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民间独特疗法2

中医民间独特疗法2

清泉居士整理

按脊疗法 捏脊疗法 整脊疗法 小儿割掌疗法
小儿针挑疗法 保健按摩疗法 眼保健按摩疗法
熏洗疗法 熏蒸疗法 擦药疗法 药筒疗法
铁落疗法 麝火疗法 

按脊疗法
    按脊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脊柱及其两旁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一般常选用督脉穴或夹脊穴。
    按脊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古代文献中屡有记载。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屡烛?痧胀源流》:“若犯痧,先循其七节骨缝中,将大指甲重掐入,候骨节响方止。”所取督脉穴位,既可在上下椎棘突之间定位,也可在棘突高起处定位。如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凡取脊间督脉诸穴,当于骨节突处取之。”
     [基本内容]
    本疗法的基本手法是“指按法”,主要用手指指端或罗纹面按压穴位,可按而静止不动,也可以按而左右拨动,按而轻轻揉动,按而微微颤动,按而滑行移动,按而起伏松动。此外,还有爪掐、肘压、叩点、鍉针等法。“爪掐”即用指甲掐切。“肘压”是用肘尖为着力点进行按压,作用力较强。“叩点”是将手指微曲,食指按于中指背,拇指抵住中指掌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小指及无名指握紧(或中、食指并齐微屈,拇指抵住中指、食指掌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利用腕臂之力,指端快速地反复叩点穴位。鍉针是一种针压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描述其形态是末端钝圆无锋。在治疗时,以鍉针轻压穴位皮肤呈现红晕,或重压至针感扩散为度。也可用硬币的边缘按压。
    [临床应用]
    第7颈椎棘突至第7胸椎棘突间的穴位,常用于治疗上焦心肺病症,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咳嗽、哮喘、胸闷、胸痛等。第7胸椎棘突至第12胸椎棘突间的穴位,常用以治疗中焦肝胆脾胃病症,如胃痛、腹痛、呃逆、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第1腰椎棘突至第4骶椎棘突间的穴位,常用于治疗下焦肾膀胱盆腔脏器及下肢部的病症,如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萎、肾绞痛、腰痛、腿痛、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骶尾部穴位,常用于治疗肛门病症,如腹泻、脱肛、痔疾等。
    疟疾:在第1-8胸椎棘突上寻找压痛点进行按压,以压痛难忍为度,连续按压15-20分钟,每日早晨按压1次,连续3-4天。有数个压痛点者,可轮流进行按压。
    心绞痛:按压至阳穴,进行预防性按压可防止心绞痛发作。
    胸痛:按压身柱穴。
    痧症:按压至阳穴。
    胃痛:按压筋缩穴。
    月经不调、痛经:按压十七椎穴。
    癫痫:按压大椎、身柱、腰俞穴。
    [注意事项]
    按脊时用力要适当,当重则重,当轻则轻,不可损伤皮肤。
    [按语]
    按脊疗法主要按压督脉经穴,也可以按其两侧的夹脊穴,或共同应用。本疗法对胸腹部急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最简便的方法是在与疼痛部位相平或稍高的脊柱部上取穴治疗,待疼痛缓解后停止按压。

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基本内容]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此外,也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肠胃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也有一定效果。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除常规捏脊法外,不同病症也可在相应背俞穴处应用重提法。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堤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厥阴俞、肺俞;尿频提膀胱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月经不调提关元俞、脾俞、膈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提脊一般捏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
    [注意事项]
    如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饭后也不宜立即应用本疗法,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
    [按语]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很早就为医家所应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近代以来,本疗法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疾病。
    [基本内容]
    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
    一、触按检查方法
    1、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桡侧(或另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纵轴由上至下,左右分拨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韧带)有无变厚、挛缩、钝厚及条索样剥离等病变情况。
    2、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况下,棘突侧缘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重迭。棘突偏歪时,患椎棘突上下角连线偏离脊柱中心线,患椎棘突上下角尖与其上下棘突的角尖连线同中心线呈相交斜线,棘突侧缘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显的压痛。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
    二、整复手法
    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有弹跳感。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三、治疗机理
    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临床应用]
    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修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
    应用脊椎(定点)旋转复位疗法获效的前提,是明确诊断和确定病椎部位。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触诊。
    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缩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痛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
    对心律失常、胃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
