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竹林 | 第171天


 张 
每年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今年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今年北京的微作文题目引起了诗人们的强势围观——高考竟然可以写诗了!
今年的微作文题目仍然是三选一,其中一样选项是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字数在150字左右。
同时《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中国邮政快递报社乘着这股针对高考可以写诗这样不同往昔的要求,乘势主办了一场按照微作文题目要求的“诗人高考”征稿大赛,截稿时间是2020年8月8日。
历来动辄试卷要求诗歌除外,忽然可以写诗了,确实让人吃惊意外。但何尝不是一种对考试内容形式的放胆尝试。
很喜欢诗歌,诗歌当是一种最简短的语言,不想公布于众的可以通过诗的隐晦比喻表达,不想语言累赘浪费笔墨的,可以利用诗歌言简意赅,不想长篇累牍欲几句话搞定的,诗是最好的选择。
诗歌和对联的写作,当是对中国文化中文字掌握应用的极致要求,只有文字和才情齐聚,才能露一手高水平的诗。
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押韵,诗歌的情景交融,诗歌的思维跳跃而又开阔,诗歌的灵感以及诗歌本身的短小精悍而又一语中的,让诗歌无不充满魅力。
诗歌不等同于格言警句,不同于一句真理般的话,好的诗歌远远高于它们之上,同时又囊括它们。
一首好的诗歌,千古传诵,不分今古,作者的感情融入短短的文字,穿越了时空,让后人读起来仍心有戚戚焉,这样的诗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仿佛是赋予了灵魂的由文字组成的一个独立个体。虽所有感人的文字,都具有感染力,能和读者产生共鸣,但诗歌则是站在此之上的一种高度凝练,因为凝练,一首短短的文字,能读出千百种的意境,而共鸣仍在保留。
在这个快餐式的时代,表达方式一定是追随时代脚步的,即便教科书怎样古板,而时代的步伐前进,表达方式的改变也会悄然以另一种方式展露头角,比如网络语言。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语言的精炼未尝不是浏览者的期许,而诗歌正具有语言简单精炼的特质。
诗歌中的现代诗,最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歌,不仅我喜欢,很多人将这位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的诗歌定义为情诗,虽正好迎合了红尘人的所有爱情唯美想象,多少人的想象中让这位一生传奇神秘的活佛蒙上一片有传奇经历的面纱,其中包括活佛定有一位心爱的女子,似乎所有的诗歌都是为这位女子所做的情诗,如果真是这样,那是真的浅薄了,仓央嘉措的诗歌,是真的没有被读懂。
仓央嘉措最被误解的诗歌,最常见的是这三段式的诗歌: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但真正读过这位宗教领袖的诗歌,会发现这三段文字跟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说非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张冠李戴,只是被署名仓央嘉措。
这三段文字其原本,最早出现的载体不是诗集,更不是什么仓央嘉措情歌集,而是一张叫做《央金玛》的唱片,是首歌词,名字叫《信徒》。
张冠李戴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信徒”这个名字渐渐不被人知晓,而将其歌词冠以“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题目。之后,题目成了作品属性。
它的流传太广,让人以讹传讹,还会误传下去。
真正的“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出版于1930年,汉文版本的著作权为我国藏学藏语研究的前辈于道泉先生。这本书版本名号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书名《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它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先河,此后,有1932年刘家驹本、1939年曾缄本和刘希武本等。而且这几个版本间,也有互相影响的痕迹,再其后的版本,几乎都是以上版本的“润色本”。
仓央嘉措诗歌数量做了详细统计的,是我国藏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佟锦华先生,他在《藏族文学研究》一书中曾提到:
“解放前即已流传的拉萨藏式长条木刻本57首;于道泉教授1930年的藏、汉、英对照本62节66首;解放后,西藏自治区文化局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还有一本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有1000多首,但没见过本子。”
引领仓央嘉措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是一本叫做《诗境》的著作。在仓央嘉措的有关文献中,记载了他从小学习这本书的经历。
《诗境》最早是一部古印度的梵语作品,作者为檀丁。13世纪初期,藏族学者贡嘎坚赞将其译介到藏地,后来经过数代藏族学者的翻译和重新创作,最终成为藏民族自己的重要美学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大致上可以分为诗的形体、修饰和克服诗病等三个基本内容。是藏族诗学体系的根,是奠定藏族诗歌创作技法与风格的源头。
仓央嘉措为什么要学习写诗是传统,也是藏传佛教对僧人的要求,它属于佛家“五明”中的“声明”,而且,在历史上,对《诗境》进行解释、注疏、评论的活佛,比仓央嘉措的学问大得不是一点半点。在西藏的历史上,活佛作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米拉日巴写了500多首诗,号称“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格言体诗歌,形成了《萨迦格言》,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非仓央嘉措可以比肩。而宗喀巴、五世达赖喇嘛,都写过诗歌,诗作水平也远远超过仓央嘉措。
藏族诗歌有“道歌体”“格言体”和“年阿体”,在仓央嘉措的时代,比较盛行“年阿体”。这种诗歌的文风,优美,用典故、隐喻,这种文风属于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
而仓央嘉措的诗歌创作,平易近人,十分朴素,有点类似于民歌,这种文风是适于传诵,也适于更多的人创作的,它的贡献,就是将文艺从矫情的阳春白雪放归到朴素自然,将少数人享用的所谓高贵艺术归还给了自由创作的民间。
仓央嘉措之所以被世人珍爱,不仅仅缘于他的六世达赖之尊位,更缘于他自身洋溢着活灵活现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恰恰在他的诗歌里获得了忧伤而又得体的表达。也因为这些诗歌,让人们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兴趣:它的神秘,它的美丽,它的若隐若现的奇迹及由着这奇迹生发的想往。
作为一位极端渴望自由的诗人,同时却掌握着至高无上的发言权,人们对他有误解就似乎是必然的了。活佛的诗歌被传颂的同时又被不断地误解。史上罕见其例。
这位宗教领袖最后不知所踪,关于最后的说法扑朔迷离多个版本,正如其诗中所表达的一样,似乎不久,他便在某一句诗中消失了,令世人心疼。
作为一位修行者,真正读懂诗歌要从修行的角度去慢慢体悟,其诗歌之美,似乎每一句毫无关联,可每一句读来又让人回味许久,一句需要琢磨久了才能顿悟其中的意境。
一直将仓央嘉措的诗歌分享在很多篇文章的最后,选取几段我深有体会的句子,再次分享:

