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缘
关注燕山诗文,阅读百味人生
自幼喜爱读书,许是与生俱来的爱好吧。
父亲说,不满周岁时,我就喜欢盯着糊墙的报纸发呆,误以为是个痴儿。稍大些,没发现与别的孩子有啥两样,这才放心。只是不爱说话,很安静。只要塞手里一本书,一张报纸,大人就可以该干啥干啥。
与书真正结缘,是七岁。邻居婶子家有个比我小四岁的弟弟,农忙的时候,婶子总要招呼我过去,帮她照看孩子。叔婶也算是读过几年书的“文化人儿”,家里有不少上学时的课本。每次去她家,我都被那些带有花花绿绿图案的书吸引着,一边哄小弟弟玩,一边翻看着那些书。虽然还不认识几个字,但依旧看的入迷。从此,我成了婶子家的常客。婶子在闲暇时也会教我一些简单的字。
九岁,上小学一年级,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本。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那几本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读书欲望。那时,离村8里地的乡供销社有个卖图书、文具的柜台。一次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去买本子,柜台里摆放的各种小人书、连环画,看得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最终,把母亲给买本子的三毛钱买了一本《童谣》,那是我有生以来买的第一本书。回来怕母亲责骂自己“败家子”,把书藏起来偷偷的看。那时七分钱一个本子,三毛钱的本子可用一个月。因此那一个月,我都捡别人用过的本子写字。但那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去姥爷家小住。老舅开着小卖部,表兄弟姐妹们总会在给老舅拜年的当儿,小燕儿似的等着老舅给分些糖果和小玩具之类的东西。只有我,眼睛贼溜溜乱转,专门向姥爷堆放书籍和报纸的地方扫描。姥爷当了一辈子村干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书和报纸。只要看见,我就会迅速挑选一本,找个角落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好几次,都忘了吃饭。因此,姥爷特看重我,说我是个读书的苗子。不仅把他珍藏的书报拿给我看,还时不时偷偷塞给我些零钱,叫我买书看。
和老公相亲,去他家,我第一眼就看见他家柜子上那一大摞书。对他,我只瞄了一眼,但却因为那一摞书,我就对这个人多了几分好感。婚事定下来后,每次去婆家,老公总会给我找些书来解闷。书,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制着我,只要捧起一本书,就什么也不顾了。问世间,书为何物,只叫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痴迷读书,是我一直以来唯一的爱好。婚后,农闲的时候,我依旧喜欢看书。家里书看完了,就去村里书屋借书,后来又自费订了好几份报刊杂志。书看的多了,也就有了写作的冲动。闲暇,我就拿起笔,写些散文随笔,试着投给报社。当我的第一篇散文《公公的胡琴》被刊发在《河北农民报唐山版》的那一刻,手拿着报纸,眼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由此更激发了我读书和写作的热情。在劳动之余一有空闲,便拿起手中的笔,写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把生活中发现的美的、丑的见闻,编辑成散文、故事、小小说,然后投稿。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见报,我的整个人也发生了改变,一向性格孤僻、自卑的我,变得开朗、自信了,感觉生活充满了阳光。
近几年,已有近百篇稿子相继散见于《河北科技报》《河北农民报》《唐山晚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广播电视报》《新滦南》《遵化周报》等报刊上。一些散文、小小说还被国外的印尼泗水《千岛日报》刊载;2015年我的小小说《躲》有幸被收录到《2015年度微型小说》,同时又在参加《河北省首届群众文学大赛》获三等奖。我知道,这些小小的收获,离不开我平时读过的书,虽然现在我的水平有限,还写不出更好的文章,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依旧会以书相伴,在文字路上一直走下去……
作者简介
刘凤云,笔名云朵,70后家庭主妇,热爱文学,业余爱好写作。现为河北科技报通讯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诗词楹联协会理事。自2012年开始尝试投稿,近几年已有百余篇散文、诗歌和小小说及新闻稿件散见于省市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一些作品多次荣获省市级以上奖项。部分散文、小小说被国外的印尼《千岛日报》刊载;小小说《躲》收入《2015年度中国微型小说》年选,在参加《河北省首届群众文学大赛》中获三等奖。
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周祝国 张国印 希国栋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杨晓健
诗歌主编:王翠红 刘艳琴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动态主编:梁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