    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
    [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显,甚至加重病情。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2、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宜连续整治,可以配合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然后再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要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
    3、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月经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患、肿瘤及骨结核等患者,即使术者手法极其娴熟,也须慎用本疗法整复手法。
    4、在颈椎部位施用本疗法整复时,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产生虚脱症,个别患者或可造成医源性脊椎伤损而导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后果。
    [按语]
    临床资料表明,颈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患者平均施治本疗法四五次即可缓解或显效;有些病例一次治疗竟能霍然而愈。自从临床报道有数例颈椎病患者应用本疗法出现高位截瘫后,有人认为考虑到颈部解剖结构特点,不宜使用本疗法的整复手法。但多数意见认为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对小关节交锁、紊乱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颈部症状,本疗法不失为一种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一般说来,只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治疗手法的规律,即使初学者应用本疗法,给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也是极为罕见的。此外,手法治疗后注意适当休息与功能锻炼相兼顾的原则,也是巩固治疗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本疗法主治范围的拓展,更表明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医独特疗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小儿割掌疗法
    小儿割掌疗法是用小眉刀等手术器械在患儿手掌面等部位进行切割、摘取少量皮下脂肪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它以割脂为手术治疗的主要特征,故又称为“割脂疗法”。
    本疗法是在古代砭刺疗法及后世挑脂(液)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文解字》称:“砭,以石刺病也。”远古时代,人们利用打磨后石器的锐角锋刃在体表进行点、刺、切、割、刮、压,以治疗各种疾病,其中就含有本疗法的萌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本疗法长期以来只是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用,直至清代《理瀹骈文》才有“割缝法”的记载,近数十年来,通过发掘整理民间治疗经验,发现本疗法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哮喘等病确有实效,才渐为人们所重视。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1、将小眉刀或小手术刀高压消毒,或浸泡于75%酒精中30分钟后取出,放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嘱家长用肥皂、清水清洗小儿手,抱住患儿坐稳。助手将患儿腕关节握住固定,左手握儿四指。术者左手捏住病儿大拇指,向掌背轻按,使大鱼示部(在第一掌骨中点)暴露舒展。
    3、术者用2%碘酊涂擦病儿大鱼际部(亦有割治小鱼际部,或掌面食指、中指之间的根部处)。稍干后再用75%酒精从鱼际中心向四周拭擦脱碘消毒。
    4、在一侧大鱼际(或上述割治处)的割治部位重压2-3分钟后,立即用手术刀作一纵形切口,长约0.5厘米,深约0.4厘米。术者随即用力挤压创口两侧皮肤,使切口皮下脂肪充分暴露,挤出黄白色脂状物如黄豆大,即将其剪去或摘除干净,然后敷以消炎止血粉,覆盖消毒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止血。3天后解除包扎,6-7日创口愈合。再用上述方法割治患儿另一侧手掌。
    二、治疗机理
    切割破皮,在皮下取出一定数量的脂肪小体,人为地造成机体脂肪的破损,这是一种慢性、良性刺激,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回复反应。本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脏腑机能活动,特别是能增强脾胃及小肠的运化吸收功能,从而改善小儿的营养状况,增强小儿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用于重症疳积和哮喘。
    一、重症疳积
    在大鱼际、小鱼际或掌面食指、中指之间的根部处切割、取脂。
    二、哮喘
    割治大鱼际或膻中穴,取出黄白色脂肪液少许。亦可采用挑提法或挑筋法。
    [注意事项]
    1、割脂手术必须选准部位,方能摘取脂肪,调整机体脏腑功能。
    2、治疗室应光线明亮,手术宜轻割快切,切口宜小,深浅适度,以便摘取脂肪,不得损及血脉;局部略有渗血,术后应立即加压包扎止血,以免流血过多。
    3、创口未愈合前不得浸泡生水,防止感染发炎。1次只能割一只手掌;症情未愈,1周后再割另一手。
    4、治疗期间,忌食油腻及滋补品。饮食宜清淡酥软,容易消化,新鲜而富有营养。
    [按语]
    疳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小儿因乳食不能自节,父母溺爱,恣食生冷,油腻,饥饱不匀,损伤脾胃,湿食内停,多成疳疾。汤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应用本法割掌取脂,手术简便,疗效显著。然本疗法须用手术刀切割,留有创口,包扎后7天不能用手取物或入水洗涤,颇不方便,且容易感染。与针挑四缝穴相比,后者较安全,痛苦亦小,是为不同。

小儿针挑疗法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本疗法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
    (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
    二、治疗机理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临床应用]
    本疗法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一、疳症、虫积
    取挑液法(针挑四缝穴)或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二、咳喘
    取挑脂法。
    1、取点方法: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大椎穴旁开1.5寸)、天突、膻中、中府、掌三点等,每次针挑3-4个穴点,隔日1次,轮流选点挑刺。
    2、辨证加减:表证、热证,加挑风池、大椎。慢性期则应按所犯脏腑而加用相应之背俞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治喘五平穴。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