1、我被俗世隐瞒,转身时又被自己撞倒。

2、而我独坐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3、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4、我一走

山就空了

5、清新的早晨怀揣诗歌超度草木

省悟后低头认真回到厨房

……


第171天,我说:

这个时代没有侠客
也没有镖局
这个时代有快递小哥
不是仗剑天涯行侠仗义
而是用一部手机
和骑乘的步伐
连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千家万户间讨生活
也服务每个人的生活
……

—部 分 图 片 作 公 益 分 享,若 有 侵 权 联 删


写于竹林 |  第170天

写于竹林 |  第169天

写于竹林 |  第168天

写于竹林 |  第167天

时光映画——2020年6月

……更多内容点击平台内部历史发布……

(0)

相关推荐

  • 一代情僧仓央嘉措:被押往北京的路上身亡,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雪域最大的王,在人们心中也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的多情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驾鹤高飞——仓央嘉措/阿代

    一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音.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上,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 ...

  • 仓央嘉措说“不负如来不负卿”,上半句更美,惊艳世间三百多年

    神秘的雪域高原是信徒们的圣地,有人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会一路风餐露宿磕着长头前往布达拉宫. 实际上自古以来关于藏传佛教,就有很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往事.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由于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所 ...

  • 他不想做雪域最大的王,只想流浪在拉萨街头做世间最美的情郎

    高中闲暇之余曾读过一本叙述六世达赖一生的一本书,书的名字早已模糊,书里的内容却是十分清晰.我至今记得书中所描述的温柔.勇敢.富有才华的仓央嘉措,然而天妒英才,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 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也是浪子宕桑旺波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 ...

