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净土》养德福||《随处净土》阅读感言

——以《随处净土》一书中1月份日志为例

马向阳先生的新书《随处净土》,收录的是他从2017年1月1日到2017年6月31日之间,日复一日不间断的读书日记,共181篇。此书发行之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几乎都读过这181篇文章。当这本“剧透”得如此厉害的书来到我的面前时,我还是感叹不已。这本书实在是太漂亮、太厚重了,装帧雅、内容博、文辞美。而且读书与读屏的感觉更加美好,引用的文字大字体字号上与正文区别开来,读起来更加享受。于是,在紧张的工作之隙,不自禁地一篇一篇津津有味地重温,甘之如饴。

这里,先以先生1月份的读书日记为例,说说自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

《随处净土》中的景和人描写有气息有趣味。书中多处描写到书友聚会的场景,描写到人物的神情状貎,生动而又逼真,读来似身临其境,如亲见其人。反映了作者观察细致,表达传神。

如第19页写一次茶叙,大家谈论一篇题为《一件比经济危机更可怕的事情——男人不再追女生了》的文章,作者言道:“茶叙者尽管各自生活阅历不同,文化背景有别,对此却多有同感,顿时议论声一片,嘈嘈切切,如傍晚时分老榕树上开例会的鸟雀一般。然议论之后,忽又沉默,气氛倒显得有些沉重起来……”把面对一个触动人心的话题,激起热烈后又引起凝思的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

又如第30页,写叶嘉莹教授在讲座将要结束,面对“陶渊明如何把生活的艰辛与精神的愉悦保持在一个平衡与和谐的层面”的问题时的表情,作者写道:“当时,叶嘉莹教授正准备离开会场,闻听此言,竟安然坐了下来,略一沉思,徐徐回答……叶嘉莹教授平复了一下情绪,接着说……”当作者问到陶渊明的固穷操守,与孔子所言君子固穷的内涵是否一致时,写道:“见问,叶嘉莹教授精神一振,清癯而白晳的脸庞上掠过一丝笑意,眼睛格外明亮。她慨然道……”叶教授的回答时,作者捕捉并细致地描写她的表情,充分说明了叶教授不仅在古诗词研究上造诣很深,还把她对古代文人的深刻理解、对气节的倍加推崇、对后辈的训导责任,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共沐春风。

《随处净土》中的诗和词有情意有文采。作者的读书所感,读书时所感,有时候成文,有时候成诗。在1月份的读书日记中,有两首诗,两首词。

1月1日,读《林纾家书》,说到林纾要求他的子女不要看重田舍,而应该重视学业。作者写道:

问舍求田非宏志,品学兼优第一筹。

父母深情君记否?百般甘为子孙谋。

1月2日,作者与诸友谈中国最古老的学校,西汉文翁创办的成都石室中学。诵毕当年学校条规,说到自己走访学校的感受,作者赋诗道:

文翁筑坛讲学处,风流蕴藉两千年。

我访胜地多感慨,落叶萧萧意绵绵。

这些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表达他对先贤的拳拳敬仰与对后人的殷殷期待,富有感染力。

1月27日,大年三十,作者在词《水调歌头,兼怀北国诸位亲友》中写道:

岁晚常怀旧,海峡隔时空。冬夜清凉如水,相思有谁同?梁园故交未老,牧村后生可畏,豪气贯长虹。更念琼台友,俊赏有高风。

离别久,纵万里,梦相通。永存家国情怀,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多翻覆,依旧故国春好,姹紫并嫣红。斯人不憔悴,诗书慰平生。

1月28日,大年初一,作者在词《贺新郎 元日》中写道:

难鸡第一声,天下白,东方欲晓,椰林染醉。惠风和畅绮霞散,此中真意谁会?拔剑舞,龙光凤珮。日上中天天更蓝,冬已残,春光渐妩媚。庆佳节,频举杯。

今宵念远应万里,人不寐,企足北望,情怀如水。毕竟青山遮不住,淘尽天下举废。叹今古,同此滋味。畅想明朝旭日红,照园圃,桃李沐春晖。放眼望,逸兴飞。

这是两首怀亲念远的佳作,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远离故园的读书人最为共鸣的情感,也只有读书之人才有那么一腔热血永不凉,并能诉诸诗词,激荡同好者们的心潮。