    3、针挑方法:凡属热证、实主,均用泻法。即每次取点宜多,针挑提摆幅度大,用力强,创口较大,挑出脂多,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逆方向,总之刺激总量大。凡属虚证、寒证,宜用补法。每次挑点少(2-3个),针挑不提摆,用力小,挑时短,创口小而浅,脂出少,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顺方向。
    [注意事项]
    1、术者剪净指甲,用皂、刷充分洗刷干净,然后以2%碘酊涂擦拇、食指头,再用75%酒精擦净;最好能戴上消毒手套。消毒严密,可防止患儿及术者双方的感染。
    2、针挑选点要准,手法要快,不能留针。患儿被挑疼痛,哭闹乱动,防其发生意外,术前将手法简要告知家长,征得同意后,请求协助,抱住患儿并固定其双手,方可行之。最好能安抚患儿,鼓励劝导,使其能与术者配合,情绪安定,保证针挑能顺利和安全地进行。
    3、针挑时要注意避开小血管。挑四缝穴后24小时内嘱患儿勿玩泥沙、污物及金属玩具,以免感染。
    4、挑疳积点术后,患儿应保持双手清洁,防止污染。发现包扎松散,应重新消毒包扎。
    5、凡已生锈的针具均不可用,以免引起“破伤风”。
    6、疳积患儿必须忌口1月,如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等,以免胀气。
    7、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鱼肉以清蒸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营养,睡眠充足,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按语]
    本疗法针具简廉,疗效显著,手法简便,安全可靠,因而历久不衰。只是对其治疗作用及机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整理、观察与提高。

保健按摩疗法
    保健按摩疗法是运用推、拿、按、摩、揉、捏、搓、擦等各种推拿手法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除小儿之外,一般都可在自己身上进行搓揉按摩,所以又称“自我按摩”。
    保健按摩在我国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庄子?外物》中就有推拿可以延迟衰老的说法。《管子?霸形》中有以手摩胸来表示自己胸部有病的描述。东晋葛洪《抱朴子?道意》中也有用“自摩”法治疗头痛、腹痛的记载。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中绘有“捶背”、“抚胸”、“按腰”等姿式。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明代曹土珩《保生秘要》中记有按摩鼻旁迎香穴以畅肺气,按压脐中神阙穴以利尿等按摩方法。由于通过推拿可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器官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所以保健推拿成为我国古代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预防医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基本内容]
    保健推拿的内容丰富,方法繁多。现择其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一、头颈部保健推拿法
    1、浴面:两手擦热,手指并拢,手掌摊开,紧贴面部,以双手中指的指腹部为先导,分别从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开始,沿鼻柱两侧缘向上推擦,经目内眦、眉头等处到达前额部,然后两手左右分开,横推至两鬓,两掌心也随之掩眼而过,由两鬓再向下,经过颞部的太阳穴及耳前、面颊等部,返回到鼻翼两旁的原起点处(迎香穴)。浴面有畅通气血、祛散风寒、明目通窍、醒脑提神及美容等作用,可用于防治感冒、头痛、近视、鼻病、胃病、神经衰弱等症。用搓热的双手熨擦肢体,称之为“干浴”,是保健推拿中的常用手法。干浴法除用于头部之外,还可应用于上肢、下肢、项背、胸胁、腰骶等处。
    2、擦鼻:用两手中指指腹擦鼻的两侧,由攒竹至迎香。可通鼻开窍,用以防治伤风感冒和鼻窦炎。如重点擦迎香穴还可以治疗习惯性便秘。
    3、按耳:空握拳,两大拇指屈曲,以拇指背侧所突出的指间关节为接触点,按揉两耳耳屏前方的凹陷处,然后再用拇、食两指对合摩揉两耳耳廓。按耳有通窍聪耳、醒脑宁神等作用。可防治耳鸣、耳聋、牙关不利、失眠等症。
    4、鸣天鼓:两手掌掩耳,食指叠于中指指背之上,再下滑使食指轻轻敲击枕部近风池穴处,耳中可听到击鼓之声,称之为“鸣天鼓”。经常施以本法,可起到健脑、安神、聪耳等作用。
    5、运顶:五指略为张开,按于额上,由前向后,顺手运顶摩发,宛如梳头之状。五指分开,正好作用于分布在头顶部的五条经脉,头颞两侧又是胆经的分野。所以运顶可以疏通气血、散风行湿、清泄肝胆之火,防治头痛、头风、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遗尿等症。
    6、抹项:两手指相互交叉,手掌合拢,抱于脑后项枕部,掌根部分分别安置于后枕骨下项后大筋(斜方肌)外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后沿着脊柱,由上往下按抹数次。风池穴为体表的“感风之所,治风之穴”,用力按抹,可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息肝胆之火,清耳目之热。常用以防治感冒、头痛、头风、高血压、眼病、耳鸣、颈项板滞不舒、神经衰弱等症。
    7、摩目:目微闭,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分别从两眼睑内侧沿上下眼眶边缘轻轻刮摩至外侧各10次,然后睁开眼睛向前方眺望,上下左右转动各5次。能增强视力、消除用眼疲劳,并对近视、远视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还可每天行“眼保健操”若干次。
    二、胸部保健按摩法
    1、按揉肋间:用中指指腹由内向外按揉各肋间间隙,重点在中府、云门、屋翳、期门等穴。可行气宽胸,用以防治呼吸系统病症。
    2、拿胸肌:两手交叉于胸前,拇指按于腋前,食指、中指按于腋下,捏拿胸大肌,有行气活血、增强呼吸系统功能等作用。
    3、拍胸背;用虚掌或空拳轻轻拍击胸背,可增强心肺功能和促使痰液的排出,用以防治呼吸和循环系统病症。
    4、推胸胁: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侧胸部的乳头上方,斜行向下推抹,途经前胸正中两乳头之间,推向对侧的胁肋部。推胸胁法有宽胸利气、止咳化痰、平喘降逆、舒肝利胆、和胃消食、散瘀除积等作用。前胸正中为“膻中”穴,是宗气会聚之处;两胁则属肝胆与脾。由自然界吸入的空气(主要是氧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而得来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会聚于胸中,有推动息道(呼吸器官),促进其司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血液的作用。经常“推胸胁”,可产生增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宣散郁滞之气血等综合效应。
    三、腹部保健按摩法
    1、按中脘:以一手手掌大鱼际部紧贴中脘穴,另一手叠于掌背之上以助其力,两手协调作顺时针方向揉动。可健脾和胃助消化,用以防治消化系统病症。
    2、摩腹: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手掌紧贴腹壁,作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直径由小到大、呈螺旋状的按摩运动,一直扩展到整个腹部,如此反复数次。摩腹之后,腹部要注意保暖。摩腹可健脾以通降下行为顺,滞气畅通,可增强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等六腑的功能;脐下“气海”穴为“元气蓄藏之海”,摩腹能激发振奋元气,而起到强壮作用,所以本法可用于防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胃肠病、腹胀、便秘、腹泻、哮喘以及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失眠等症。
