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辉:邵东方言趣谈100条 (96)洋把戏

邵东方言趣谈100条

(96)洋把戏

刘清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后期起,晚清一部分官僚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维护清政府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生产机器为主体的自强运动,持续了约三十年,被称为洋务运动,相关参与者被称为洋务派。

①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官局。②报刊:《申报》、《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循环日报》。③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都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研究者们认为:这是一场符合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行动,是改革开放的雏形。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促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进步,促进了中国教育和国防的近代化。

也给邵东人留下了不少啼笑皆非、痛苦不堪、挥之不去的记忆或方言,如:洋气、洋相、洋货、洋钱、洋财、洋芋、洋灰、洋钉、洋瓷、洋纱、洋线、洋布、洋油、洋灯、洋火、洋枪、洋炮、洋车、洋房、洋行、洋鼓、洋伞、洋烟、洋纸、洋字、洋画、洋参、洋鬼子、洋铺子、洋学堂、洋博士、洋蜡烛、洋鬼子、洋霉疮、西洋镜……

这些“洋把戏”,都是洋务运动以及洋务运动之后百年左右“洋国”舶来品,如:

洋钉,实际就是用机械统一制造的钉子,过去近代工业不发达,国民用的许多钉子都是外国人生产的,所以称呼为洋钉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也有自己的钉子,比较典型的如:木钉、竹钉、方钉、马抓钉等等。

洋灰,是水泥。

洋房,邵东碧桂园就有。

洋火,是火柴。

洋芋,是土豆、马铃薯。

洋油,是煤油。

洋烟,如“555”、“希尔顿”这些毒东西。

洋纸,写这个词的时候我愤怒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的重要内容居然也洋字冠头了。土纸、宣纸绝对不算洋纸吧!!!

洋线,不就是现在的纱线吗?

洋布,比丝绸之路的绸缎如何?就是土布衣服,穿起来也是相当舒适的吧。

洋博士、洋鬼子、西洋镜还算实在的词语。

洋霉疮?洋霉疮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梅毒吗,原本叫“杨梅疮”的,洋人带进来的“杨梅疮”居然可以改叫“洋霉疮”,有创意?“洋把戏”居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啊!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落后、挨打的标志性方言,除了用来讽刺、调侃的“假洋鬼子”,和碧桂园发广告的“洋房”等少数词被从垃圾堆里翻出来包装使用之外,绝大多数已销声匿迹了。就是洋文,也只是成了我们邵东人出国发家致富的工具。

我惊奇地发现,邵东的一所学校,聘请了几位黑洋人、白洋人打工装点门面。我记得上海滩过去的十里洋场,为有钱的外国人守大门的一般是印度人。洋把戏、洋把戏……哈哈……时代不同了,何止男女都一样啊!如今邵东人聘请洋人打工,耍起洋把戏来了。估计邵东企业生产的精品,早就被别的国家尊称为“洋货”、“洋把戏”了。

高兴之余,别忘了把童谣:“洋化虫落落,落下来呷啵啵(即鸡蛋),你呷黄、我呷白,留到壳壳摆碟碟”里的“洋化虫”正名为萤火虫了啊!

至于方言“耍洋把戏”、“洋把戏耍来哩”、“洋把戏冇耍来”,应该是另有其意了。麻烦朋友们自己去研究探讨吧!

2017.5.19

【作者简介】刘清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擅长散文写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作品集《大山深处的孤独守望》。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