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无法与孩子共情,而是给孩子贴标签”昨天去超市,我正在生鲜区挑选食材,突然从某处传来孩子大声哭喊的声音:“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 。
孩子的妈妈见孩子不听话还大喊,更是一气之下拽着孩子的衣服拖到货柜处,硬生生地把东西物归原处。
这下可好,妈妈走到哪儿孩子就哭到哪儿,超市的顾客都远远地看着也不好相劝。到了柜台前要结账了,收银员温柔地问宝宝:“小帅哥,怎么哭了呢?“ 谁料,妈妈紧接着来了一句,这孩子太不听话了,每次出门都特倔,嗓门大不说,还爱哭闹!哎!太丢人了,对不起,打扰到大家了。我正在旁边柜台结账,看着小家伙委屈的样子,很是心疼。于是,结完账我走上前去与孩子妈妈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家宝宝偶尔也会这样,非要她看中的东西不可,即便那个东西不是适合她用的或吃的。我回答:“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先好话安抚,然后巧用旁边的人来夸她有多懂事,多听妈妈的话,有多乖,然后旁边的人就会帮忙一起来夸,听到大家夸她,她就抿嘴一笑,意识到自己刚才做得不对,就不再说什么了。”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会像这位妈妈一样无法与孩子共情,还乱给孩子贴标签。“我们之所以要人前夸奖和赞美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避免“标签”的逆向发展。”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一部分人被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部分人则没有被标上任何标签。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钱的人所为“慈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的所谓“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人贡献更少了。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无论好坏都会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意识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它却在子女教育中非常常见。被贴上“标签”的人,其行为和结果往往会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但很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想,当一个孩子被自己的爸爸妈妈否定,说自己“笨”、“懒”、“不听话”、“没出息”的时候,是不是他就慢慢地会给自己一个暗示,自己就是“笨”、“懒”、“不听话”、“没出息”,从而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想想我们的父母辈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是不是就是靠“骂”、批评和否定这种“激将法”来教育孩子的呢?所谓“不能过多夸奖孩子,要不然他们会骄傲,会飘起来的”类似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当然,这也与孩子的性格有关,积极乐观的孩子对于这种“激将法”或许会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法,但若你的孩子性格内向或者不善言语,那么,你要谨慎使用这种“激将法”,很大程度上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每一个被父母贴上标签的孩子,都是被细绳拴住的大象”
看,这句话说得多形象。特别是六岁以前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很强,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去按照父母贴的标签寻找归属感,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偶尔的玩笑话虽不算标签,但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暗示。那么,究竟给孩子乱贴标签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呢?1、负面标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糟糕,产生自卑、懦弱的心理。试想,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他们在人群中能够昂首挺胸吗?当孩子一旦成了父母口中的“窝囊废”、“没用的孩子”,这个阴影会伴其一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勇气争取自己想要的机会,这该是多么糟糕的人生!2、乱贴标签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这种标签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标签要不得,但一些诸如“我家孩子可聪明了”,“我家孩子可乖了”,“我家孩子可勇敢了,“我家孩子可胆大了”……当父母这样夸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夸自己的基因有多么优秀。你要清楚,被类似“聪明”、“神童”这样的标签所误的孩子大有人在。即便孩子考了满分,也不要夸他聪明,你可以夸他通过认真努力地学习取得了好成绩。切勿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天赋,而不再去努力。夸孩子勇敢,万一成了变相鼓励他冒险,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夸孩子“乖巧”、“懂事”,又可能无形中抹杀他的自我,过于期待别人对他的认可,讨好别人而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一旦孩子对负面“标签”根植心中,再去改变或纠正是非常困难的。被利器所伤可以用药物来治愈,但被言语所伤是没有药物可以治愈的。
对待孩子,也应如此。能用正面语言肯定他,就不要以负面语言否定他。切勿再给孩子贴标签了,撕掉标签,让我们与孩子温柔相待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