    3、按下腹:两手掌分别紧贴两侧胁部,由外上向内下方斜擦,可温补下焦,用以防治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症。
    四、腰部保健按摩法
    1、搓腰:两手手掌分别放在两侧腰部的脊柱两旁,一上一下,不断搓擦,并配合以腰部活动。搓腰活腰可补肾健腰,防治腰腿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症。如同时抚摩两侧胁肋部,称之为“运动水土”法。“水”指肾,“土”指脾,有加强脾肾两脏功能的作用,用以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2、揉腰眼: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有健腰益肾作用,用以防治腰腿酸痛等症。
    3、捶骶:手捏空拳,敲打骶部,两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劲轻重适当,灵巧而有节奏。骶部正中一线为督脉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奋督脉的阳气,上病下取而有防治头痛、高血压等作用;骶骨两侧有8个穴位,统称“八髎穴”对防治便秘、腹泻、腰腿痛、月经不调以及盆腔、肛门疾患有一定效果。如欲用本法防治腰腿痛,则其捶打范围可扩大至两臀部。
    五、上肢保健按摩法
    1、拿肩:以一手的四指指端与拇掌部相对合,用力攀拿对侧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肌腱,食指、中指指端着力于肩井穴处。然后,一捏一放,一紧一松,逐渐向肩肱、肘臂处挪移,直拿至腕掌部。沿途可以肩关节前方肩前穴、臂弯纹头外侧的曲池穴、前臂背侧腕上四横指处的支沟穴和掌侧腕上约两横指处的内关穴作为重点捏拿部位。拿肩法可通行气血,拿肩前能治肩臂部病症,拿曲池能疏风解表、清热降压,拿支沟可利胁通大便,拿内关可和胃宽胸、养心宁神。所以本法可用于防治胸痛、头痛、头晕、胃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心悸等病证。
    2、擦肘:用掌心摩擦肘部周围,可行气活血,防治肘臂酸痛等症。
    3、搓手:两手掌心相对摩擦至热,再互替互换摩擦手背,可防治关节酸痛、手指麻木、冻疮等症。
    4、抖腕;一手放松,另一手先握住其腕部,拇指在上,放在腕部稍上方,斜四指在下,抵住掌根部,上下协调用力,使被握一手的腕关节作轻快柔和的波浪式屈伸活动。有滑利关节的作用,治疗腕指腰痛等症。
    5、捻指: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对合,捏住另一手的手指,进行缓慢柔和的搓揉,如同捻线状。由指根捻到指端,从小指开始依次而捻。人体十二经脉“根”于四肢末端,“结”于头,胸、腹部。手指端属六条手经的“根本”,与头、胸部及其内脏器官的关系相当密切。施行本法,可防治手指麻木、活动不利及有关的内脏病变。
    6、运膏肓:两手自然下垂,转摇两侧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可防治肩背酸痛、伤风感冒、虚劳等症。
    7、抓空握固:反复伸屈五指或将拇指握于拳心,一紧一松,反复多次,可防治上肢酸痛、麻木、乏力等症。
    六、下肢保健按摩法
    1、揉股:两手掌根紧按大腿上部,由上而下按揉至膝。可防治肌膝酸痛、行走乏力、肌肉萎缩等症。
    2、揉膝:膝关节屈曲。将两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鱼际肌部分别同时紧紧按住膝关节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也就是在膝眼穴的地方,随后带动该处皮肉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一膝揉毕,再揉另一膝。“膝者,筋之府”,是人体承重、行走的重要关节之一。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筋络。揉膝眼后,两手分开,一手往上,按揉大腿内侧距膝髌上缘3横指处的血海穴;另一手向下,按揉小腿前外侧膝眼下4横指处的足三里穴。按揉血海穴,可活血调经、清血分之热。按揉足三里穴可调理肠胃、扶正祛邪,这就是所谓“若要安(身体健康),三里久揉按”的意思。
    3、捏拿小腿:由上向下捏拿小腿部,可防治小腿酸软、腓肠肌痉挛等症。
    4、拍击下肢:双手掌根轻轻拍击下肢,可防治下肢酸痛麻木等症。
    5、摇踝:一手握住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足背,转摇踝关节。有滑利关节作用,可防治踝关节扭伤等症。
    6、擦足:屈膝盘腿。用一手靠小指一侧的手掌部,反复摩擦对侧一足的内侧面和底部。一般从内踝的后方开始,经内踝向下,斜行至脚掌心,来回摩擦。“湿从足入,寒从脚起”,上述部位在人体经络分布上又属于肾经的一部分,脚掌心又是肾经井穴涌泉穴的所在。常行擦足之法,使肾气流动、精气充溢,既可温肾壮阳、祛除寒湿之邪,又能引热下行、导火泄降,即所谓“引火归原”之法。可用于防治失眠、高血压、头痛、头晕、喉痹、盗汗、腹泻、小便频数、月经不调、足跟痛、痛风、醉酒、神经衰弱以及烦躁不安、虚火上炎等症。
    7、躧腿:轻缓地作下肢屈伸、摆动活动。可防治下肢肌肉和关节的病症。
    [临床应用]
    本疗法有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等作用,对防治某些呼吸、消化、运动系统等慢性病症的效果更为突出。临床可根据情况重点施行或选择应用,如:防治感冒常用浴面、擦鼻、抹项、拿肩、运膏肓等法;对呼吸系统病症常以胸部和上肢保健按摩法为主;对消化系统病症常以腹部保健按摩法为主,加按揉足三里等;对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则以腹部、腰部和下肢保健按摩法为主;防治失眠和精神紧张以头项部保健按摩法为主;预防痛经,则在经事来临前按揉三阴交、足三里,摩腹(着重关元、归来穴),治疗痛经加按公孙穴;治疗呃逆可按揉睛明,拿内关、按足三里、摩腹等;治疗腓肠肌痉挛常用拿小腿、按足三里和阳陵泉、拍击下肢等法。
    此外,也可以另行组合成套以治疗疾病。如高血压的保健按摩法可由下列九法组成:
    (1)预备势(闭目养性):闭目静坐,双手扶膝,舌抵上腭,两唇稍分,呼吸均匀。历时5-10分钟,以安定神志。
    (2)明目:两拇指端分别置于两太阳穴,两食指端分别置于两攒竹穴。然后,两手同时作由内向外的环形揉动。有明目作用,使目糊、眼花等症得以缓解。
    (3)平肝:两中指端按在百会穴,两拇指端分别按在两率谷穴(将耳朵向前折起,耳尖直上两横指,便是率谷穴)。然后,两手同时作前后方向的揉动。可平降肝火,使头部不适得以缓解。
    (4)止眩:两中指端按在两风池穴,两食指端按放在两天柱穴(风池穴下一横指,再向内一横指,即为天柱穴)。然后,两手同时作左右方向(即相反、相对方向)的拨动。能使头昏、头胀、头痛、眩晕、目糊等症得以缓解。
    (5)醒脑:两手手指微微分开,置于前发际处,再慢慢地向后发际移动,如梳头发一样;当移动的两手指指到达风池穴时,则用拇指端在风池穴作环状揉动。能使头脑清醒对头部其他病症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6)降压:头微向左倾,右大鱼际置于左乔空穴处(耳后高骨斜向前下方,动脉搏动处),然后作自上而下的抹动;头微向右倾,左大鱼际置于右乔空穴,然后作自上而下的抹动。可降低血压,缓解症状。
    (7)清热:左前臂屈曲90°,置于腹前,掌心向腹,右大拇指的指端按在左曲池作前后方向拨动,以同样要求用左大拇指指端拨动右曲池穴。可平降肝火,清泄内热。
    (8)补心:左前臂屈曲90°,置于腹前,掌心以45°斜向上,右大拇指指端按在左内关穴作前后方向的拨动,以同样要求用左拇指指端拨动右内关穴。可改善心脏功能,掌对胸闷不适、透气不畅者有较好效果。
    (9)调气:两肘部、两手手指微屈,掌心向下,两上肢慢慢提起至与眉平,同时深吸气;两上肢慢慢放下至与脐平,同时深呼气。可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注意事项]
    保健按摩法在操作时,要求“意”(意识)、“气”(呼吸)、“行”(动作)结合,被推拿的部位要放松。如能配合以扩胸、伸臂、转腰、踢腿、跑步等肢体活动则更好。应根据体力及其反应调节按摩强度。
    [按语]
