这样才能获得最真的快乐,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玄妙之处。而如果一味的用自己的情绪,成见,经验,置身事情之中去看待。就会有局限性,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以影响对人对事正确合理的判断。
有和无是相互支配,相互存在的,缺一不可。不过是有形的结果看得见,但是没有形的规律和力量却看不见而已。就如人的意念,思考,潜意识在无形中支配着身体的言行举止。它们相互交替,运转,才形成了生命,世间万物的玄妙。而这一切玄妙,如果我们不看悟,不去探索,是不会明白的。这这也是智慧之门的开启。那将看到的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不过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本来的道。事物是可以命名的,不过命名的那个名字并不能代表事物本身。
感悟:说出来的道是以某个人的角度进行解说的,会加入个人的主观观念,因此不同于本体的道(非恒道也),本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好比道德经的解读,也许1000个人就有1000种解读办法。如果要了解其原意,也许只有请教老子本人了,不过就算请教老子本人,老子每次的解答也会不尽相同。还有好比校长给财友们讲解财富课,虽然每次上课的内容大体相同,可是又不尽相同。
事物的名字是以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命名的,就像中国人叫月亮叫“月亮”,美国人叫月亮叫“Moon”,这个名是我们为了便于区别不同的事物进行命名的。
所以我们能够说出来的道,命名的名会随着观察者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原文: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翻译:宇宙万物在我们还没有给它命名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为了区别它们,我们开始给各种东西命名,然后宇宙万物有了各种不同的名字。
感悟:一动分阴阳,阴是我们看不到的事物本质(无名),阳是我们按我们的意识观念观察事物后对它的认识(有名)。就像太阳在我们人类出现前就一直存在在那里(这就是无的状态),等我们人类出现后并能对事物进行命名后,我们就把太阳命名为“太阳”(这就是有的状态)。
原文: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翻译:所以,无是为了探寻事物的本质(变化法门);有是为了定义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
感悟:一个人看待一件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只能以我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定义(以观其所徼),所以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尽量对事物有个完整的了解(达到以观其妙的效果)。
原文: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无和有同出于道,两者名字不同,不过都是为了表示道。
感悟:“有”和“无”都是指向事物本身。观察事物要从“有”出发探求“无”的真理,当对“无”有进一步的了解后,“有”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一步一步推进,就能达到接近道的目的。就好比太阳在人类开始前就有了,后来人类出现了,发现了太阳会发热,太阳日出日落的规律,再后来又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有了一年四季的概念,等科技发展了,发现太阳是一个核聚变球体,有太阳黑子、耀斑等各种表象,这就是太阳“有”的进化过程,同时随着“有”的进化又会进一步探求“无”的认知,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各种事物都是这么一个了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