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雨中访洪桥
雨中访洪桥
张 颖
洪桥位于牛马司镇洪桥村,地处邵东和新邵两县交界之处。我们在绵绵细雨中撑着伞,奔赴这片美丽的圣地。洪桥,我来了!
只见田野处一座美丽的廊桥,两端连接着村庄。登上台阶,“洪桥”两个大字赫然入眼,牌楼上飞檐翘角,八仙过海图案非常醒目。屋檐雨水滴落成一道雨帘,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美丽的画面,想用手去触碰这金银剔透的雨柱,又怕弄坏,只有久久地凝望,被雨中的洪桥深深地吸引着……
洪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风雨桥。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嘉靖元年(1522)重修命名太平桥。道光十四年(1834)春,上游山洪爆发,桥面遭受坍塌。后多方募捐历时六年打造成一座六拱石桥,从此她的名字叫做洪桥。 洪桥历来是宝庆府至长沙的必经之路,成了官府交递文书、官员息宿的公馆驿站,又是商贾贩运货物、交换商品的集散之地。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一直被称为大东路上的“小香港”。
桥下缓缓流淌的是西洋江水,它发源于龙山,注入邵水河。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此地人杰地灵,诞生了革命烈士袁国平、谢嵩,还有江南提督杨金龙,教育家李宝圭。此刻坐在桥上的石凳上,抚着栏杆,眺望流过的河水,两岸树木繁盛,远山苍翠,远处的农田和村舍,都笼罩在云雾缭绕烟波浩渺之中。
只见牌楼拱门两边分别镌刻着“自西自东欣远道,既来既往乐亨衢”与“洪水长清歌利济,桥梁永固发安澜”的妙联,石栏内侧雕刻着各式花纹,精美别致,栩栩如生。整个桥面上方全是木质结构外盖青瓦给人精巧风雅、古色古香的感觉。
走过洪桥,前面是昔日的古街巷陌,中间铺着青石板路。雨中的老街少见行人,房子大都大门紧闭,有些房子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坍圮成断壁残垣,在寂寞之中发出呻吟,恰如深闺怨妇,又如迟暮的美人,让人惋惜。没多远看到一位老人在收集鸡毛,一根一根的串起来,看到我们的到来马上放下了手中的活,热情地诉说当年的胜景。昔日景象人头攒动,短短的一座桥要走半个小时才能走过。我看到老人脸上的激动的神情,目光似乎又回到了鼎盛时期的洪桥,深受感染。
看着眼前斑驳的墙壁上零星的旧迹,药坊,染坊等,昔时的繁华演变成如今的落败,如今却是满目疮痍,恰如历经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感叹之余,又是惋惜。古老过往都将随着时代的车轮流逝,在历史大潮中被淹没,留下的只是一地的尘土。
多少年来,洪桥在当地百姓心中依然是座福桥。自道光年复修后,无论多大的洪水,桥都安然无恙。据说当时抗日的时候,日本鬼子死的死,伤的伤,都避开这座桥远走他路。老人还回忆说,2005年,新邵特大山洪暴发而这座桥安然无恙,正应证她“洪福齐天”的名字,洪桥真是一座圣桥,庇佑着这片土地。守住这片精神家园,与青砖古瓦作伴,与古桥清溪为邻,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幸福。
离开之前,我又回头眺望了在风雨之中的洪桥,似乎看到从桥下流过的不只是水,有风,有雨,还有岁月本身。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在历史长河中洪桥不仅造福了两岸人们,而且又是新时代引领人们走上致富的基石,历史总是不断的向前发展,也许不久将来,此处又是一番新天地。
(作者系邵东市港南社区居委会居民,邵东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