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文品董桥||董桥的散文《孙多慈的寒江心影》读后感

迦南地读书群群主梁昆先生说,计划中秋节组织一次读书活动,主题是董桥的书阅读分享,问我到时候能不能参加,我高兴地表示一定要参加。在一段有闲的日子里,曾用心阅读了董桥的《旧日红》、《橄榄香》、《一纸平安》三本书,很是投入和享受。接到读书会通知后,又捧起了董桥的《记忆的脚注》。那篇《孙多慈的寒江心影》一读完,那种微熏的感觉又漫上心头。禁不住想就着这篇千字短文,将董桥的文章品味一番。

董桥文章的题目大方又别致。像《孙多慈的寒江心影》这篇文章,写谁?大大方方地冠在题目中:孙多慈。写什么?精挑字巧组词:寒江心影。心影是模模糊糊的心迹,带着一种不甚分明的婉约,还投映在一汪寒江中,别致地概括出一种凄凉的况味。像《张充和的伤往小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董桥的文章开头都有些漫不经心。像高明的画家,随意在纸上挑出不起眼的位置点上几笔,一幅画的意境凸显出来。这篇文章说的是孙多慈和她的老师徐悲鸿的一段未果的情缘,他从在书画拍卖会上得了王少陵藏过的徐悲鸿的字画说起,对字画点睛微评后,引出与孙多慈的《寒江孤帆图》的比较,故事自然而然就说开来了。

董桥的文章选材巧妙,组织材料独具匠心。孙多慈的两首诗、一幅画《寒江孤帆图》,加上一段逸闻、两名人证、一个结局,这些被董桥排列组合,拼出一幅孙多慈的寒江心影。他只讲述、不评论,用云淡风轻的语言、波澜不惊的态度,引出读者不尽的唏嘘感慨。

董桥讲故事是滴水不漏。事情说起来都有点捕风捉影的味道,但经董桥牧字牧词牧句的记述,把才子的郁结与佳人的幽怨,在影影绰绰中展现得明明白白。我想,即使是当事人读来也无话可说,董桥就有这样的本事,仿佛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交待的清清楚楚。但他决不盲目地脑补剧情,而是点到为止。使得他笔下的情事,总是那么干净而深邃,让人怦然心动。

董桥的文章还透着一种文化人的清高与洒脱。笔下的人物多数是当代文化名家,他讲起他们的故事,像是对着朋友讲彼此熟悉的朋友,更本不屑于注释。像此文中孙多慈是谁?王少陵是谁?蒋碧微又是谁?他决不花一言半句去介绍。你说你不知道吧,董桥只是淡淡一笑,他不会担心你因为不知道他们而不关心这篇文章。徐悲鸿你总是知道的吧,知道他就知道其他人的份量。况且,董桥抓住读者凭的是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笔下的人。《云姑》就是很好的例证。

结尾干脆利索而又余韵悠长,也是董桥文章的一大特点。孙多慈“画了那幅画(《寒江孤帆图》的翌年,徐悲鸿在北京病逝。”孙多慈接到报丧时,“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平静的旁白,平淡的白描,却撩起人无限的感叹与遐想……

千来字的篇幅,道出两个人的半世缘、一生情,一点也不局促,一点也不空洞。只有董桥有这样的能耐:把短文章做出了大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