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八十首《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中唐·韩愈·七言绝句】
拼音版
jīng shān yǐ qù huà shān lái,rì chū tóng guān sì shàn kāi。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cì shǐ mò cí yíng hòu yuǎn,xiàng gōng qīn pò cài zhōu huí。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作品介绍]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淮西凯旋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全诗节奏明快,语意爽直豪迈,情调轻松亲切。诗的前两句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山去山来、城门大开,足见行军之舒畅,国事之太平,人心之爽朗。后两句毫无顾忌地要地方官来迎接、犒劳,却并无恃功骄人之意,亲切无间。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大捷凯旋途中。当时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军,即将向华州进发,为抒发胜利豪情而作此诗。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名家点评
此诗充分体现了韩愈随军平叛凯旋途中按捺不住的极大喜悦。开头两句,以轻松欢快的笔调直接叙写凯旋的行程,给人一种愉悦得意行军神速的感觉。后边两句,从希望刺史张贾远道迎候写起,道出了相公亲破蔡州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及其伟大的意义。此诗为韩愈七绝诗的代表之作,其中 “日照潼关四扇开”一句,对后人咏潼关诗影响较大,有不少吟咏潼关的诗句就是从这一句演化出来的。毛泽东主席很喜欢这一首诗,曾亲手书写珍藏。
这本是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给华州刺史张贾的一份通知,由快马递送对方作犒军准备。哪知作者难抑胜利的喜悦,写成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政治抒情诗。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全诗开篇极有气魄,描写了雄师进出潼关的雄壮场景:黄河笑迎,荆山相送,凯旋大军,跨越荆山,转眼间,胜利之师便要来到华山脚下了。旭日东出,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载歌载舞。潼关四扇大门迎着暖日冬阳洞然打开,王师浩浩荡荡入关西进,向华州进发。“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此时诗人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仍用抒情笔调代替公事公办的口气讲,刺史你千万要不辞辛苦,亲自远道欢迎啊。第四句,为全诗诗眼所在,亮出关键人物—三军统帅、宰相裴度,并点出平定淮西决战决胜的一仗:雪夜破蔡州。为什么山欢水笑,王师浩荡?为什么阳光灿烂,潼关大门洞开?为什么烦你刺史不辞辛苦,远出迎候?这一切,都是因为相公指挥若定,三军奋勇破敌,胜利回师,凯旋而归啊!如今,叛乱数十年之久的毒瘤终于铲除,“元和中兴”由此实现,谁不为之欢欣鼓舞呢?
绝句一反诗人常用的含蓄婉曲方式,采用刚笔直赋,小小篇幅,涌现平叛大捷的壮阔波澜,此诗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为唐绝句中一篇富有个性的佳作。
张十二,即张贾,由兵部侍郎为华州刺史。这是作者随裴度平蔡州吴元济的叛乱胜利归来时写的一首七绝,是能代表他的七绝的一首好诗。“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荆山”,虢州湖城外,有覆釜山,一名荆山。这两句诗说,我们离开荆山来到了华山,太阳照着潼关四门大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元和十二年,裴度亲帅大兵破淮西吴元济,为削除藩镇立了大功,所以华州刺史远道相迎。这两句是说,华州刺史远道相迎,是因为裴度宰相亲破蔡州班师回朝。短短的四句话,表现了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给予诗人的喜悦。在艺术手法上,不用传统的委婉曲折的章法,把诗的精华集中在前两句,给人以开门见山脱口而出的快感。这里也表现了韩愈不蹈袭前人的创作方法。
从诗题看,这是平定淮西的凯旋大军抵达潼关后,诗人以诗写给华州刺吏张贾的一则文书,通知对方准备接风犒军。十二为张贾行第;张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亦沿用。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冬。
首句总写一路经过。荆山,一名霞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已遥遥在望。“荆山已去华山来”,仿佛凯旋大军一瞬间便跨越了如此幅员辽阔的地域。此句次第写山,不仅于沉稳雄浑中见出非凡气象、壮阔波澜,而且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山不是冷静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其拟人化,它们络绎不绝地奔趋前来相庆相贺,高接远送。凯旋途中,山川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这便有了含蓄的味道。
次句顺接承上,亦扣题“次潼关”,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时的壮观景象。四扇,一作四面,其实是东西两面,一面两扇,两面四扇对开。隆冬日出,自然亲切可爱,亦给古老的潼关披上一层庄严辉煌的色彩,更为这飘扬的旌旗、动地的鼙鼓和齐整的铠甲增添灿烂的光辉。“日照潼关四扇开”,四扇大开,可见场面之恢宏,欢迎之热烈。种种迎迓欢庆的气氛都可以想见。虽只写日照潼关这一意象,却是不着人迹而人自在其中。所以程学洵《韩诗臆说》谈此句时说:“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极是。
下一站便是华州了。诗人便掉转笔头,以直接面对张贾的口吻说:“刺史莫辞迎候远”,旧传华州至潼关120里,故曰迎候远。这也照应了诗题的“先寄”。但一般说来,莫辞远应由迎候的一方说出才算得体,而韩愈却以被迎候的身分说出,便是越轨之笔了。显然情绪高涨的诗人有意抛却世俗客套,直抒胜利后的豪迈心绪。这种心绪自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弥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接着,直接告诉对方莫辞远的原因是:“相公新破蔡州回”。汉魏以来拜相者必封公,故此以相公指裴度。蔡州,即裴的部下李翔雪夜袭蔡州,这里以此一关键战役借代淮西大捷。新破,一作亲破,但“新”字更好,既有亲自之味,又含新近、刚刚之意。裴度是自请督战的,当他出发时,对宪宗说:“臣若灭贼,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无日。”这句正写当日预期,今日兑现。于是,不仅刺史为何远迎,而且追溯前几句,荆山华山为何迎送,潼关为何四扇大开,阳光为何高照,都在这一句里找到了有力的根据和解释。这确是烘云托月、“颂而不谀、铺而有骨“(宋顾乐)的大手笔。从艺术表现上来说,必如此方称凯旋声势,必如此方见平蔡功烈。施补华《岘佣说诗》:“七绝忌用刚笔,刚则不韵,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一绝,是刚笔之最佳者。”诚哉斯言也。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