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实习故事(86)用风药来止泻
86.用风药来止泻
医生时常也会得病,那医生得病怎么办?
古人有句话叫医不自治,医生得病往往请其他医生来治,就像理发师,自己头发长了,经常请别人来剪,而不是自己给自己理发。
消化科的李医生,因为喜欢吃瓜果,偶尔喝点小酒,有一天天气突然变冷,他马上肚子痛,腹泻,从晚上到天亮,一直拉了十多次。
李医生自己以为腹中伤寒,便随手从药柜里拿出桂附理中丸,吃了几丸,还是拉稀,吃什么拉什么,不消化,而且拉出很多泡沫,连喝水也水泻。
李医生便请消化科的主任开方,主任给他用了分水神丹。这分水神丹是《串雅》里的一张名方,由白术和车前子两味药组成。白术健脾除湿治其本,车前子分消水湿利小便而实大便以治其标,这汤方对于一般的水泻效果特好。
可吃了两剂药,一点效果都没有,拉得更厉害,连喝中药汤也拉出药汤,于是请江老师会诊。江老师一摸,六部脉轻轻一按就能摸到,轻取易得,明显是一个浮脉。
浮脉是指身体感受了风邪,身体的正气跑到肌表来跟风邪打架,想要一鼓作气把风邪驱出去。可这样倾全身脏腑正气,往外赶邪气时,势必后方空虚,脏腑正气不足,腐熟食物无力,很容易就拉稀。所以这时非得把肌表的风邪赶出体外,再让正气回归肠腑。
于是江老师就开了麻黄、葛根、升麻、防风、生姜、甘草等具有发汗作用的汤药。
这方子看上去一派解表,完全没有止泻的作用。医生们看了都摇摇头,说,江老师这方子怎么没有去治拉肚子呢?
麻黄可是发汗重剂,非伤寒不轻用,而且南方人肌腠薄脆,不耐大发汗,像现在既没有感冒表证,反而有腹泻里证,用麻黄发表,这样用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
连李医生也犹豫起来,毕竟他也是医生,知道里面的道理。
江老师说,中医博大精深,很多时候知其一不知其二。向来中医里有逆流挽舟,用风药发表药治疗腹泻之疾,取它清阳升则浊阴自降。
《黄帝内经》又讲,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又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泻。
也就是说一个人感受了风邪不一定就感冒,有可能会拉肚子,特别是素来脾虚,又喜欢吃凉饮瓜果,饮食无节的人,稍微受些风寒就有可能拉肚子。因为肠胃正气被提到肌表来抗邪,肠胃必然空虚,运化水谷无力,所以很容易拉稀。
现代医学不是有胃肠型感冒的说法吗?小孩子胃肠不好,很容易引起感冒。
同时也有感冒性胃肠炎,当脾胃本来不太好,一场风寒感冒过来,那么薄弱环节必先遭殃,脾胃很快就扛不住。所以病人只要大便稀溏,夹有起泡气体的,说明肠胃中有风气,这时服用风药,就可以升提清阳,令清升浊降,腹泻自安。
李医生终于听明白这番医理了,喝第一剂药就不拉肚子,第二剂药根本就不用喝,腹泻就完全好了。真是药若对证一碗汤,药不对症满船装啊!
原来这种感受风邪引起的泄泻叫飧(sūn)泻(飧泻:完谷不化),特征是大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连有排气的响声,脉搏很容易见到浮象。
像这种情况,只要用上风药,就能够鼓舞胃肠中清气上升,清气一升,大便马上成形,那种排气感也消失了。
其实用风药来治疗风泻不是江老师个人发明,在古代医籍中就有记载。以前朝廷里有个大官得了顽固腹泻,平时喜欢吃各种油腻海鲜之品。太医院里的医生,先用消导之品,通因通用之法,想把肠中积滞排空,可病人越吃身体越虚,看到一派虚证,又用健脾除湿之药治疗,始终不见疗效。
只有一个老先生问清楚这大官排便时泻下泡沫,排出很多气体,就断言肠中受风,马上开了一个含有藁本等风药的方子,服了泄泻马上好了
。
所以说中医最难的不是用药,而是诊断出疾病的病因,知道病因了,你用药就有方向,就像打枪一样,最难的不是扣下扳机,而是瞄准靶心。
每个中医师时时刻刻都在修炼如何瞄准疾病的靶心!
【敬请期待下一篇:痰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