  • 仓央嘉措:我们需要怎样的遇见

    FM125 专事雕虫,与子偕行 文 / 闵生裕 多年前看了许多仓央嘉措的诗歌,这些据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与仓央嘉措的真正邂逅应该是2009年的成都之行.我坐火车一路 ...

  • 七世达赖喇嘛的传奇故事

    七世达赖喇嘛的传奇故事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废黜隐逝后 ,灵童转世在今四川省的理塘地区,其根据是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一只白色的仙鹤,请将羽翼借我用,不去遥远的地方,转转理塘即返回" ...

  • 在理塘,遇见仓央嘉措

    何望若 [编者按]丁真如今所任职的地方是理塘仓央嘉措微型博物馆,在之前拍摄的视频中,他也吟诵过仓央嘉措的诗作--"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 ...

  • 【田园风】仓央嘉措与布达拉宫

    仓央嘉措与布达拉宫          文图/田园风 二零一四年的七月,当我们经过四天的颠簸途径西安.西宁.格尔木和那曲到达拉萨时,我告诉自己终于可以走进布达拉宫,可以触摸我心中的活佛诗人仓央嘉措生活过 ...

  •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71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人文鼎盛卷) 171 一个传说 要让皇帝主动想起寇准,那肯定是遇到了真正的大事,摆在赵恒面前的,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皇位继承. 赵恒同志因为入戏太深,每天都忙于跳大仙,终 ...

  • 【写于竹林】我的剃度师父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正望着高高的千佛塔出神. "快去吃饭啊,那里有饭,去吃啊!"宁静的空旷中突然听到自然而然的一声呼喊,没有客套,不是命令,连说了几遍. 寻声望去,居士搀着一位老 ...

  • 【写于竹林】清明的祭奠

    <外祖母去世> 舅舅说外奶都不能动了,正值十一国庆,也正值我返回故乡,与兄嫂一行人前去探望. 那所记忆深处的村庄,铺了水泥路,路两边的房子却越发稀少曾经一行行的巷道,房子挨着房子.小时候常 ...

  • 【写于竹林】戏

    就像一台戏,主角,配角,道具,围幕一一上场,上演恨爱情仇,生死别离,惊心动魄,亦或习松平常.但当幕落戏谢,恍然觉悟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戏中扮演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当谢幕,所有的角色向观众致谢,立于台上 ...

  • 【写于竹林】花木缘——故乡

            故乡在西北,一个别人眼里荒落得地方.连续几年未曾反乡,那一年路途奔波终于到了成长的那个院落.        四合院,水泥的地面让花坛越来越小,里面的格桑花开得正艳.母亲未曾真正打理过, ...

  • 【写于竹林】竹林深处

    文字是多么美好的东西,组合了可以表达风景可以表达心情,可以表达一切想表达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表达,甚至是一个记忆的出口,可以不致于心情愉悒,都没有听众. 2018年10月 一定要记着别人的好,一定不要起 ...

  • 【写于竹林】花木缘——荷花

            大殿前突然增添了盆栽的荷花,猛然看到,惊艳了我.          一 排不起眼的花盆,花盆躲在修剪整齐的榆树后,榆树 边上再是高过屋顶的郁兰花树,盆栽的尚未开花的莲叶掩 没于其中. ...

  • 【写于竹林】修行第一方

    一 她对着我们聊了点私事,说起自己配的眼镜,突然间就讲到价格,三千多,不少人睁大眼,我随口对着边上的人说了句:这么贵的眼镜,瞬间刷新了我的价值观啊. 她瞅过来:什么样的的身份配什么样的眼镜,能和你比吗 ...

  • 【写于竹林】佛前

    2019年7月20日 日日诵经的黑板写满了名字,每天都是不同的人名,今日抬头一看: 祈愿被保姆残害的幼儿早日从icu脱离危险, 我吃了一惊,望着黑板,好久才想起脱下袈裟衣袍. 堕胎了,往生了,车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