《随处净土》中的人和事有品味有格调。书中大家林立,讲的都是名家的故事。书中有书,名著荟萃,介绍的都是高级的读书享受。

在1月1日到10日的日志中,作者的阅读与叙谈中详细地解读过的人物有林纾、费孝通、巴尔扎克、马格丽特·杜拉斯、哈罗德·约瑟夫·拉斯基、蔡元培、佟培基、巴甫洛夫、汪道涵,等等。提到的书籍有《林纾家书》、《纸日月》、《社会变迁》、《甘肃土人的婚姻》、《主权问题的研究》、《现代国家的权力》、《政治典范》、《国家理论与实践》、《说文解字注》、《四角号码字典》、《蔡元培自述》、《孟浩然诗词全集》、《辛弃疾选集》、《全唐诗》、《毁灭》、《青年近卫军》、《全球银行学》、《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姜德明书话·逛琉璃厂》、《拉奥孔》,等等。

对这些名字都如雷贯耳的名家,说起他们的故事,说起他们读的书、写的书,或者与他们有关的书,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用飞扬的文采与饱满的激情,把读者引领到一个个大家面前,让读者感受大家的高尚的品德与情操,高贵的品质与情怀;引领读者亲近经典,进而走进经典。

《随处净土》作者读和写特别有恒心有毅力从2017年元月1日那天起,作者几乎天天有朋友圈发布自己的读书日志。开始,我也几乎天天跟着读,跟着评。当时我私下还想,读日志与评日志比读书撰文容易多了,只要作者坚持写,我就坚持读与评。事实上,作者坚持写了半年,我却没有坚持读和评,有时候事务繁杂,积累了好多天才一起读很多篇,还在朋友圈留言说:出成书吧。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不能够坚持天天读又想读找一条退路。而作者181天没有间断,这期间,作为海南名校校长,他什么时候不是事务繁杂呢?

2017年1月,作者读新书两本:《林纾家书》、《纸日月》,温习旧书四本:《说唐》《说宋》《说明》《国学闻见录》。那31篇文章是这样写成的:

“1月7日,阴,有雾,空气尚清爽。……乘坐FM9531航班,自上海浦东返回海口途中,披阅《纸日月》一书,因有所思,信手涂抹于书页留白处。飞机下降,颤抖中。”

“1月13日,天气阴冷,进入椰城一年中之湿寒时节,最难将息。腰肌劳损复发,稍一行动,辄酸痛难忍,颇不安逸,只好静处室内,辛勤'耕作’,批阅文件,处理公牍。”

“1月18日,晨阴,午后多云,多日不见之蓝天,隐隐露出一线,甚慰。近来事务繁多,劳身劳心,导致体质下降,积劳成疾,前日高烧达41.3°C,以致头脑昏沉,有恍惚之状。除打针吃药外,医嘱必须休息三两日,万不可透支生命云。终日忙碌,已成习惯,一旦闲静下来,反觉百无聊赖……与其胡思乱想,不如披阅闲书,以作静修之助。”

“1月20日,阴,节气大寒,果然冷于昨日。……近日偶患小恙,遵嘱卧就要静休,百无聊赖之际,忽然想起久违了的李国文先生,便移步书斋,欲搜寻其著作来读一读。徘徊片刻,手中就有了先生的《说唐》《说宋》《说明》皇皇然三部大作。看来,又够余消受几日的了。呵呵。”

“1月21日,阴转多云。是日,学校始放寒假。偶有小恙,静休两日;略有好转,便想活动一下筋骨。妻道:'去书斋吧,给花盆浇浇水。’余慨然允诺。不过,浇水照例是妻的事,余只管观书而已。”

“1月26日,多云。午后在家观书,得假期休憩之雅趣。春运繁忙,误机亦是寻常之事,故凌晨三时许,才辗转回到海口。打开手机一看,见有友人留言道:'今天(25日)的读书札记呢?’阅后,内心甚为惶恐。盖被人惦记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也。于是,晨起之后急忙补上昨日之功课,心中才略微平静。”

这点点滴滴的记录,让我们看到这洋洋大观32万多字的读书日志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成的,说它是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之作,毫不过分。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里,马向阳先生身体力行坚持阅读和写作,不遗余力地唤醒人们对中华文明与文化中的精华的共同记忆,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泽被广大读者的善举。

马向阳先生完成《随处净土》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他执掌的海南中学又接管了原三亚实验中学,成立海南中学三亚学校的过程,也是海南中学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的过程。读书给了书生校长马向阳先生大境界、大格局,使他带领海南中学有了大发展。读书随处净土是古人的金玉良言,也是马向阳先生的切身感受。他不仅自己享受这片净土,还在这片净土上种德修福,让广大读者和他一起在这一方净土上养德养福。

正如《随处净土》弁言中的诗作所言:

种德修福又一年,月圆月缺几婵娟。

青衫染尘已无泪,忍将豪情寄斜川。

谨以此文向马向阳先生致敬!

世事纷纭太忙碌,久不更新难为情。一本好书荐读者,同在净土养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