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话】吴生元: 附子运用既继承又创新

附子在我国的应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附子的记载,指出:“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之后,历代医家也有各自的观点阐述。清●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所说:“附子(专人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于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附子为补先天之命门火——生命之火第一要剂。”但从应用附子最早最得法者,当首推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仲景对附子的性能功用研究颇深,立法精当,制方谨严,应用广泛。在他创制的《伤寒论》113方中,有附子的方剂多达20首。但由于附子有毒,配伍关系又较为复杂,故历代医家对它的使用禁忌较多。从学术思想源流看,主要源于张仲景。余继承家学,在吸取家父运用附子经验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附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回顾附子的历史渊源,明确附子的性味功效、药理特性、适应范围、禁忌、煎煮法及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问题。如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强心的成分主要是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等,并非乌头碱。附子经长时间焘沸后,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毒性大减,强心成分却仍存在。又如附子除对心血管系统、性腺及肾上腺有作用外,还有抗炎、增强免疫等作用。镇静镇痛等作用经试验研究均得到证实,详细情况在《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这一章节作详细介绍。附子的临床应用,不能单凭经验判断,要有科学依据,要让附子真正发挥其效用,一则继承前人经验,再则通过临床实践,结合近代药理研究成果,掌握附子特性及其临床用药规律,这样才能让附子的临床效应充分地发挥出来。(公众号:经方世界)

吴佩衡《医药简述》云:“附子……温暖水寒,补名门真火,回阳生津,驱逐阴寒,回阳救逆。”附子的作用在于温阳,阳气是机体生命之本,然一身之阳气实根于肾。在生理状态下,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阳气又为抗邪之活力。当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时,当以温扶阳气为治疗大法,附子则成为温扶阳气之要药。为此,余较为完整地提出阳虚阴寒证的概念,认为阳虚证是人体内脏机能衰减、代谢低下、抗病及防病能力减弱、对外界环境适应性降低,以及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处于抑制状态。阴寒证则由于阳气虚弱,导致人体对内外环境寒凉因素的不适应性,表现以一种“产热不足”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阳虚与阴寒两种往往互有关联,有时则互为因果。因此,阳虚与阴寒证便是临床应用附子的适应证。附子除上述强心、性腺及肾上腺效应外,还能促进机体代谢的恢复,振奋神经机能,提高内脏的生理机能活动,促使机体“产热不足”所致虚寒证候的恢复,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附子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但附子的运用仍应因人因病制宜,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滥用。

一般阳虚证可用四逆汤或用附子炖鸡、肉内服;阳虚阴寒证用四逆汤加肉桂;虚寒泻利,用附子理中汤或附桂理中汤;体虚感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慢性痰饮或咳嗽及慢性哮喘,用四逆二陈麻辛汤或小青龙汤加附子;中虚阴寒,虚脱、脱疝、子宫下垂等证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心肾阳虚,失眠多梦用四逆汤加养心安神药或白通汤;心阳虚、心力衰弱,用苓桂术甘汤加附子;风寒湿痹,用附子配伍芜活、独活、牛膝、杜仲、细辛、苍术、桂枝、薏苡仁、防风等;妊娠恶阻,用四逆二陈汤或小半夏汤加附子;肾虚腰痛,用桂附八味丸;血寒气滞、月经不调,用大温经汤去阿胶,加附子;皮肤化脓性感染及疥疮溃脓久不收口用当归补血汤加附子;长期慢性低热属阳虚证者,用白通汤;阴盛格阳发热不退者,用白通汤或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只要掌握“四逆辈”,且能圆通运用,对许多疑难、危急症多收良效。如用补坎益离丹治疗心肾阳虚之心悸胸痹;用四逆汤、参附汤抢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都有效果显著的典型病例。此外,某些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激素治疗撤减阶段,患者易表现肾阳虚及气虚,临床常用桂枝附子汤或真武汤等为基本方,据证候加减以益气补肾,取得满意效果,减少激素撤减综合征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附子为温热性药物,与其他具有温热性的药物配伍可促进治疗效果。据个人经验,附子配干姜,加强温中燥湿之力;配肉桂、桂枝,增强心阳、暖肝肾的效果;配细辛、桂枝,增强温经散寒之力;配吴萸、川椒、荜茇,则温暖肝肾,驱除中焦寒湿之力较强,类此称作协同配伍。此外,附子也可与滋补药、寒凉药合用。配黄芪则益气固表;配当归则暖肝活血补血;配黄连、黄芩,大黄、生地、知母、石膏、玄参等,多用于证候复杂、寒热相兼、表里同病等证。在阳虚阴寒极盛的情况下,用附子等温热药扶阳驱寒,但反被阴寒湿邪格拒,致水药不得入,则反佐苦寒药,从阴引阳,使附子及其配伍的温热药顺利直达病所而不被格拒,容易发挥其治疗作用。(公众号:经方世界)