    保健按摩素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清代汪昂《勿药元诠》总结有“养生十六宜”:“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其中颇多保健按摩之法。
    保健按摩要经常使用,才能发挥较好的效果,所谓“手当千遍,功力乃行”。正如宋代苏东坡《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所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眼保健按摩疗法
    眼保健按摩疗法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病的一种自我按摩疗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等穴位的按摩,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眼肌疲劳等效应,以达到保护视力和预防的近视的目的。
    早在《庄子?外物》中就有按摩两眼角方法的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圣济总录》、元代忽思彗《饮膳正要》都介绍了“明目”的自我按摩方法。本世50纪年代后期,“眼保健操”在中、小学校中普遍推广,对保护视力和防治近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基本内容]
    眼保健按摩疗法中,目前普遍推广的眼保健操有两套,一套为4节,一套为5节。具体按摩方法如下:
    一、4节拍眼保健操
    第1节,揉上睛明(8×8拍):以两手拇指指端分别按揉眉头下眼眶上角处两侧上睛明穴,另4指散开如弓状支撑在前额上。按揉时按定上睛明穴做定点旋揉,不可触及眼球。
    第2节,挤捏睛明(8×8拍):以左手拇指与食指相合,挤捏两侧眼内角近鼻根处的睛明穴。
    第3节,揉四白(8×8拍):以两手食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四白穴,拇指端置于下颌角作支撑,另3指如握拳状。四白穴在眼眶正下方1寸,当眶下孔凹陷中。
    第4节,按太阳和轮刮眼眶(8×8拍):两手握如空拳状,以拇指指腹按住太阳穴,用屈曲的食指指节外侧面分别从眼内角沿眼眶上、下缘刮至眼角,注意不要碰及眼球。
    二、5节拍眼保健操
    第1节,挤捏睛明(8×4拍):按摩方法同前。
    第2节,按揉太阳和轮刮眼眶(8×4拍):按摩方法同前。
    第3节,揉四白(8×4拍):按摩方法同前。
    第4节,按揉风池(8×4拍):食指和中指并拢,按揉风池穴。风池穴在项后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处。
    第5节,干洗脸(8×4拍):双手以中指为先导,同时从鼻翼两旁开始,沿鼻梁两侧向上推抹,一直推至前额,然后向两侧分开,顺着两额转向太阳穴向下回到鼻翼两旁。再重复3遍。
    在做眼保健操前,先静坐闭目,放松全身肌肉,然后根据节拍(或音乐节拍)进行自我按摩。做眼保健操时,如能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其消除用眼疲劳和明目的效果更为显著。一般可在上午、下午用眼疲劳后各做1次,也可根据用眼或眼睛疲劳的程度随时按摩1-2遍。
    [临床应用]
    本疗法对近视眼病和视力减退、用眼疲劳有一定在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假性近视眼病、因工作性质而长时间用眼(如计算机操作人员、从事文字工作)者,以及看电视后眼睛感觉疲劳者的眼睛保健治疗。
    [注意事项]
    1、做眼保健操时,精神要集中,定穴要准确,手法要揉和,用力应适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2、当眼睛有炎症、颜面部有感染病灶时,应暂停眼保健操。
    3、平时应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卫生,如写字姿势,久视后要休息片刻,并经常远眺景物等等。
    [按语]
    眼保健按摩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并必须和阅读卫生结合起来,方可事半功倍。如用作治疗,可适当增加操作次数。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瘾疹、白屑、丹毒、漆疮、烫伤、冻疮、手足皲裂以及发科、眼科等疾病。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齐德元《外科精义》著有“溻渍疮肿法”专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法、蒸法、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湿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以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
    [基本内容]
    本疗法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和局部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可细分手部熏洗法、足部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
    按病症配制处方经煎煮后,倒入容器,外罩布单,将患部与容器盖严,进行熏疗,药液不烫时再进行淋洗、浸渍。若熏洗眼部,可将药液放入保温瓶中,先熏后洗,以消毒棉花蘸药频频热洗患眼,亦可用洗眼杯洗眼。本疗法一般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熏洗时湿润的药液,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有利于血肿和消肿消散。由于温热的刺激能促进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新陈代谢等作用,对霉菌、细菌感染性引起的疾病,药物熏洗能直接起到抑制与杀灭作用。
    [临床应用]
    本疗法应用范围较广。
    一、风寒感冒
    1、取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紫苏15克,甘草3克,煎汤熏洗头面,得汗而解。
    2、取荆芥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柴胡12克,前胡12克,羌活9克,独活9克,生姜9克,煎汤熏洗头面部,先熏后洗,每日2次。
    3、取紫苏30克,川芎12克,花椒6克,葱白12枚,藿香15克,茶叶9克,煎汤熏洗头面。
    二、风湿性关节炎
    1、取虎杖、桃树枝、杨柳枝、桑树枝、槐树枝各250克,煎煮后倒入桶内,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2、取羌活、独活、威灵仙、松树针、狗脊各60克,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
    3、取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片姜黄、海桐皮、威灵仙、苏木、五加皮、杜红花各15克,共研粗末,用纱布包后,加水煮沸20分钟,乘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
    三、寒冷性多形红斑、冻疮
    取甘遂、甘草各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日2次,14天一疗程。
    四、脱发
    取侧柏30克,生山楂15克,生首乌30克,黑芝麻梗30克,枇杷叶15克,加水煎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熏洗后用干毛巾覆盖半小时,避风,10天为一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
    五、疖肿、毛囊炎
    1、取连翘15克,黄柏15克,苦参片15克,牛膝15克,川椒6克,水煎熏洗。用于坐板疮。
    2、取野菊花15克,黄芩5克,蒲公英30克,生草5克,水煎熏洗。用于发际疮。
