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126
NO.126
形势的发展真是瞬息万变。
几个月前,前燕还在幸灾乐祸地看着前秦陷入危机,几个月后,前燕自己却变得岌岌可危!
不同的是,前秦是内乱,而这次前燕却是外患——东晋大司马桓温发动了他生平的第三次北伐,目标正是前燕!
和之前相比,现在桓温在东晋朝中的地位又更进了一步。
在第二次北伐击败姚襄、收复西晋旧都洛阳以后,桓温获得了空前的威望。
随后他多次上表,要求朝廷还都洛阳。
但如今的洛阳早已不是之前那个洛阳,不仅残破不堪,野草比房子还高,野狗比居民还多,而且孤悬敌后,十分危险,在江南过惯了安逸日子的东晋君臣当然不愿意去。可是桓温的提议是那么冠冕堂皇,义正辞严,似乎根本就没有拒绝的余地。
去吧,没人愿意;不去吧,没有理由。
怎么办?
朝廷很为难。
好在朝中毕竟还是有聪明人的,很快就有人看出了桓温的真实意图——他这是在撒娇呢。
就像有时候某些女孩说让你滚,并非她真的要让你滚,也许只是想要你给他买东西一样,桓温要求迁都,也并非他真的想要迁都,也许他只是想要朝廷给他升官呢。
这样一来,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东晋朝廷一方面下诏,不吝赞美之词地大大表扬了桓温一番;另一方面又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后加封其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扬州牧。
从此,桓温不仅成了东晋军队名正言顺的最高统帅(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还掌握了最高行政权力(录尚书事),更兼任了首都建康的最高领导(扬州牧),集军政地三方大权于一身,坐镇姑孰(今安徽当涂),遥控朝政,一手遮天,一呼百应,成为当时东晋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愿望得到了满足,权力得到了巩固,迁都的事,桓温当然也就不会再提了——当然,事实上他也没法提了,因为不久之后,洛阳就再次沦陷,落入了前燕手中。
公元368年,桓温又被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
很显然,这时的桓温,距离皇帝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了。
此时听说他最忌惮的慕容恪已经去世,雄心勃勃的桓温决定再次出征,攻打前燕。
公元369年4月,58岁的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大本营姑孰出发,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他的进军路线是,先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然后坐船过长江走水路,至淮河下游的泗口(今江苏淮安西南)后再沿泗水(淮河的支流)、汴水(古水道)北上,直抵黄河岸边。
途径金城(今江苏句容)时,桓温看到了自己二十多岁时任琅琊内史时所种的柳树。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山还是同样的山,水还是同样的水,地方还是同样的地方,可是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树了——当初纤细柔弱的树苗变成了如今粗达十围(约1米多)的大树,人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人了——当初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如今年过半百的老翁。
时光总是把人抛,粗了柳树,老了少年!
桓温忍不住握着树枝泪如雨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随后,他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越往北,河水越浅,桓温的脸色也越来越凝重。
本来,他之所以选择在4月出兵,就是因为初夏季节水量比较充沛,便于运输,没想到这一年居然大旱,船队到了金乡(今山东金乡),水路竟然断绝了!
好在桓温素来足智多谋,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策。
他命人从巨野泽(当时山东境内的大湖泊,现在已不复存在)开凿运河,将汶水(今大汶河)引入清水(即济水,古水道)中,再率部从清水进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