附子的临床用量主要视病情需要而定,一般常用附片30~100g,病情严重或病势危急者加量。反对“多多益善”的趋向,用附子不是量越大越好,原则是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强调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对证,煎煮得法,并不存在“用量越大毒性越大”的问题。发生事故的原因,一是煎煮时间不足致乌头碱中毒,一是认证不准、方药不对证、错投药物而造成治疗上的失误。因此,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对症,即可大胆使用,但一定要告诫患者煎煮得法。通过个人长期临床实践,创立高压锅煎煮附子方法,既经济省时又安全简便,为临床应用附子提供了经验。此外,还积极倡导附子剂型改革,为云南省研制的附片液、附子颗粒剂的生产献计献策,为附子的开发应用做出了贡献。

图书名称:扶阳存津 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

图书作者:吴生元 主编

(0)

相关推荐

  • 《本草精荟》:回阳救逆:附子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李时珍言:"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 ...

  • 【名医医话】吴生元:阳虚发热的辩证治疗

    阳  虚  发  热 阳虚发热属内伤发热范围,内伤发热是以劳倦.饮食.情志.瘀血.湿热等因素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病机的发热,为许多慢性病过程中的症状之一.在慢性病程中,由于正气衰退,常 ...

  • 【名医医话】吴生元: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痛   风 一.概述 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多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中医学"痛风"病名见于金元时代<东垣十 ...

  • 【名医医话】焦树德教授治疗肾结石医案医话 二、阳虚便秘医案

    1978年我曾治疗一例长期血尿又得不到确诊的病人.初诊时,患者右少腹部疼痛,血尿,腰部不适,右少腹筋肉略僵急,用芍药甘草汤合天台乌药散随证加减.服药10余剂,右少腹已不痛,其筋肉亦舒缓柔软,腰及小腹的 ...

  • 吴生元治疗胃脘痛210例经验总结

    吴生元教授在近40年的临床生涯中,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跟师临床收集到的.资料较完整的210例胃脘痛诊治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210例均为我院1997年4 ...

  • 归脾汤 云南吴生元

    归脾汤源于<济生方>,云:"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由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g,人参.木香各15g,甘草(炙)7. ...

  • 小柴胡汤 云南吴生元

    小柴胡汤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三枚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

  • 温经汤 云南吴生元

    下元亏损,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其主要病机.在临床实践中,遵<金匮>之法,灵活应用,凡符合上述病机者,均可投以温经汤治之. 临证应用仲景方治病,颇有心得.对温经汤方运用娴熟,信手拈来,临床治 ...

  • 沙参麦冬石斛汤治疗消渴 云南吴生元

    沙参麦冬石斛汤治疗消渴 消渴病在<内经>已有论述,称其为"消瘅".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明确消渴病名并出方治之后,历代均有进一步认识和治疗方面的补充发展,但 ...

  • 玉屏风桂枝汤治疗湿毒流注 云南吴生元

    玉屏风桂枝汤治疗湿毒流注 湿毒流注,中医又有"瓜藤缠""核丹""梅核火丹"等之称,相当于西医学结节红斑,属风湿类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