    3、取金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苦参30克,黄芩15克,水煎熏洗,每日3次。用于脓疱疮。
    六、手足癣
    1、取皂荚30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30克,大枫子15克,凌霄花藤30克,煎汤熏洗。
    2、取大枫子15克,花椒9克,皂荚15克,土槿皮15克,地骨皮6克,藿香15克,白矾12克,野蔷薇根30克,煎煮20分钟后,加醋半斤,先熏后浸洗30分钟。用于鹅掌风。
    3、取马齿苋60克,百部30克,黄柏15克,川椒10克,明矾10克,煎煮先熏后浸30分钟。用于足癣。
    七、湿疹皮炎
    1、取苦参片30克,白癣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蛇床子30克,蝉蜕12克,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煎汤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取黄柏15克,五倍子30克,土槿皮15克,蛇床子15克,苦参片15克,枯矾15克,煎后熏洗,用于肛门湿疹,肛门瘙痒。
    3、取蛇床子15克,黄柏15克,川椒9克,鹤虱30克,百部15克,明矾12克,煎后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女阴瘙痒。
    4、取大枫子15克,露蜂房15克,薄荷12克(后入),黄芩15克,土茯苓30克,桉树叶15克,香樟木30克,枯矾15克,葎草30克,煎汤先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皮肤瘙痒症。
    八、肛门病
    1、取马齿苋30克,石榴皮15克,五倍子15克,明矾9克,煎汤熏洗,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主治内痔便血、脱肛、外痔水肿等。
    2、取生槐花15克,生地榆15克,蒲黄15克,莲蓬壳30克,朴硝15克,蒲公英30克,侧柏叶15克,煎汤熏洗。主治内痔便血及嵌顿性痔疮。
    3、取五倍子30克,石榴皮30克,陈艾30克,皮硝15克,乌梅15克,明矾12克,煎煮20分钟后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主治脱肛、痔疮水肿等肛门病。
    九、跌打损伤
    1、取透骨草30克,艾叶60克,独活30克,桂枝15克,刘寄奴30克,煎汤熏洗。
    2、取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石楠藤30克,落得打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独活15克,苏木30克,煎汤熏洗。
    3、取制川乌15克,制草乌15克,甘松30克,艾叶30克,缩辛5克,海桐皮15克,络石藤30克,透骨草30克,刘寄奴30克,五加皮15克,煎汤熏洗。
    十、眼科疾病
    1、取菊花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5克,先熏后洗,每日2次。主治急性结膜炎。
    2、取桑叶15克,菊花15克,黄连10克,生地15克,连翘15克,先熏后洗,每日2次。主治麦粒肿。
    3、取木贼草30克,石决明30克,青葙子15克,桑叶15克,菊花15克,桔梗10克,薄荷6克,先熏后洗。主治沙眼、目糊及眼痒。
    [注意事项]
    1、药物煎煮加水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
    2、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
    3、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4、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5、熏洗药不可内服。
    [按语]
    本疗法简便易行,适应症广,疗效显著,亦无副作用,尤其对于皮肤、关节、肛门等疾病,可直接作用于病所,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

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又称“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有用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治疗伤科疾病。《内经》记录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疗关节肿胀、疼痛、伸屈不利等痹证。在《伤科补要》中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熏蒸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凡宿伤在皮里膜外,虽服行药不能除根,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草、陈小麦、艾叶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锅,滚透,入小口缸内,横板一块,患人坐在板上,再将单被盖身,其汗立至,不可闪开,恐汗即止,病根不清也。”说明陈伤者用薰蒸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邪功效。本疗法素为医家所习用,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法。
    [基本内容]
    一、熏蒸分类
    根据熏蒸部位,可分为二类:
    1、全身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的蒸汽对全身进行的一种气雾沐浴法。适用于全身性疾病或用于保健。
    2、局部熏蒸法:是利用药物的蒸汽对患病的某一部位进行熏蒸,促使局部症状缓解,功能康复。适用于局部损伤性疾病或某一特定部位的病症。
    二、熏蒸方法
    1、熏蒸药物的配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症辨证后配制相应的药物。药物不宜过多,以4-8味为宜。
    2、熏蒸设施配备:全身熏蒸法应配备熏蒸室,内置熏蒸器,使药物的气雾能充满熏蒸室,但要注意通风,以调节室内的空气和温度。
    局部熏蒸法的要求较为简单,可取盆一只或恒温加热器,放入适量的药物和清水,然后加热至一定温度,患部置盆上的栅格上,使蒸汽直接与患侧机体相接触。亦可制成专用的熏蒸床,局部床板可御除,其下为配有恒温加热器的药盆,盆内添置水和药后,调节加热器至适宜的温度。患者卧于床上,暴露患部,御除床板,盖被熏蒸适当时间。
    三、治疗机理
    熏蒸疗法是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而取效。热能疏松腠理,开发汗孔,活血通经,松弛痉挛的肌筋;药能对症治疗,疗病除疾,两者配合而用,则事半功倍。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通过热、药的共用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同时由于热能的作用,促使皮肤、粘膜的充血,有利于对药物的吸收,提高体内药浓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临床应用]
    本疗法应用范围较广,尤以骨伤科疾病为多。
    一、骨伤科疾病
    1、颈、项部疾病:常见有落枕、颈部软组织扭伤、颈椎病等,可选用羌活、独活、防风、川芎、红花、延胡索、苏木等。
    2、肩部疾病:常见有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劳损等。可选用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红花、防风、白芷等。
    3、腰部疾病:常见有腰部急性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可选用独活、秦艽、牛膝、细辛、延胡索、川芎、千年健等。
    4、上肢外伤疾病:如上肢的伤筋、脱位、骨折后期等。可选用伸筋草、透骨草、荆芥、红花、苏木、刘寄奴、桂枝等。
