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漫谈

(朗读者:赵朋)

远看像认识,近看都不认识——没错,这就是西夏文。虽与汉字同为方块字,但在非专业研究者眼里,无异于天书。

西夏建国(1038年)前两年,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李元昊少年英武,胸怀大志,图霸多年,终建大夏,因在西部,史称西夏。然而,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疑好色,竟被其子割鼻弑杀。这故事在西夏王陵的老博物馆中以蜡像的形式得以再现。十多年前参观这里,印象最深的,除了已不雄伟的疑似埋葬李元昊的3号陵外,就是泛着幽光的蜡像上这段血腥的历史了。

如今重游,老馆已关,在新建的西夏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系统而正规地了解西夏的疆域、世系、军事、文化等知识,不过经历过老馆的“洗礼”,总觉得少了点“故事”。新馆的讲解员对李元昊叙述寥寥,对其杀身之祸绝口不提,问其原因,答曰残暴。沉思之,盖自强者立、自贱者亡,虽雄图大略、建国称帝,也终难逃历史宿命。

西夏文的创制是党项民族文化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党项原为游牧民族,历经数百年迁徙,不断吸收着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西夏党项族在开疆扩土中,为了与中原文化相抗衡、在宋辽夹缝中谋独立,创制自己独特的文字也是时势所驱和历史必然。

文字与音韵、训诂等,都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的重要分支。文字学历经世代研究,文字发展趋势从繁入简,已是众所周知。类似现代简化字的俗体字在南北朝的碑刻中已有出现,至隋唐时期普遍于民间,随着宋代雕版印刷的推广更加“流行”。而身处此时的西夏,文字结构虽仿照汉字,形体方整,但笔画却十分繁冗复杂。奇异的文字,独特的发饰,改定的礼乐,这些凸显的党项民族特征,无不体现出李元昊摆脱附庸、开创帝业的雄心。

西夏文有六千字左右,据说能“译”成汉语的概有二千。因其模仿汉字的构成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而创制,所以粗看与汉字十分相似。但西夏文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很少,合体字居多,如以西夏文“水土”二字合成“泥”、“心恶”合成“害”;“膝手行”三字合成“爬”、“不热冷”合成“温”等,表意的构成十分明显,不过单纯字的笔画已然不简,更何况占绝大多数的合体字,其认记和书写的难度可想而知。

历经十帝189年,西夏灭于蒙古,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于尘土。虽然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但在后世七八百年间,人们对这个突然消失的王朝知之甚少,这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少见。对此,纪录片《中国通史》之“西夏兴亡”中如此解释:成吉思汗六征西夏,对其文化破坏严重,而蒙古建立政权后,下令不得为西夏修史,使得西夏文明隔空消失,这是蒙古人给予西夏最残忍的报复。现在想来,若非如此,也许西夏文不会成为后人难以理解的“天书”。不过,历史没有若非。

多年前出差长沙,听当地人聊天时戏言“xixia的”,一直猜测其意是指人或行为难以理解,就像西夏文字一样,还感慨损人都这么有文化。后来才知二者毫无关系,自己的简单臆断,还让近千年前那个远在西北的王朝背了“锅”。一方水土传承一方言语,方言不仅有地域性,还有社会性,断不可凭音臆想。

参观完西夏王陵,在博物馆购得书签作为留念。精美的图案上,左依贺兰山、右临黄河水,中间两个笔画很多的“天书”却使人茫然。仔细读过汉语解释,才知是“吉祥”之意,不由感慨:这才是西夏的!

上一篇:信达雅,还有趣

云无心,以出岫

(0)

相关推荐

  • 被诅咒的黑水死城中埋藏了什么?

    被诅咒的黑水死城中埋藏了什么?

  • 中药漫谈|赤芍与白芍,不易说清楚的芍药

    芍药是可以媲美牡丹的传统名花,而今天我要说的药用芍药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现代中药学将芍药分为白芍与赤芍,二者功效有别,然而古代并无赤白之分,如<神农本草经>只言芍药,<伤 ...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

  • 站桩 | 漫谈蹲猴桩三要

    漫谈就是胡扯 在我练过的桩里,最喜爱蹲猴桩,练起来不至于枯燥,而且有三要六艺作导向,慢慢练慢慢悟,就像青梅煮酒,小火慢烹,有滋有味. 蹲猴桩是戴氏心意六合拳独有的内功修炼桩法,全名叫"先天一 ...

  • 高建忠—血府逐瘀汤漫谈

    拾伍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府逐淤汤漫谈 (一)明白气血和辨病位用方不读书,不足以临证.每一位临床大家都应该是饱学之士.不临证,也不容易读懂书(中医书). 中医书中很多内容必须经临证体悟才能真正明 ...

  • 张廷模:漫谈附子

    附子和前面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 ...

  •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 ...

  • 漫谈“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有些愚蠢之人,读了 ...

  • 龙虎山三台天书

    龙虎山三台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