    5、下肢外伤疾病:如下肢的各种骨折或伤筋、脱位的后期。可选用伸筋草、海桐皮、五加皮、牛膝、木瓜、三棱、莪术等。
    6、关节疾病:常见有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选用透骨草、红花、川芎、苏木、延胡索、川乌、草乌、路路通等。
    二、其他疾病
    感受风寒可用祛风散寒药物作全身熏洗,病证随汗而去,邪泄而除。轻中度高血压病可用活血通络等药物全身熏蒸以缓解之。皮肤病按辨证用药,通过全身熏蒸,可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1、采用全身熏蒸者要注意室温,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以防汗出过多,室内窒闷而晕厥。局部熏蒸如用熏蒸床时亦须防止汗出过多、熏蒸后离床站立即虚脱跌倒,体质虚弱者尤须审慎。
    2、局部熏蒸时要注意温度,不可过烫,以防烫伤皮肤。水温一般在70℃左右为宜,最好能保持恒温。药水直接接触皮肤亦易烫伤,当予避免。
    3、严寒季节应用本疗法,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局部熏蒸者,应在患部盖上毛巾或棉毯,防止受冷感冒。
    4、全身熏蒸者在治疗结束后应适当休息,待恢复后再离开。
    5、熏蒸时,为防止汗出过多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可在熏蒸时适当饮水。
    6、医务人员应随时观察治疗经过,遇到情况及时处理。
    7、应用本疗法,熏蒸器具一般应专人专用,特别是用于皮肤病治疗,更当注意。
    [按语]
    本疗法简便有效。对骨伤科的损伤后期活动受限或酸痛不已,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疗法的药物选用及应用范围,值得进一步开拓。

擦药疗法
    擦药疗法是用头发团沾取新鲜药汁或药酒后搓擦患部至有分泌物渗出,再以膏药外敷,以治疗陈旧性宿伤、风湿顽疾等外伤科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华佗神方》载有苎麻丝搓擦患部出水,再用药末搽患处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东南沿海的某些地区一直流传用新鲜中药稍捣或揉擦损伤部位以止痛疗伤。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常年应用这一疗法,现代以药物浸制成药酒备用,结合膏药外贴,治疗久治未愈的宿伤、风湿痹病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基本内容]
    一、药酒配制取干吊筋草、榕树根、穿山龙、天青地白草、制川乌、制草乌、当归尾、红花、木瓜等药物,浸于黄酒、米醋混合液中备用。
    二、擦药工具:取少女柔软长发搓成6厘米直径的疏松发团,洗净,沸水消毒后干燥备用。
    三、擦药方法:在拟擦药的部位上先点穴按摩10分钟,或热敷20分钟。清洁局部皮肤,将预制的发团蘸取温热的药酒,在患部作面积8×8厘米范围的搓擦。搓擦的力量要温和,绝对不能擦破皮肤。搓擦1小时左右可见皮肤浮起,毛孔张开,皮肤颜色转白而渐转微红。再擦半小时左右,毛孔中渐有无色透明的分泌物渗出,其量渐多,皮肤颜色则渐呈淡褐色,此时擦药完毕。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
    四、敷贴膏药:在擦药部位上敷贴略大于擦药面积的宝珍膏。敷贴前,先将膏药烘软稍温,敷贴后加压包扎。在开始的5天内分泌物较多,并由无色透明转为乳白色脓样稠性分泌物,须每天换药2-4次。换药时,轻轻揭开膏药,用消毒棉花球或柔软的纱布揩除分泌物,创面周围用酒精棉球擦拭。5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创面干燥而呈深褐色。如风湿痹痛可在膏药内掺入适量丁香肉桂散。
    [临床应用]
    本疗法适用于腰背部宿伤,或劳损疼痛病反复发作者;四肢软组织损伤后瘀血凝滞,日久不愈而疼痛者;胸胁部外伤后,胸闷胸痛经久不愈者;以及四肢、脊柱风湿痹病久治无效者等。对擦药部位及其附近有化脓性感染病灶,或伴有严重心、肝、肾病患者,以及孕妇禁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在擦药过程中患处可产生疼痛感,在开始的3天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局部疼痛等全身反应;治疗后皮肤上可留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应事先向患者说明。
    2、搓擦时只能用发团,并以少女柔软长发为优。人造纤维、海绵等不能替代。
    3、擦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醉态,此时应少蘸药酒。
    4、擦药过程中,疼痛大多可以忍受。剧痛难忍者,可用少量局部麻醉药浸润患处,以减轻疼痛。擦药后的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处理,反应较严重者可酌情对症处理。出现创面脓性分泌物时,忌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一旦应用上述药物会导致分泌物消失,影响疗效。
    5、敷贴膏药,有掺入丁香肉桂散者,在其创面周围可出现皮疹,应立即停用丁香肉桂散,必要时加服抗过敏中西药物。
    [按语]
    本疗法以药物搓擦活血通络,继用膏药“提而泄之”,以治疗宿伤、顽痹,有相当疗效。临床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亦有一定疗效。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

药筒疗法
    药筒疗法是将药物与竹筒同煎,乘热急覆疮上,利用其负压吸力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吸取脓液毒水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起源较早。无名氏《秘传外科方》有“用药煮吸筒,拔出其脓毒水血,即便愈”的记载(转引自《医方类聚》)。《急救仙方》称本疗法为“竹筒吸毒方”,以治“诸般恶疮”,其方法为了“苦竹一二寸,用头节妙,刮去青皮似纸薄为佳。其大小随疮斟酌,应毒疮初发时,用白蒺藜、苍术、乌桕皮、厚朴各五钱仲,四味咬咀,用水一铫同煎竹筒,煎煮以药干为度。乘竹筒热,以手按之于疮上,倾之其筒,自粘在疮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药分两,再煮一筒,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换热者如前法。其脓自吸入筒中而疮愈矣。”介绍得十分详尽准确。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称之为“吸法”,《医宗金鉴》则翕名为“药筒拔法”。清代祁刊《外科大成》载本疗法治阴疽发痛,坚硬不溃不脓,并谓“阳疮则不必用此法”。本疗法在现代仍相沿用。
    [基本内容]
    先取鲜菖蒲、羌活、独活、紫苏、蕲艾、白芷、甘草各15克,连须葱60克,用清水10碗煎数十滚,待药浓备用;次取鲜嫩竹数段,每段长23厘米,径口4.2厘米,厚约0.3厘米,一头留节,刮去青皮,靠节处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紧,投入药水锅放在病人床前,捞起药筒,倒去药水,乘热迅速覆合在疮口上,按紧片刻,自然吸住,待药筒转温,拔去木塞,其筒自落。每天可拔1-2筒,或3-5筒。若坚肿不消,或肿势继续扩大,脓毒依然不能外出者,翌日可以再次吸拔,连用数天。
    [临床应用]
    本疗法适用于外科疮疡肿毒等。
    一、痈疽:凡患处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者,可用本疗法。每日2-3次,墨守成规用5-7日。可以聚脓消肿,拔毒泄热。
    二、毒蛇咬伤:若肿势迅速扩散,毒水不出者,用药筒连拔3-5次,以助蛇毒外泄。
    三、下肢丹毒:先放血,再应用本法,待拔吸处血液自然凝固后,用纱布包扎。用于复发性丹毒已形成象皮腿者,可以减轻肿胀,减少复发。
    [注意事项]
    检视筒内拔出的脓血,若色红黄鲜明质稠,预后较好;败浆稀水、气秽黑绿者,预后较差。
    操作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
    [按语]
    本疗法借助药力与筒管的负压吸力,以宣通气血,拔毒泄热,达到脓毒尽出而疮愈的治疗目的。本疗法可减少挤压之痛苦,防止脓毒不得外出而引起邪毒内攻的流弊。

铁落疗法
    铁落是将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铁落疗法是以铁落或辅以其他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载有“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急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收入了铁落,谓其功用“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气在皮肤中”。以后历代医籍如《千金要方》、《唐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方脉正宗》、《本草汇言》、《医学心悟》多有记述。
    [基本内容]
    本疗法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可以将铁落入煎剂,制成丸剂,也可将铁落炒热,浸酒饮用等;外用则多将铁落炒热,装布袋或用布包放于患处热熨等。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用于癫狂、神志疾病和关节疼痛、扭伤等。
    一、暴怒发狂
    取铁落30克(研碎先煎),甘草3克,水煎服。
    二、癫狂(一般指精神失常)
    l、取生铁落30克研碎,先煎半小时然后取汁加入天冬、麦冬各15克,知母12克,胆南星45克,橘红、远志、朱茯神、连翘壳、白茯苓、玄参、钩藤各6克,石菖蒲3克,再煎半小时,滤出药汁,加水又煎45分钟,分成两份,早晚2次服用,同时冲服1.5克朱砂。
    2、取玄参60克,半夏24克,金礞石30克,青礞石30克,芒硝、天门冬、胆星、朱砂各15克,石菖蒲30克,茯神、远志、钩藤各60克,琥珀24克,麦门冬、橘红、川贝各90克,同研为细末;取1200克生铁落,加水2000毫升煎煮,取药汁500毫升,加入药末,制成药丸了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9克。
    三、关节疼痛,转动不利
    取铁落30-50克炒热,趁热投入酒中,待酒温后饮酒。
    四、扭伤
    取铁落500克,加醋200毫升(以后每次加醋150毫升即可)拌匀,按治疗部位大小,取适量铁落装入布袋,外加两层毛巾,待温度至60℃,放于患处,每日1次,每次40-50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所用铁落,要剔除煤土等杂质,以提高疗效。
    2、用铁落拌醋外治,注意搅拌动作轻缓。铁落重复使用10余次后应换用新的铁落。
    3、使用铁落熨敷时,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防止烫伤。
    [按语]
    铁落为一种重镇药物,临床应用有一定疗效。现有医家取其铁质,应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麝火疗法
    麝火疗法是通过火灸、敷贴膏药、内食发物及饮用药酒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一种灸贴同用、内外并治的综合疗法,多用于治疗寒湿痹证(寒湿性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清末陆清洁《万病验方大全》中载有以麝香、辰砂、硼砂、细辛、皂刺、川乌、硫磺制成“香硫饼”,局部火灸治疗寒湿痹。近代本疗法在应用方法上有所发展。
    [基本内容]
    一、药物配制
    1、麝火药块:取麝香12克、明雄、朱砂各8克,硫磺210克。先将硫磺以武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研细和匀的三味药倒入锅内,迅速搅匀,待锅内再度产生蓝色火焰时马上起锅、立即倒在晾干的土砖上摊平,用草纸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装瓶备用。
    2、拔毒膏:取麻油500毫升,黄丹210克,同置于铁锅内,文火煎熬成膏药,薄摊在约25平方厘米的油纸上,按需制成小张膏药备用。
    3、追风酒:取当归、川芎、白芷、熟地、茯苓、红枣、杜仲、枸杞、牛膝、香附、羌活、独活、寻骨风、木瓜、桂枝、荜拨、地龙各15克,水蛭、土鳖、田三七、红花、全蝎、蝉蜕、生川乌、生草乌各9克,乌梢蛇30克,蜈蚣16克,马钱子4.5克,白酒4000毫升,一般酒浸20天即可。
    二、操作方法
    分为四步,即一烧、二贴、三发、四饮。
    l、烧:取麝火药块,如黄豆大小,用镊子夹稳点燃后,迅速放在选定的部位上,使之继续燃烧;同时用手指轻轻揉按患处周围,以减轻疼痛。根据病情,取燃烧点多以阿是穴(压痛明显部位)为主,如痛点附近有经穴则取经穴。一般每次取10处左右。
    2、贴:在烧后的第二天,所烧部位起泡后皮肤脱落、暴露烧伤处,每处贴1张拔毒膏。每天换药1-2次。
    3、发:与贴同时开始进食雄鸡、鲤鱼等发物,每2-3天进食1次,连续10-15天。其它发物如黄花菜、猪蹄、鲫鱼等也可作选择食用。
    4、饮:一般在伤口分泌物增多后开始饮用追风酒,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直至伤口愈合。也可连饮3个月左右,以巩固疗效。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是外治与内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烧、贴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对患处或经穴直接有治疗效用;而发、饮,则在于祛邪外出。烧、贴、发、饮四者合之,则有较强的散寒除湿、化瘀通络、蠲痹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顽固性寒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屈伸不利,遇寒则甚,得暖稍缓等。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小关节痛点烧麝火,如痛点较多,则分上、下肢2次进行;然后按贴、发、饮治疗,40天为一疗程。
    二、风湿性关节炎
    取关节的压痛点,或关节周围的穴位,按序进行治疗。
    三、坐骨神经痛
    取神经根压痛点或痛点周围的穴位,或以坐骨神经的分布走向取穴,按序进行治疗。
    四、腰腿痛
    取阿是穴(痛点)或腰腿的穴位,按序进行治疗。烧麝火一般不超过10处。
    五、强直性脊椎炎
    取脊椎的经穴或明显的压痛点,按序进行治疗。烧麝火一般不超过10处。
    六、肩周炎
    取压痛明显点,配合肩髃、肩髎、臂臑等穴位,按序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专用于风寒湿痹证,凡中医辨证为热痹(关节红肿灼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禁用。此外,寒痹患者如为孕妇或哺乳期、月经期,以及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者,均在禁忌之列。
    2、应用本疗法,首先要明确诊断,特别要注意与骨结核、骨髓炎、跌打损伤的疼痛相鉴别,不可盲目误用。
    3、应用本疗法,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如有轻度烧灼疼痛感或一周内有低热,属正常反应,不必紧张。注意不可在空腹时应用本疗法。烧麝火后,忌生冷、避风寒、伤口禁水浸和压迫。
    4、麝火烧伤处只能贴拔毒膏,禁用其它膏药和消炎药。每次换膏药时,以消毒干棉球拭去伤口脓液。此外,治疗期间不得使用激素、抗生素类药物。
    5、如在治疗期间患急性传染病(肝炎、流脑等),应即停用本疗法。此外,治疗期间禁忌房事。
    6、如经治疗后,虽有明显好转,但还未痊愈者,可于3-6个月后重复应用本疗法。
    [按语]
    本疗法虽专为风寒湿痹而设,但其治疗方法和机理可为临床治疗启迪新思路。对一些疑难杂症或久治不愈的疾病,采用内外同治的方法,综合针灸、膏药、食疗、内服药物等多种作用,可收意外之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